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203章 自从进入到十月后,没(2 / 2)

此时被大队部送了旧棉被旧棉衣的个别知青们,还不知道棉被里有虱子这事,对于临河大队雪中送炭的行为,自是感动不已,越发觉得自己转调到临河大队来是来对了。

不论是建水电站还是建学校,都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就能建成的,可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大队部不仅作为整个大队的办公场所,还是临河大队的粮仓,江建军不可能让红小兵知青们一直住在大队部,双抢之前,红小兵知青们都不知道大队部是粮仓还好,随着双抢结束,一缸又一缸的粮食收到大队部的楼上里,哪怕上阁楼的入口十分隐蔽,还上了大锁,江建军依然十分不放心,特意安排了两人到大队部隐蔽的楼梯外守着,夜里睡在大队部,心里越发想要学校赶紧建起来,把这些知青们通通赶到学校宿舍去,今后大队部就不再住这些外来的知青们。

只是双抢之后还要种秋红薯,种完秋红薯,紧接而来的依然是各个大队村落挑堤坝的任务,根本不够人手建学校的,为此江建军只能从山里召集泥瓦匠,在水泥和砖瓦厂那边将水泥和砖瓦都送到许家村稻场后,就紧锣密鼓的安排人建学校,学校规模大,一时半会儿建不完,江建军就让泥瓦匠先将教师宿舍和宿舍的火炕赶出来,尽量先把住在大队部的知青们都安排到教师宿舍里来住,不然江建军一天到晚的担心粮仓里的粮食被知青们给偷了。

从小在农村长大,忍饥挨饿长大的江建军比任何人都懂粮食的珍贵,丝毫不敢大意。

这批知青们也不容易,这个季节,正是大河以南的人开始为过冬做准备的时候,除了每家每户出的一个去挑堤坝的壮劳力,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全家出动,去山上砍柴砍草,囤积柴火。

这些城里来的知青们那里经历过这些?看着漫山遍野砍柴砍草的人,一时间都有些手足无措,商量着是不是也要上山去砍柴。

问题是,他们没有柴刀,大队部倒是有一把残破的菜刀,切菜还勉强能用,砍柴是万万不行的。

“要砍柴你们去砍,我肯定是砍不了的。”哪怕已经在农村待了大半年,习惯性偷懒的叶甜想到去山上砍柴、挑柴,依然摇头不已。

她有家人寄来的钱票,临河大队和荒山的大马路通了,炭山的煤炭又便宜,她和罗喻义商议,看还有哪些人愿意买煤的,几个都不愿意上山砍柴的人,干脆合伙一起去炭山买了不少煤回来,自己做煤饼过冬。

还有一部分没有钱买煤的,就只能合伙一起去山上捡柴。

也亏的四年前连续三年的大旱,导致山上还有许多枯木还为未逢春,这样的枯木守林员是不禁止砍伐枝条的,这些没有柴刀也借不到柴刀的知青们也激灵,就拽着垂下来的枯树枝,用力的往下拽,这些死了多年的枯木,被人用力相差拖拽的时候,就会从主杆那里发出咔嚓一声,断裂开来。

他们没人每天从山上拖两根手腕粗的树枝,日积月累之下,也能累积不少的木柴来。

只是这点木柴,对于他们接近二十个知青一整个冬天的用量来说,依然杯水车薪。

光有木柴也不行,还得有引火的茅草或者松针。

可这个季节,用来刮松针的竹耙家家户户都要用,根本没有多余的借给他们,除了叶甜、闫春香、罗喻义四人,其他知青全都是后面新来的,和临河大队的人又不熟,加上他们之前还闹的许家村水电站停工了好久,村里人对他们印象并不太好,最终只有最先来的闫春香,跟着许凤发,借到了竹耙。

闫春香没有家人帮衬,没有钱,连给下乡知青的补贴都没有,想要安然的度过这个冬天,就只能依靠自己上山捡柴。

她没有柴刀,就只能跟在许凤发身后,许凤发砍柴,她就跟在他身边,用许家暂且用不少的竹耙,学着本地人刮散落在草丛间的松针,捡一些枯死的树木,用许凤发割的山间藤蔓将木柴捆好,一点一点的挑下来。

已经二十岁的许凤发身高并没有许凤台高,大约是小时候营养缺失严重,哪怕这几年生活过的好了,又时常有长姐投喂补充营养,他的身高依然定格在一米七六左右。

可相比较他而言,闫春香就格外的瘦弱了,大约是长期的营养不良,她脸和唇色都显得有些苍白,没有血色,身材也干瘦的很,和许凤发一样不怎么言语,只默默跟在他身边。

许凤发见她挑木柴吃力,都是她自己挑柴火时,便一起将她捡的那点木柴一起挑下山,给他阿姐的荒山送柴的时候,就顺手将她的木柴也一起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