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再等六年,人家又会是什么职位?
“所以咱们知州上赶着巴结啊。”
“这话说得,你不想巴结吗?”
“想啊!”
纪楚一行,五月底离开京城。
紧赶慢赶,在六月初九,便到了原化州州城。
按照原身的记忆,其实他也没来过几次这里,只有当年乡试时候在州城住了两个月。
那两个月对原身来说,几乎心力交瘁,考试之前的紧张,考上之后的欢喜,以及要不要立刻做官的抉择等等。
对于一个无甚依靠的年轻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纪楚认为,原身的离世,跟这些悲喜交加也有缘故。
他到州城之后,人还没坐稳,就被知州等人请去应酬。
当地不少官员乡绅,排着队要跟他交际。
纪楚看得好笑,见面可以,吃顿便饭也可以,再多的就不行了。
在州城稍稍休整,纪楚按照原身的记忆去买了不少东西。
原身想给母亲买的金簪,给父亲买的好布,以及专门给兄嫂一家添置的厨房物件,还有两头耕牛。
二哥二嫂同样如此,下面三个子女各有礼物,更有小侄女提过的州城糕点。
三姐三姐夫日子好过一些,主要靠三姐夫平日里会去做货郎,纪楚专门买了几双好鞋,又给她家即将出嫁的大女儿添置嫁妆。
这些东西,都是原身在州城时日思夜想的。
他想考上功名,回报家里人,如今也算达成心愿。
纪楚最后又买了不少文房四宝的,到时候给家里孩子们用。
乐薇的娘家那边,她四个姐姐都已经嫁人,唯独剩下六弟跟六弟妹,再有乐薇的爹娘。
各家东西都买齐全了,纪楚才准备回村里。
李师爷那边也在采买,但他买的东西并不算多,主要是给他娘子买的。
州城众人见送礼不成,只好亲自过来帮忙收拾行装,希望能给纪大人留个好印象。
不过看到纪楚穿着平常的衣物,忍不住提醒他:“纪大人,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啊。”
纪楚听了笑:“回乡看看而已,并非衣锦还乡。”
这还不算吗?!
您可是通判啊!
放在京城都数得着,何况在他们原州府,何况在下面的丰抚县?
纪楚并不敢领这些虚名,更多只是想帮原身尽孝。
不管怎么说,原身都死在科考,以及赴任的路上,不值得太高兴。
其实纪楚若不来,那不管纪家还是乐薇,日子都不会好过。
这也是原身对他极为感激的原因。
纪楚跟李师爷再次启程。
身边跟着的差役跟书吏,多是曲夏州人士,来到原化州之后还道:“说原化州沃土千里,竟然是真的。”
现在为六月份,这里也是收麦子的季节,大片农田的百姓都在收粮,一片丰收景象。
原化州,丰抚县,纪家村,便是这次回乡的最终旅程。
纪楚他们在州城采买好物件之后,一路直奔目的地。
而此时的纪家村,纪楚家中,早就被十里八乡,以及县城的官吏们围得水泄不通。
在得知纪楚已经到州城,并且不打算在县里停留之后,县里的官员便亲自来到纪家,又是帮他们修补房屋,又是帮他们铺设道路的。
短短几天时间,就差把纪家村全都给返修一遍。
事实上也不用如此。
因为这些事,前任县令已经做过了啊。
之前那个县令得知纪楚去往曲夏州州城当官之后,还很受当地知州信赖,便让下面人好好照顾纪家。
不说平日里应该给举人家的米粮俸禄,就说纪家种田需要买种子,用耕牛,县里也是能帮就帮。
不只是他们,十里八乡的乡绅地主,见了纪老爹纪老娘,都要喊一句老爷夫人的。
两个老人家十分无奈。
他们都是种地的,还什么老爷夫人。
再说孩子在外面做官,肯定很辛苦,他们绝对不能做有损他官声的事。
所以纪家人在老父亲老母亲的坚持下,该种地种地,该送孩子读书送孩子读书。
在条件一般的纪家村,他家孩子可都是读过书的。
能不能读下去,就看大家的天分跟坚持。
他们村出了个纪楚之后,周围几个村子的人家,都开始送孩子去念书。
全都指望自家再出一个纪楚。
看看人家逢年过节送过来的东西,再看看老爷们都没用上棉花时,他们全家都穿上了。
更不用说纪楚升官之后,娘子陶乐薇开了作坊之后,每年送回来的银子,足够把家里修缮一番,更能改善大家的生活。
不说这些了。
只讲如今是纳粮的季节,可纪家根本不用交田税,谁让纪楚是当官的,田税自然免了。
这样的日子已经足够让大家艳羡。
再等纪楚娘子陶乐薇回来,众人才知道,纪楚都去京城了!
那可是京城!
众人问乐薇:“你家相公是去京城做官吗?”
陶乐薇只答:“有些差事要过去,例行公事。”
她说得低调,大家也没多想。
可消息再传过来,就是纪楚又升官的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