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响,这条件也太差了吧。”
程建军拿起一个窝头,顿时傻眼了,后悔得不行。
干爹给了他一百块,再加上自己攒的和父亲给的路费,全拿来买了一块手表,现在钱花光了。
来的时候没带一粒粮食,才吃了第一顿饭就觉得撑不下去了。
“不差的,每个人都有两个窝头和一根红薯作为主食。”
关响咬了一口窝头,满满的都是小时候爸爸的味道。
那时候他吃粗粮,爸妈却偷偷吃细粮,心里总是很难过。
韩春明也说:“这已经很好了,我听说以前去黄土高原插队的人,吃的可是黑馍啊。”
春明家里人口多,经常吃粗粮,偶尔搭配一些细粮,吃窝头已经是家常便饭。
现在就程建军一个人觉得难受,这玉米面窝头噎人,嗓子也觉得不舒服,多吃几口都觉得嗓子有点哑。
因为玉米磨得不够细,颗粒粗糙,要是混合上白面做成二和面还算好,但单吃纯玉米面,闻着很香,实际吃起来口感并不好。
一顿饭后,长桌上其他知青反应各异,但都接受了窝头,将分配的窝头和红薯吃得干干净净。
程建军担心挨饿,硬着头皮吃完,当场就想给家里写信,或者直接打电话,看看能不能寄些细粮过来。
“都吃饱了吧?外面已经准备好了牛车,把你们的行李装上,人跟着车走,到了村里再安排住宿。”
杨广安不用点名就能认出李关响,那熟悉的模样让他想起当年公社领导来访时的情景。
“好嘞!”
小清河的十五个知青开始搬运行李,借此机会和其他知青告别。
虽然同属一个公社,但以后见面的机会不多了。
他们即将加入各自的生产队劳动,能种过地的孩子寥寥无几,适应起来并不容易。
有些人甚至连做饭都不会,有了粮食也不知道怎么煮熟。
杨广安将知青分成两组,分别安置在两家农家小院,男女分开居住。
其中一处靠近他家,便于照料。
“关响、韩春明、程建军……你们就住在这里。
先给你们讲一下规定,前三个月会有专人教你们做饭,之后就得自己动手了。
下乡的第一年,你们会领到供应粮,包括小麦、玉米、红薯以及少量高粱。
院子里有石碾,粮食需要你们自己加工,每人定量相同,主要以粗粮为主……
明天你们要去公社领取粮食,后天正式开始劳动。
现在天气冷,没什么活儿干,每天挣八个工分。
等到春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每天算十个工分……”
杨广安仔细叮嘱了一番,他对公社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掌。
一群孩子满脸愁容,昨天——不,今天早上还在家吃得好好的,转眼间就要 ** 生活了。
杨广安离开后,孩子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开始收拾行李,同时互相打听谁会做饭。
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没人能做饭,最多只会和面,还不懂怎么烧柴火。
程建军和韩春明帮忙铺床,相比之下他们算擅长的了,关响连和面都不会,只会洗碗。
“关响,你以前认识杨书记吗?”
程建军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刚才点名时他就察觉到异样,其他人报的是全名,只有关响不一样。
“不认识啊,我从没去过丰台,我姥姥家在昌平,方向不对。”
关响随意回答,没多想,他行李多,还在整理。
……
远在吉春光字片的周家此时乱作一团,周蓉不见了,最后找到她留下的信,人已经坐上火车下乡插队去了。
“晓光啊,你和周蓉不是总在一起吗?怎么她跑去建湖农场插队了,那么远,都快到京城了。”
周母焦急万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却最疼爱女儿周蓉。
“婶儿,我喜欢周蓉,但她喜欢的是李国庆。”
蔡晓光一脸陶醉,他心中崇拜的周蓉选择了追随自己的爱情。
“什么李国庆,这是谁啊!怎么把我的女儿拐走了。”
周母震惊不已,这是哪冒出来的陌生人,为什么女儿从未提过。
“婶儿,李国庆是京城人,我和周蓉去京城串联时认识的,周蓉对他一见钟情,回来后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
蔡晓光明白,周蓉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
她对爱情如此执着,不是普通女生可以相比的。
*
李国庆也曾犹豫,要不要再等等,或许将来还有机会。
“我的大孙子来了。”
聋老太太坐在椅子上,站不起来,一只手也没力气,情况很糟,但意识还清楚。
“老太太,我来看您了。”
李国庆只是尽邻居的责任,这老人看着他长大,也没给他带来麻烦。
他对聋老太太没有亏欠,当初住的房子,每月都交了三块钱租金。
至于房子留给他,那也是花五百块钱买来的,大杂院里的单间现在也就这个价,只是不能买卖。
“好,好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聋老太太没什么遗憾了,她有易中海照顾,傻柱娶了媳妇,大孙子也很有出息。
李国庆今天带了些补品来,但已无济于事,就是来看看。
他陪着老太太待了半个多小时,等院子里的人都回来才离开。
“哥!”
“国庆哥!”
院子里的孩子围上来,他们都要去建湖农场了,学校贴了公告,过几天就得走。
建湖农场就在京城附近的廊方边缘,距离六十多公里,已经算很近了。
要是真遇到什么事,还能请假回来一趟。
“嗯!响应号召,我们作为知识青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到农场去,到农村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李国庆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心里却明白,让这些年轻人留在城里工作或许更好。
做个工人,转正后每月能挣三十多。
但如果选择去农村插队,即便表现优秀,一个月出工二十多天,男知青最多只能挣三块一毛,女知青更少,只有两块五。
即便去农场,一个月收入也不过十几块,这其中的差距,无疑是对国家建设的支持。
而且在农村还能自给自足,省下不少开销。
处理完事情后,李国庆来到后院看望老邻居。
“李国庆,你回来啦!”二大妈热情地迎上来,看着这位曾经照顾多年的邻居,心里多少有些不舍。
“二大妈,好久不见。”
寒暄几句后,李国庆又去了老许家看看红星,接着去了傻柱家。
“李国庆,你看我儿子,吃得可真多。”傻柱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做菜。
刘岚抱着何淼走过来邀请李国庆留下来吃饭。
“刘岚,今天不行,还有别的事,改天你们请我吧。”
李国庆接过襁褓中的何淼,逗弄了一会儿。
离开刘家后,他刚走到中院,就被贾张氏拦住询问:“李国庆,棒梗他们是不是也要下乡?”
贾家的人似乎听到了风声,纷纷围了过来,包括东旭兄弟、陈碧华,以及棒梗、小当和槐花。
“李叔叔!”
“李叔叔好。”
众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李国庆笑着捏了捏三个孩子的脸,特别用力地捏了捏棒梗。"棒梗还算幸运,现在还是小学生。
不过等知识青年下乡后,他就能升初中了。
要是考不上,也得去下乡,所以得多用功读书。”李国庆认为棒梗应该待在家里好好学习,免得在外惹事生非。
“那就让他继续读书吧!”贾张氏坚定地说,决定每天监督大孙子,不让他出门。
“我先走了,改天再来。”李国庆依依不舍地看了眼四合院,但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必须搬家离开。
到了花鸟胡同,他看见赵欣梅站在那里显得很无助。"叔叔!”赵欣梅看到吉普车靠近,激动地喊道。
“欣梅,让你久等了,路上有点事耽搁了。”李国庆停车却没有立刻下车,已经很晚了,不便贸然拜访。
“叔叔,我不想回家,能让我上车再说吗?”
下午的经历让赵欣梅倍感煎熬,下乡的事情还未告知父母。
“上车吧。”
李国庆招呼她坐到副驾驶座后,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查清楚了吗?”
“是牛淑荣的父亲做的。
下乡的名额不够,他就去找工宣队的人,说让我代替牛淑荣的位置……”赵欣梅边哭边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竟然有这样的事?这也太胆大妄为了!而且怎么能让这种事情悄悄进行呢?那工宣队的人也太不负责任了。”
幸好李国庆之前对此事并未干预,否则这可能就成了别人手中的把柄。
“叔叔,牛淑荣太过分了,她让我去乡下,自己却留在城里。”
赵欣梅感到被背叛了,最好的朋友竟然 ** 了她。
“欣梅,事情已经这样了,别太难过。
下乡是必须的,但到了农场也能找些轻便的工作做。”
将来有机会还是可以回城的,我听说农场偶尔会有返乡名额,但很少,一年也就一两个。
李国庆早就了解过这些规定,这就像是先入狱再想办法减刑一样。
赵欣梅点头,过了一会儿说:“叔叔,您能不能让牛淑荣的爸爸丢官?”
“什么?你要反击她?”
李国庆犹豫了一下,如果他出手,就相当于跨厂行事,会欠人情,还会招来牛家的敌意,实在不值得。
“叔叔,我知道您为难。
只要能让牛淑荣一家不好过,我什么都愿意答应。”
赵欣梅说着把手伸过来,轻轻抓住了李叔叔的手。
“不是,欣梅,你误会了,我不是那种人。”
李国庆惊呆了,说实话,这是他第一次有人主动牵手,连于家姐妹都得他先开口。
喜欢四合院:秦淮茹成了我工具人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四合院:秦淮茹成了我工具人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