摄政王家在哪儿可太好找了,只消一打听便知。
郝赞娘来了治粟里定合街,只见高高的大红墙,一眼望不到头似的。她绕着墙走,走了半个多时辰,走得口干舌燥,越走却越不瞧不见人了。
好不容易看到个人影儿,仔细一瞧,那女人穿戴十分体面,手腕上都带着金镯子。正从一扇侧门里走出来,身后还有四个人,清一色深蓝衣裳,瞧着十分清爽。
他们拉了两车桶,三人在前俩人在后。桶里装的应是泔水,一股的馊味儿。
郝赞娘尾随了上去,拉住最后那人问:“敢问,摄政王和郡主住哪儿呀?”
那人回头,奇怪地看了她一眼,抬头冲墙里努努嘴。
“你这人怎么不答话?”郝赞娘急了,“你是哑巴不是?”
那人不耐烦地一抬手:“殿下与郡主就住这儿。”
郝赞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瞧去,正是自己转了半个多时辰都没转到头的大红墙。
她瞠目结舌——俩人住这么大的地方?那不得迷路吗?
好赖也终于知道找对了地方,郝赞娘一路厚颜打听,终于打听到了正门。
她来到正门前,见门口立着俩神兽,足有俩人高;并站着十几个守卫,大热天穿着盔甲,钢枪丈八长。从大门望进去,一眼穿堂富丽堂皇,来来回回不知多少人,岂止大户人家,简直是小皇宫。
原本满打满算来的,到跟前见着这阵势,立马就蔫儿了。
郝赞娘鬼鬼祟祟缩在墙根底下,鼓足了劲儿往前走两步。
还未走到大门前,守卫浑身就跟长了眼似的,长枪一划,齐刷刷地指向了她。
郝赞娘吓得魂儿都没了,结结巴巴道:“我…我是来找郡主的!”
门房听见动静,慢悠悠踱步而来,问:“夫人瞧着面生,怎么称呼?是哪家人?可有信物?”
门房如此问,因萧扶光曾示下,今日会有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上门,自称是秋娘的,她会带着自己的手信上门。
郝赞娘半天答不出话来,想起儿子却又添三分底气。
“我是郝赞的娘。”她说,“我来找郡主来了,她认得我,当初在峄城时还住过我家呢。”
门房眉头一皱,直接命人将她赶走。
“什么破落户,也来蹭郡主的光。”他怒道,“这回已有十三个峄城来寻郡主的了,没有一个不是打秋风的!你是第十四个!”
郝赞娘被架得远远的,还在喊:“我真是郝赞的娘!我们郝赞当初还帮过她呢!”
守卫们刚将人驱赶走,见她又要过来,横枪一扫打在她小腿上。
郝赞娘躺在地上,捂着腿疼得龇牙咧嘴。
这时门内出来一架六抬紫玉辇,罩着华盖,四面通风。前有俩姿色中上的侍女,周围跟着十数个侍卫。
辇上人上披薄罗衫,下穿齐胸裙,头插宝玉梳,颈戴璎珞圈——正是当初被她卖进纪家的小芙,如今的光献郡主。
郝赞娘来了劲儿,大声呼喊:“小芙!小芙!郡主!您还记得郝赞吗?!”
第182章
祸起东宫(十二)
眼见着离那紫玉辇仅有数丈,可不知从哪儿来了个年轻后生,竟在须臾间将她拖出半里开外。
郝赞娘仰头便能望见那年轻人的脸,细看有新生皮肉的斑驳。他满眼阴鸷,面色不善,提着后领便将她重重地甩了出去。
郝赞娘疼得哭爹喊娘时,门内又出来个衣着光鲜的管事模样的人,朝着那青年拱手:“怎敢劳藏锋大人出手,这就将这恶妇赶走了去…”
不等郝赞娘辩解,管事便招来门房与守卫,将人扭送去了京衙。
藏锋回到萧扶光身边时,见她偏头问:“刚刚是什么声音?闹哄哄的。”
藏锋向来话少,又因先前萧扶光吩咐过要让郝赞母子远离京中,只是不知为何,居然叫人寻到门上来,这是他的失职。
“没什么。”藏锋低声说,“这种人日日都有。”
萧扶光也没在意,坐在辇上一路到了周尚书府上。
先前打过招呼,如今周尚书合家上下来迎。
周尚书年轻时过惯了苦日子,到老也两袖清风。堂堂户部侍郎,家中老奴家丁加起来不过六七位,还没萧扶光驾前人多。他儿子年轻时便殁了,留下孀妻与幼女。虽说女儿长大后做了东宫妃,可还不如不做的好。
她刚下了辇,周尚书身后的中年女子便泪流满面地问:“郡主何时带我儿出宫?”
周尚书回头怒斥她无礼,叫人将她送回房。那女子被人搀着,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周尚书上前拱手道:“这是我那儿媳,念女心切,郡主莫怪她。”
“要怪也是怪你,还叫人出门来迎。”萧扶光道,“知道的当她念女心切,不知道的当你借她来催我呢。”
周尚书面上尴尬,幸而脸皮厚,又殷勤邀她进了门。
萧扶光上座后,见周尚书瞧着已然急切,先喝了一口茶意思意思,这才道出来意:“我来有两件事,第一件便是为太子妃而来。你们只想让我将她带出宫,有没有想过倘若此事被太子和陛下察觉,我该如何自处?”
“臣全家为郡主当牛做马…”周尚书眼瞧着又要跪地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