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空的第二次告白

第131章 大赛第二日(1 / 1)

星辰舱的舱盖缓缓闭合,杨龙眼前陷入短暂的黑暗,随后巴黎清晨的光线如潮水般涌入视野。他眨了眨眼,睫毛扫过神经接驳头盔的内衬,触感真实得令人恍惚。鼻腔里立刻捕捉到那股熟悉的气息——塞纳河畔特有的湿润空气,混合着酒店欧式早餐的黄油香气。

"系统时间6:15,比赛日第二天。"陆子浮的声音从右侧传来,他已经在查看全息日程表,"冷展台布置9点开始,热厨房环节下午2点。"他的眼镜片上流动着数据,映出窗外刚刚亮起的天空。埃菲尔铁塔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塔尖刺破云层的姿态,像一把指向苍穹的厨刀。

豆豆正在整理刀具箱,她将每把刀从绸布里取出,对着光线检查刃口。这个习惯从二十年前在MCC当小美工时就养成了,那时她连一套像样的数位笔都买不起。"组委会送来的食材清单有问题,"她头也不抬地说,"松露少了200克,蓝龙虾只有一只。"

砂时计闻言立刻从浴室冲出来,脸上还贴着面膜:"什么?我明明订了三只!"她抓起平板电脑就要拨号,面膜随着她夸张的表情皱成一团,"看本小姐不把组委会采购部骂到辞职!"

"别急。"杨龙按住她的手,转向猫头鹰,"检查下替代方案。"猫头鹰沉默地点头,已经调出了备用食材的3D模型——用鳕鱼腩和黑蒜模拟蓝龙虾的口感,松露酱则用杏鲍菇萃取液增强层次感。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屏幕上快速计算出精确的调味比例。

周卓老爷子坐在窗边的扶手椅上,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他那把祖传的片鸭刀。刀身在晨光中泛着青蓝色的冷光,刃口处有一道特殊的弧度,是常年磨刀形成的独特印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他突然开口,川音浓重,"当年我在物资局当采购,一斤肉票能做出三斤的量。"

豆苗噗嗤笑出声,正想说什么,房间门铃响了。服务生推着餐车进来,上面摆着精致的银质餐盖。"组委会的赛前早餐,"他彬彬有礼地揭开盖子,"主厨特别嘱咐,黄油可颂用的是AOP认证的伊斯尼黄油。"

可颂金黄酥脆的切面在阳光下像某种地质剖面图,层次分明得能数出有多少层折叠。杨龙掰开一角,内里的蜂窝结构完美得近乎刻意,热气裹挟着黄油香扑面而来。他忽然想起成都早点摊上的军屯锅盔,同样讲究层数,只不过用的是菜籽油和椒盐。

"刀工见真章。"周卓用筷子戳了戳配餐的冷切火腿,薄如蝉翼的肉片立刻卷曲起来,"这法国佬的片肉功夫,抵得上成都菜市场的王麻子。"

早餐后团队立刻进入备战状态。豆豆和豆苗负责冷展台的设计图,母女俩头碰头地讨论着雕刻方案,素描本上已经画满了莲花与锦鲤的草稿。陆子浮在调试分子料理设备,液氮罐发出轻微的嘶鸣声。砂时计则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套组委会的工作服,正对着镜子练习法语口音:"Pardon, je suis l'inspecteur des ingrédients..."

杨龙独自走到阳台上。巴黎的晨雾正在散去,远处圣母院的石像鬼渐渐清晰起来。他深吸一口气,让微凉的空气充满肺部。今天的比赛不同于昨日的单打独斗,而是真正的团队作战——冷展台要提前完成二十道雕刻与冷盘,热厨房则要在三小时内完成五道主菜。这种强度即使对经验丰富的他们也是挑战。

"想什么呢?"豆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递过一杯冒着热气的龙井。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的样子,莫名让人想起开水白菜绽放的瞬间。

"我在想评分标准里那个'环保实践'附加分。"杨龙接过茶杯,指腹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温度,"猫头鹰发现往届冠军有78%都在这方面拿了满分。"

豆豆抿嘴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昨晚我研究了获奖案例。"她翻开笔记本,里面贴着从杂志上剪下的照片,"挪威队用海藻替代塑料做装饰,泰国队则把厨余垃圾做成肥料返还给当地农场。"她的指尖停在一张日本队的照片上,"看这个——他们甚至计算了每道菜的碳足迹。"

楼下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日本队的车队正驶入酒店庭院,清一色的黑色丰田世纪,车门上印着"银座 嵯峨野"的金色字样。佐藤第一个下车,他今天穿着传统的厨师羽织,背后"一心不乱"四个汉字用银线绣成。队员们两人一组抬着长方形的漆器箱,动作整齐得像仪仗队。

"他们的冷展台道具。"豆豆眯起眼睛,"看尺寸应该是大型山水盆景。"

杨龙注意到最后一个下车的年轻厨师特别小心地捧着个小箱子,即使隔着距离也能看出他的紧绷。"那应该是'胜负物',"他想起昨天查阅的资料,"日本队每届都会带一件传世厨具,据说有把刀已经传承了十代。"

阳光完全驱散了晨雾,塞纳河的水面泛起碎金般的光斑。房间里的争论声突然大了起来,砂时计和猫头鹰似乎在讨论酱汁的酸碱度问题。周卓用烟斗敲桌子的声音像定音鼓,瞬间平息了争执。这种熟悉的嘈杂让杨龙莫名安心,就像当年辰星刚创业时,十几个人挤在会议室里吵得面红耳赤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该出发了。"豆豆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肘。

会展中心今天比昨日更加热闹。媒体区的长枪短炮已经架设完毕,记者们围着几位明星评委做赛前采访。杨龙看到贝尔纳正对镜头展示他的评分表,老人用钢笔圈出了"传统纯粹度"这一项,笔尖在纸上戳出个小洞。

中国队的操作台前摆着组委会补送的食材,松露确实少了一小块,但多了瓶贴着手写标签的香料油。"克莱尔想办法从评委休息室顺来的,"砂时计得意地晃了晃瓶子,"杜卡斯的私人收藏。"

冷展台环节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豆豆负责的主体雕刻是个直径两尺的冬瓜盅,她手中的U型刀在瓜皮上流畅游走,刻出的山水纹路深浅有致。豆苗和陆子浮在制作分子料理版的"熊猫汤圆",用黑芝麻糊和白巧克力做成仿生效果。猫头鹰则沉默地组装着可食用支架——他用藕粉和琼脂打印出的微型亭台楼阁,能承受五公斤重量。

"温度太高了。"周卓突然出声提醒。他正监督着砂时计熬制琉璃酱,老人的烟斗指向糖度计,"超过121度就会结晶。"

杨龙负责的是最关键的"百花争艳"拼盘。二十四种不同的食材要雕刻成花卉形状,每朵花的开放程度都有讲究——荷花要半开,菊花要怒放,梅花则需含苞待放。他的刀刃在胡萝卜、白萝卜和心里美之间切换,手腕的弧度始终保持不变。这套刀法是周卓在他二十岁生日那天传授的,当时老爷子说:"手上稳不稳,看的是心里静不静。"

会场另一侧,日本队的冷展台已经初具规模。佐藤正在调试一个精致的枯山水沙盘,白沙代表海浪,黑色的可食用碳粉勾勒出山峦轮廓。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艘用鲔鱼赤身雕成的渔船,鱼肉天然的纹理恰似木纹,船帆则是半透明的米纸,上面用食用金粉写着俳句。

"他们用的是'守破离'。"豆豆小声解释,"守传统,破常规,离束缚。"她指了指沙盘边缘的微型人物雕像,"看那个钓鱼的老者,是用单块豆腐雕出来的。"

中午的短暂休息时,克莱尔带来了最新情报:"意大利队在做威尼斯狂欢节主题,用了三公斤可食用金箔;挪威队的海鲜塔有1.5米高;美国队..."她压低声音,"他们的分子料理球会爆炸出烟花效果,据说申请了特殊许可。"

杨龙嚼着三明治,目光扫过对手们的作品。法国队的埃菲尔铁塔完全由奶酪垒成,新加坡的辣椒螃蟹造型用了两百只虾壳拼接。这些作品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装置艺术。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百花拼盘,突然觉得过于传统。

"还有四十分钟。"陆子浮提醒道,他正在用镊子调整最后几片可食用花瓣的角度。

周卓不知何时走到了日本队的展台附近,老爷子假装路过,实则在观察他们的酱料调配。佐藤敏锐地察觉到了,不仅没有遮掩,反而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位大师隔着语言障碍用厨艺交流,周卓指了指他们的山葵研磨器,佐藤立刻双手奉上。这种同行间的尊重,让杨龙想起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

最后的冲刺阶段,豆苗突发奇想,把原本作为底座的冰雕换成了透明的水晶糕。"这样能从下面打光,"她兴奋地解释,"花瓣的纹理会投影在桌面上!"猫头鹰立刻调整了灯光方案,砂时计则贡献出准备用来补妆的金粉,轻轻洒在几朵"牡丹"的花蕊处。

当时钟指向两点,主持人的声音响彻全场:"冷展台环节——结束!请各位退后,评审即将开始!"

杨龙摘下厨师帽,后脑的头发已经湿透。他们的作品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冬瓜盅里是栩栩如生的蜀山水景;百花拼盘下光影流转;分子汤圆组成的熊猫竹林旁,微型亭台里甚至坐着个正在煮茶的"老翁"——那是周卓用面团捏的自画像。

评委们手持评分板缓步走来。贝尔纳在冬瓜盅前停留了整整三分钟,用放大镜检查雕刻的细节;杜卡斯尝了颗"汤圆",惊讶地挑了挑眉;山本雄二则对水晶糕的透光性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蹲下来观察地面的光影效果。

"技术分应该稳了。"陆子浮小声分析,"但创意分可能输给美国队的爆炸球。"

评委席的聚光灯下,山本雄二的白发像一团蓬松的雪,在灯光中几乎透明。老人伸出布满老人斑的手,指尖悬在冬瓜盅上方一厘米处,沿着雕刻的纹路缓缓移动,却没有真正触碰。这个动作带着近乎虔诚的谨慎,仿佛面前不是食物,而是某种易碎的艺术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老人突然用带着浓重日语口音的中文念道,手指停在冬瓜上微缩的剑门关浮雕处。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引来一阵惊讶的私语。"三十年前,我在成都见过类似的雕刻,但没这么..."他顿了顿,似乎在搜寻合适的词汇,"...没这么有呼吸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贝尔纳凑过来,他的山羊胡几乎要戳进冬瓜盅里:"这个纹理...是用什么工具做的?U型刀?V型刀?"

"用的是自制的斜口刀。"豆豆轻声回答,从工具包里取出一把造型特殊的刻刀,刀刃呈四十五度斜面,"我父亲设计的,专门对付冬瓜的纤维结构。"

山本雄二接过刻刀,在指尖转了个圈,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啊!所以花瓣边缘才有这种羽毛状的质感!"他指向一朵牡丹的细节处,那里的确有着普通直刃无法雕刻出的细腻纹理。老人转身对其他评委解释:"中国雕刻讲究'刀随形走',这把刀的倾斜角度正好顺应冬瓜纤维的生长方向。"

杜卡斯在本子上快速记录,金丝眼镜滑到了鼻尖:"技术分我给满分,但创意呈现..."他瞥了眼美国队那边正在冒烟的分子球,"...稍显传统。"

"传统?"山本雄二突然提高音量,吓得旁边一位女评委差点掉下评分板。老人指向水晶糕底座投射出的光影:"看这个!用食物本身的光学特性创造动态效果,比那些靠化学反应的噱头高明多了!"他的手指顺着光路移动,地面的花瓣影子随着角度变化微微颤动,确实有种奇妙的生命力。

贝尔纳蹲下身,突然惊呼:"老天!这些影子组成的图案..."他掏出手机拍下地面的光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这个发现立刻引来更多评委围观,连一直冷着脸的韩国评委都忍不住凑过来看。

"不仅如此。"山本雄二从口袋里取出老花镜戴上,指向百花拼盘边缘的一圈小花,"这些'茉莉'是用什么做的?"

"鸡胸肉茸和山药泥。"豆苗回答,"用分子凝胶定型后雕刻的。"

老人点点头,转向其他评委:"尝一尝,注意观察横切面。"当贝尔纳用叉子小心分出一小块"茉莉"时,内部呈现出完美的渐变结构——从中心的花蕊到外层的花瓣,质地从紧实到松软过渡得不着痕迹。

"三层复合凝胶技术..."杜卡斯喃喃自语,眼镜片上反射着惊异的光,"这需要精确到秒的温度控制。"

山本雄二已经在评分板上写下数字,他故意侧身让附近的摄像机拍到——味道48/50,呈现30/30,技术15/15,卫生5/5。总分98,是目前全场最高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附加分栏写的评语:"将千年饮食美学与现代食品科学完美融合。"

这个评分引来一阵骚动。美国队的主厨皱起眉头,意大利队的助手们交头接耳,韩国队的区域更是爆出明显的嘘声。杨龙听到有人用韩语嘀咕:"??????????????..."(中国菜都是从韩国传过去的...)他转头看去,正好对上韩国主厨金敏哲挑衅的目光。对方不仅没有避让,反而故意提高音量:"泡菜和烤肉都是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人只会模仿。"

周卓的烟斗在操作台上重重一磕,但还没等他开口,山本雄二已经踱步到韩国队的展台前。老人盯着他们的"传统九折板"看了一会儿,突然用流利的韩语说道:"金师傅,您用的辣椒粉是中国产的还是韩国产的?"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让金敏哲瞬间涨红了脸——众所周知,辣椒原产美洲,16世纪才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

会场一阵低笑。山本雄二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回到中国队的展台前,继续对着麦克风点评:"去年在成都,我尝过杨师傅的'开水白菜',那道菜的清鲜程度让我重新思考了'原味'的定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今天这个百花拼盘,则展示了中国厨师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番话让评委席陷入短暂的沉默。杜卡斯和贝尔纳交换了个眼神,默默调整了自己的评分。只有韩国队的区域还在小声议论,但已经不敢那么明目张胆。

日本队的操作台前,佐藤依然保持着武士般的站姿,连厨师服的褶皱都一丝不苟。他身后,山本悟面无表情地磨着一把刺身刀,刀刃与磨刀石摩擦的声音规律得像心跳。当杨龙的目光扫过去时,黑衣厨师突然停下动作,刀尖在空气中画了个微妙的弧度——不是挑衅,更像是剑客比试前的礼节。

"冷展台评分结束!"主持人的声音打破微妙的气氛,"中国队暂时领先,日本队、美国队紧随其后!热厨房环节一小时后开始,请各队做好准备!"

砂时计立刻开始清点食材,她的美甲在冷藏箱上敲出急促的节奏:"蓝龙虾没问题,松露也够用,就是藏红花..."她突然压低声音,"我怀疑被谁动过手脚,颜色比昨天淡了。"

猫头鹰已经取出便携式光谱仪,对着香料扫描:"紫外线反应异常,可能掺了姜黄粉。"他的声音依然平静,但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

"用备用方案。"杨龙简短地决定,"把海鲜高汤换成菌菇底,突出松露的本味。"这个临时调整意味着要重新设计整道菜的味型结构,但团队没有一丝犹豫——豆豆立刻开始修改酱汁配方,陆子浮调整火候参数,豆苗则翻出之前准备的应急香料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有周卓站在原地没动,老爷子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山本雄二离去的背影。"那老家伙,"他突然开口,"舌头还是那么毒。"这话听着像批评,但杨龙注意到师父嘴角微微上扬——这是对真正对手的尊重。

休息区的长桌上,各国厨师三三两两坐着补充能量。意大利队分享着自家做的意大利面,法国队则优雅地品着红酒。中国队这边,豆苗正往面包上抹老干妈,引得邻桌的挪威队员直瞪眼。

"第二轮主题是'融合'。"陆子浮翻看赛事手册,"要求使用至少三种法国本土食材,并体现本国烹饪哲学。"

砂时计嚼着面包含混不清地说:"简单!把鹅肝酱塞进麻婆豆腐不就完了?"

"那样会变成灾难。"豆豆摇头,"鹅肝的肥腻会盖住豆瓣酱的鲜辣。"她拿出素描本,快速画着草图,"我想试试分层呈现——底层是传统麻婆豆腐,中层用鹅肝做慕斯,顶层是炸过的松露脆片。"

杨龙接过草图,在上面添了几笔:"中层再加一道柠檬冻,解腻的同时衔接上下风味。"他转向猫头鹰,"温度控制在56度,让豆腐和鹅肝慕斯同时达到最佳口感。"

正当他们讨论时,佐藤带着日本队从旁边经过。两队人目光相接,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刀光剑影。佐藤微微颔首,用带着关西口音的英语说:"期待你们的热菜。"他的措辞礼貌,但眼神锐利如刀,"特别是...改良后的版本。"

这句话明显暗指刚才的临时调整。杨龙正要回应,广播里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热厨房环节准备开始!请各队就位!"

会场里的气氛瞬间紧绷起来。刀具出鞘的声音,炉灶点火的声响,还有此起彼伏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杨龙系紧围裙带子,指尖触到内袋里的老照片——那是辰星团队最艰难时期的合影,当时他们连办公室租金都快付不起了。照片边缘已经泛黄,但每个人的笑容依然明亮如初。

"记住,"周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爷子难得地严肃,"火候差一分,味道差十里。"

杨龙系紧围裙,指尖触到别在内袋里的老照片——那是辰星团队第一次获奖时的合影。无论今天结果如何,他们都已经用最精湛的技艺,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厨艺的故事。

"热厨房环节——"主持人的声音陡然提高,"开始!"

五个灶台同时点燃的声响,像是一曲交响乐的前奏。

喜欢游戏时空的第二次告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游戏时空的第二次告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