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亲事
可是现在,皇帝觉得让谢鸿明挂帅太失策了,无论经验还是战功,武安侯不是比谢鸿明更厉害吗?
但是这些想法,对于皇帝而言也只是想法而已。
可是现在,阁老们你一言我一语,一番争论之后,首辅冲他深施一礼:“陛下,请下旨吧。”
太监元英凑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阁老们说要让冯赞大将军率三万人马增援。”
元英叹了口气,小声提醒:“就是前年招安的那位冯老大啊,您还亲自召见过的。”
好吧,那就他吧。
今天他一肚子委屈,想和太皇太后说说,他难得的抬起头来,却发现太皇太后似乎更老了。
太皇太后嗯了一声,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问道:“派了冯赞驰援?”
“什么土匪啊,皇帝莫非忘了,冯赞的夫人是谁?”太皇太后淡淡说道。
皇帝猛的想起来了,他怎么忘了,还是他给赐婚的。
淑贤县主姓闵,是太皇太后隔着房头的侄女,县主的封号是赐婚时才封的。
之所以会选上淑贤县主,是因为闵家年轻漂亮的姑娘都能嫁到更高的门第,比如那位出嫁就死的晋王妃。
可是闵家实在是没有合适他的姑娘了,族里挑了半天,就把主意打到了守寡多年的淑贤县主身上,于是便有了这门亲事。
“他真能为我们所用?”皇帝小心翼翼地问道。
皇帝想了想,好像还真没有,和冯赞一样被招安的土匪,大多都在坐冷板凳,可是冯赞却已是手握兵权的一卫长官。
惊鸿楼内,何苒看着小梨交给她的一张纸:“闵韦达的那枚玉佩是太皇太后所赐?呵呵,有意思。”
小梨转身出去,很快又回来,手里多了一封书信:“大当家,有人送了一封信过来,信封上没有落款。”
何苒撕开火漆,拿出里面的信纸。
冯潭冯撷英?
这是一封感谢信,作为讨闵檄文的原创作者,冯撷英感谢何大当家对那篇文章的喜爱,更加感谢何大当家将那篇文章传遍天下,但是冯撷英觉得何大当家不应该以两文钱一份的价格售卖,在他看来,这样不利于更加广泛的传播,毕竟,两文钱买一张大纸,有很多人还是舍不得的。
何苒把信看了两遍,连连称赞:“冯撷英是大才啊,只是一封普普通通的感谢信,也让他写出花来了。”
何苒想了想,叫来小梨,给冯撷英写回信。
何苒让小梨在信里写道,她之所以要给文章定价两文钱,是因为她缺钱,很缺钱,再说,制版印刷和发行,都需要银子,这些是成本,说真的,两文钱连成本都不够,所以这一次是赔钱的,前前后后赔了三千两,这三千两银子的窟窿,还不知何时才能赌上,如果下一次还要赔钱,她是无力去做的,只能望文兴叹了。
说白了,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何大当家难道没看出,他那封信是在试探吗?
为何她要扯到钱上?
“撷英,怎么了?”晋王走到他面前,目光落在他手里的信纸上。
晋王接过来看了看,不可置信地看向冯撷英:“她向咱们要银子?”
晋王又把那封信看了一遍:“让人给她把银子送过去,就让前几天刚刚投奔过来的那几个小孩去送,叫什么黑妹的。”
闵家派来的人,把一大车的东西送到了惊鸿楼。
刚刚看到200多张月票了,又该加更了,明天加更吧,今天没有准备
何苒的大眼睛眨啊眨,哎哟,这是向她提亲吗?
她连忙问小梨:“长福出京了吗?”
小梨笑着说道:“这会儿应该已经到真定了。”
事实证明,长财的眼神不太好,否则何大
何家和阎家彻底闹掰之后,何大老爷便把长财打发了,因此现在他身边只有长福一个。
何大老爷皱眉,长福除了一个身体不好的老娘以外,没有亲人了,莫非是他老娘要死了,他才急着回去?
见何大老爷生气了,她立刻柔声劝慰,又哄着何大老爷置办宅子,何大老爷还想南下当官,自是不准备在京城买宅子,别说是现在了,就是以前他在京城时,宅子也是租来的,京城地,居不易,宅子贵得很。
长福不在了,他们一家三口,就只有她从真定带来的小丫鬟,这也不够用啊。
可是这一次,何大老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伙计直到第二天才叫来一个人牙子,那人牙子手里虽然有人,可是何大老爷和吕红儿看上的太贵,便宜的又看不上。
一个小厮,一个丫鬟。
而此时的长福,连同押送他的两个婆子两个丫鬟,已经回到了真定府。
没想到买烧饼时还遇到了同乡,同乡很热情,拉着他到附近小摊子上吃宵夜。
吃宵夜就要喝酒,两杯酒下肚,长福就醉倒了。
长福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那位同乡带着人出现,喊着要报官……
更何况,那位同乡说了,事成之后给他十两银子,让他能够带上老娘回乡下。
所以他心动了。
“大老爷在京城给大姑娘寻了一门顶好的亲事,让小的接了大姑娘过去,高门大户都要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