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327章 他们这些人中,有三分(1 / 2)

(' 他们这些人中, 有三分之一的当初逃荒来的北地人,剩下的都是本地人,安排北方人在里面, 就是让他们在和知青打探消息时,能够方便沟通, 本地人和知青之间的语言还是有壁。

他们这次进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抓人, 而是要实地了解和打探知青们, 尤其是女知青们在山里的情况,二是要摸清楚山中地形,要是有机会, 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最好还能打听清楚,各大队风评比较好的一些人, 以便于后续抓人之后,可以顺利给山里大队空出的位置补缺。

其实一直到石门大队这里, 说的还和临河大队一模一样的方言,穿过石门的峡谷再进去三四十里路, 口音还是和临河大队差不多,但已经稍稍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但只要是本地口音, 一般都不会引起当地人重视, 最多是当做来走亲的。

山里也有不少姑娘嫁到山外的, 每年回娘家走亲再正常不过, 尤其是现在还没出正月,没到春耕农忙的时候。

不知是不是季节的缘故,深山里面,比很多外面的想的更加荒凉, 所行之处,全是山,也有路,沿着峡谷流淌的溪水,两边都是石子和泥土的小路,上上下下都不容易,饶是许凤翔他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山边,从小也是爬炉山采茶习惯的本地汉子,面对连绵不绝仿佛没有尽头的大山,也有些叹息地说:“这要是没走过着路的人,哪里敢乱走?这一路都看不到什么家人嘛。”

实际上不是没有人家,而是被树木遮掩住了。

山里和山外完全不同,以临河大队、建设大队为例,他们每到秋冬季节,就开始砍柴砍草,每家每户分的山地都是一块一块的,大家不光要把自己分到的那块山地的柴草都砍光,还想偷砍邻居家的,整个山头除了大树、毛栗树以外的柴草都砍的光秃秃的。

深山里却不是这样,深山里的农户们并不缺柴草,他们屋前屋后也有柴火垛,柴火垛却不大,围绕在他们村庄周围的,全是茂盛的柴草和树木,山就在他们周围,他们可以随时上山去打柴砍草。

不像临河大队、建设大队他们说上山,那是真的‘上’山,是要走过一段平坦的斜坡地平面,再费力爬山,深山里的农户们出门就是山,他们砍柴工作的地方,距离他们家可能就两三百米的距离,里面密密麻麻茂盛的树木,根本看不到人,你若不喊一声,听到山里有人很清晰大声的回应,你都不知道他们居然离你那么近,有的近到可能就距离你五六十米,他们可能就在哪棵树上看着你,你却看不到他们。

很多人第一次进深山,身上又带了猎/木仓,还兴致勃勃的想打些猎物带回去,被许凤翔制止住了:“先把书记安排的任务做完,回来路上要是遇到了再打,现在要是在路上耽搁时间太多了,出来时得半夜了,这深山老林的,深更半夜的,你敢走啊?我是不敢的!”

许凤翔是做事很沉稳的人,办事也很可靠老道,现在蒲河口的事务,大多都是他和周宗宝在处理,周宗宝毕竟是外乡人,虽然蒲河口也有很多北地人,他在蒲河口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势力,可到底不如许凤翔是本地人吃得开。

他一开口,蠢蠢欲动想要打猎的人就暂且歇了心思。

沿着峡谷的溪流走了二三十里,许凤翔就察觉到不对劲了,他指着路口的一个打结的草疙瘩说:“哎,你们注意到这个结了没有?”

山里前面的路都是一样的,跟着水流走,后面就开始分路,现在跟在许凤翔身边的还有二十多人,他们一路走来基本都在记路,还真没察觉到这草结。

草结并不小,结团有两个拳头大,就那么凌乱的倒在路口的草尖上。

刚开始看到这样的草结时,许凤翔还真没放在心上,可这样的草结他在路口已经看到三个了。

他身旁一个和他一起长大的许家村大房的汉子伸手拨了一下这草结:“不就是一个草结嘛?哪里没有?”

这要不是初春,山上草木还没开始疯长,一路上他们不晓得要打多少这样的草结找路。

许凤翔连忙阻止他:“哎哎哎,你手能不能别欠?你碰它干嘛?”他又把草结恢复了原状,指着草结头对着的方向说:“你们看看这草结头对着的方向,是不是往山椅大队的方向?”

徐书记给他们找来的向导上前一看,也伸手拨弄了一下那个明显人为打成的早结:“是不是前几天出山的知青们打的?他们不认识路,打几个草结指明一下方向也正常。”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等到下一个路口,许凤翔和向导他们就格外注意了,还真让他们又发现了草结,每次在要走小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这样的指路的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