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271章 郑济河和范老两人也有(2 / 2)

反倒是郑济河和范老等下放来这里还不到两年的,大约是过去没有吃过河蚌,偶尔吃一次还算新鲜。

刘主任他们一走,陈卫民教授他们就又开始了每日到临河大队报到,发电机设备进了水电站,并不是马上就能有电,能使用了,还需要后续的安装和调整,这些都需要陈卫民教授他们带着人去一一测试。

水电站的发电机设备在安装的时候,全临河大队的人都在围着看热闹,纷纷好奇地问:“建军书记,是不是这个安装好了,我们大队就也跟炭山一样有电了?”

江建军也不懂,但还是耐着性子答:“哪有那么容易?还要安装电线!”

江建军和许红桦等几个大队书记,也开始每家每户的登记,愿意拉线通电的人家。

第一个登记的就是住在荒山的许明月家,然后就是许凤台兄弟俩。

拉线通电的费用大部分大队部出,但每家每户也许出一小部分的安装费用,比如电灯泡,得他们自己花钱买,每个月还要按照每家每户灯泡数量的多少,交电费。

这个时代的电费和后世按照电表的交法不同,这时代的电费叫做‘灯泡制’,也就是数你家里的灯泡有几个,按照灯泡数量和灯泡的瓦数交电费,十五瓦的灯泡一个月一毛五,二十五瓦的两毛五分钱,以此类推,如果家里有两个十五瓦的灯泡,那一个月的电费就是三毛钱。

一个月三毛钱,对城里有工作的人家来说,可能不多,但对没有固定收入,每年都靠着公分过活的农村人来说,那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任何时候,要花钱的事情,推广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哪怕临河大队的人,人人都羡慕河对岸的炭山有电,日日期待着他们临河大队啥时候能通电,但一旦大队部的干部们来说通电要交少部分的钱,以后每个月还会产生固定电费的时候,很多人家依然犹豫了,选择了不安装电灯泡,不通电。

他们过了这么多年没有电的日子,也没有觉得没电有什么不便的。

“山上的桐油果子也不知道有多少,捡点桐油果子回来榨灯油,用油灯不是一样能看见东西,再说了,到晚上就上床睡觉了,谁还在晚上做事情不成?一个月一毛五,一年就有两块钱了,有这两块钱,我不如买几斤肉吃,给家里娃儿们买件衣裳穿!”

这样的想法,还是村里普遍的想法,尤其是施、胡、万三个山脚下的村子,村民们统一对通电不是很感兴趣。

他们自己对通电不敢兴趣,却对许家村和江家村通电很感兴趣,都很好奇许家村和江家村通电是什么样子。

不光是他们好奇,隔壁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也都好奇的不行。

和平大队离的远,也就大队长和生产主任过来看了一下,建设大队就在许家村隔壁,不光大队里的干部们白天来江家村的水电站看热闹,连带着几个知青下工后,都绕着堤坝过来看热闹,他们也想通电。

他们每天晚上都要电灯熬油的看书,对电灯的需求更大,现在临河大队能通电,他们就更羡慕插队在临河大队的知青们,也更想快点参加临河小学招老师的考试,考到临河大队来了。

其实许凤台家也不想通电的,他家里有菱角船,除了旱灾三年期间,桐油树都干死了那三年,他没榨桐油外,之后的每年他都会榨桐油果子来给家里木船木盆刷桐油,晚上有什么事,也可以点桐油灯,自觉家里不需要用电。

哪怕他现在已经是入了级的国家干部,一个月有十二块钱的工资和票证,他依然精打细算的很。

可他一向听许明月的话,觉得妹妹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妹妹让他通电,他也就二话没说,登记在了要通电的住户名单上。

大队里的其他干部们自不必说,都是大队干部,别人家都通了电,只有他家不通电,像什么话?

之后就是大队部和临河小学。

给临河小学通电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些问题。

大队部的部分干部们觉得,临河小学可以通电,但没有必要每个教室都通电。

临河小学四十多个教室,按照这时代的‘灯泡制’来算的话,即使瓦数最低的十五瓦灯泡,每个月也要六七块钱的电费!

六七块钱,都快赶上大队部很多干部的半个月工资了!

原本建设临河小学,就已经花掉了大队部很多的钱了,现在又要每个月花这么多电费,自然是要遭到大队部大部分干部的反对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