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风再起

第190章 风雪突围(1 / 1)

崇祯十二年正月,凛冬。

周德福将最后一块干粮塞进小栓的衣襟里,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子时已到,营地里的清兵大多喝得烂醉,鼾声如雷。他轻轻摇醒儿子,把手指竖在嘴唇前。

小栓立刻清醒过来,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既恐惧又期待。这半年的奴役生活,让这个十岁的孩子学会了在沉默中保持警觉。

伙房后,厨子老刘早已等候多时。他递给周德福一把短刀和一个小包袱:"刀防身,包袱里有火石和盐巴。往南走三十里有个猎户屋,暂时安全。"

"一起走。"周德福抓住老刘的手腕。

老刘摇摇头,掀起衣襟露出腹部溃烂的伤口:"我活不长了。你们快走,记得把消息带给保定刘总兵。"

远处传来巡逻兵的脚步声。老刘猛地推了周德福一把:"走!"

周德福咬牙抱起小栓,钻入伙房后的排水沟。沟内结着薄冰,寒气刺骨。他们匍匐前行百步,终于摸到营地外围的木栅栏。周德福用短刀撬开松动的那块木板——这是老刘半个月来每天偷偷削薄的。

"钻过去,别出声。"周德福低声嘱咐,先将小栓推了出去,随后自己也挤了出去。

刚离开营地不远,身后突然响起刺耳的号角声和喊叫声。周德福心头一紧——被发现了!

"跑!"他拉起小栓就往南面的山林狂奔。

寒风呼啸,卷起地上的积雪,能见度不足十步。周德福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齐膝深的雪中跋涉,小栓紧紧抓着他的衣角。背后,清军的马蹄声和犬吠声越来越近。

"爹...我跑不动了..."小栓上气不接下气。

周德福二话不说背起儿子继续跑。一支箭"嗖"地掠过耳边,钉在前方的树干上。他急忙转向,钻进一片密林。

"分开搜!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清军佐领的吼声在黑夜中格外刺耳。

周德福躲在一棵倒下的巨树后,屏住呼吸。月光下,他看见几个清兵牵着猎犬在附近搜索。一只猎犬突然停下,对着他们的方向狂吠。

"那边!"清兵举起火把。

千钧一发之际,营地方向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接着是冲天的火光。清兵们愣住了,佐领大骂着下令部分人回去查看。

周德福知道,这是老刘制造的事故。他趁机背着小栓继续向南逃去。

天亮时分,暴风雪加剧了。周德福的四肢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小栓在他背上瑟瑟发抖。他们迷失了方向,干粮也吃完了。

"爹...我们会死吗?"小栓的声音微弱如蚊。

周德福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不会...爹答应过...要找到你娘..."

他强迫自己继续前进,但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终于,周德福一个踉跄栽倒在雪地里。他试图爬起来,却发现双腿已经不听使唤。

"小栓...你...自己走..."周德福艰难地说,"往南...一直往南..."

小栓却拼命摇头,用瘦小的身体抱住父亲:"我不走!我不走!"他脱下自己的破棉袄盖在周德福身上,然后用身体紧紧贴住父亲。

周德福想推开儿子,却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了。意识渐渐模糊之际,他似乎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这还有两个!"

"快!还有气!"

......

温暖。这是周德福恢复意识后的第一个感觉。他睁开沉重的眼皮,看到自己躺在一间简陋的木屋里,身上盖着厚厚的兽皮。屋内炉火正旺,散发出令人舒适的热量。

"醒了?"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走过来,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喝吧。"

周德福警惕地没有接:"我儿子..."

"那儿呢。"大汉指了指角落。

小栓正蜷缩在另一张铺上熟睡,脸色红润了许多。周德福这才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喝起来。肉汤下肚,一股暖流从胃部扩散到全身。

"多谢恩公救命之恩。"周德福挣扎着要跪下。

大汉按住他:"别急,你冻伤不轻,脚趾怕是保不住了。我叫赵大山,是这山里的猎户。"

周德福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双脚裹着厚厚的布条,传来阵阵刺痛。

"你们是清军营地逃出来的?"赵大山压低声音问。

周德福点点头,简单说了自己的遭遇,包括清军明年要再次入关的消息。

赵大山脸色凝重:"这消息得尽快传出去。"他走到门口四下张望,然后关紧门,"你们先养伤。等风雪停了,我带你们去个安全的地方。"

"哪里?"

"见了'闯王'的人,你就知道了。"赵大山神秘地笑了笑。

......

十天后,周德福的冻伤好转,虽然失去了三根脚趾,但总算能走路了。这天清晨,赵大山匆匆进屋:"清军在搜山,我们得马上转移。"

三人简单收拾后,由赵大山带路,沿着隐蔽的山路前行。小栓紧紧跟在父亲身边,不时警惕地回头张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大哥,'闯王'是谁?"周德福忍不住问。

赵大山惊讶地看着他:"你竟不知道李闯王?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好汉!专杀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听说他在商洛山中养精蓄锐,马上就要出山了。"

李自成?周德福心头一震。半年前在河南,正是李自成给了他们粮食,还邀请他们加入义军。没想到如今自己竟要去找他的人。

山路越来越陡,积雪渐薄。转过一个山坳,眼前突然出现几间隐蔽的木屋,周围有持刀汉子巡逻。

"站住!口令!"暗处传来喝问。

"'开城门迎闯王'。"赵大山答道。

一个精瘦汉子走出来,打量周德福父子:"生面孔?"

"清军营地逃出来的,有重要军情。"赵大山解释。

精瘦汉子点点头,带他们进入最大的木屋。屋内墙上挂着简陋的地图,几个汉子围坐讨论。见有人进来,他们立刻噤声。

"王头领,这父子俩从清军营地逃出来,说明年清军要再次入关。"赵大山说。

被称为王头领的汉子约莫四十岁,左脸有一道狰狞的刀疤。他仔细询问了周德福在清军营地的见闻,特别是兵力部署和粮草储备情况。

"消息很重要。"王头领最后说,"我们会尽快传给闯王。你们父子暂且留下吧。"

周德福犹豫道:"我想去保定找刘总兵报信,还要寻找失散的妻子..."

王头领摇摇头:"如今各处关卡都有官兵把守,你们走不了多远就会被抓。不如等闯王大军到来,随我们一起行动。"

周德福看了看小栓,终于点头同意。至少这里安全,还有饭吃。

......

二月初,陕西雒南县。

李自成站在山坡上,望着不远处的县城。经过半年的养精蓄锐,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两千余人,且训练有素。今天,将是检验他学习成果的第一仗。

"闯王,探马回报,县城守军约五百,四门都有岗哨。"田见秀报告。

李自成点点头,从怀中掏出那本翻烂的《三国演义》:"记得'声东击西'之计吗?"

田见秀眼睛一亮:"闯王要用诸葛亮的计策?"

"正是。"李自成指向县城东门,"你带五百人,大张旗鼓攻东门,吸引守军注意。我亲率主力从西门突袭。记住,声势要大,但不要强攻。"

田见秀领命而去。半个时辰后,东门外突然杀声震天,义军高举火把,擂鼓呐喊。城上守军果然大乱,纷纷向东门集结。

与此同时,李自成亲率精锐悄悄摸到西门外。这里只有零星几个守军,正在张望东门的动静。

"上!"李自成一声令下。

义军如潮水般涌上城墙,几乎没遇到抵抗。等城中守军发现中计时,西门已破,义军大队杀入城中。

战斗仅持续一个时辰。守军大半投降,县令被活捉。李自成下令打开官仓,放粮赈济贫民。

县衙大堂上,被绑的县令跪地求饶:"闯王饶命!下官...下官也是奉命行事..."

李自成冷笑:"奉命?奉谁的命?杨嗣昌?崇祯?"他一脚踢翻县令,"你去年加征'剿饷',逼死多少百姓?"

县令面如土色,无言以对。

"拉出去,斩首示众。"李自成下令,"其余降兵,愿留者收编,不愿者发放路费回家。"

田见秀凑过来:"闯王,为何不杀光这些官兵?他们手上沾满义军的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终收其心。"李自成拍拍田见秀的肩,"杀人容易,收心难。我们要壮大,就得团结一切可团结之人。"

田见秀心悦诚服地点头。

当晚,李自成在县衙翻阅缴获的公文。其中一份引起他的注意——杨嗣昌下令抽调陕西兵力增援山西,防备清军再次入寇。

"好机会!"李自成一拍桌案,"陕西空虚,正是我们大展拳脚之时!"

他立即召集众将议事,决定趁势攻取周边几县,壮大力量。会议结束后,一个亲兵进来报告:

"闯王,南山哨站送来两个从清军营地逃出的难民,说有重要军情。"

"带进来。"李自成头也不抬地说。

当周德福父子被带进县衙时,李自成正在研究地图。他抬头一看,先是一愣,随即大笑:

"是你!盐山县的周德福!"

周德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扑通跪下:"李...闯王!您还记得小人..."

"快起来!"李自成亲自扶起周德福,打量着他残缺的脚趾,"这半年,你们父子受苦了。"

小栓怯生生地躲在父亲身后。李自成摸摸他的头:"长高了,但瘦了。"他转向周德福,"你妻子呢?"

周德福眼眶一红:"失散了...生死不明..."

李自成沉默片刻,突然高声下令:"传令全军,留意一个叫李氏的妇人,沧州盐山县人氏!"然后对周德福说,"你就留在我身边吧。等找到尊夫人,一家团聚。"

周德福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他忽然想起重要的事:"闯王,清军明年要再次入关!我在营地亲耳所闻!"

李自成目光一凛:"果然如此。"他走到地图前,"杨嗣昌调兵防备山西,却不知清军最可能仍从密云、墙子岭入寇。"他转身对周德福说,"这消息很重要。你先养伤,回头详细说给我听。"

当夜,周德福父子睡在温暖的厢房里,半年来第一次安心入眠。窗外,义军正在庆祝胜利,篝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李自成独自站在城墙上,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他知道,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喜欢明风再起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风再起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