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37章(1 / 2)

(' 安建三十二年冬, 腊八节。

听孩童们口中唱着腊八歌谣,排着队领粥喝,纪楚笑着道:“慢点, 烫。”

孩子们偷偷看向纪县令,脸上充满好奇。

每日都听爹娘亲戚们提起, 现在离得这样近, 总觉得不好意思。

戏文里不是说,官老爷长得都很丑吗。

这也不丑吧。

等几大锅粥分完, 还剩下不少,留给忙碌的妇人跟差役们。

马典吏领头, 吃得飞快。

纪楚那边已经找来纸笔,在腾出的屋子里写信,旁边傅书吏跟成捕头帮忙,快点把种棉花的安排写下来。

主要是给那五个县写信。

毕竟他们主动找过来求帮忙,如今有了好主意,肯定要告诉他们。

而且还要赶在年前就说, 否则这一拖下去, 那可就年后, 甚至要到二月份。

那时候勤快的百姓估计已经在开耕了。

所以越早说越好,也省了大家的力。

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好处啊。

纪楚他们之前只想着多种点棉花, 完全不知道当地有自己的生产模式。

当然了, 整个沾桥县, 也就白婆婆知道。

许多三四十岁的人, 都知道他们这里曾产大量白叠子。

纪楚把事情简单说了, 又告知详细如何种植,他们还在整理,年后你们让人过来取即可。

衙门十二月二十二左右封印, 一直到次年正月二十开印。

俗称放年假。

在这段时间里,纪楚肯定不会浪费时间,争取在开印之前,把白叠子的情况记录清楚。

想到这,纪楚手顿了顿,又给安丘县衙门,以及娘子写了两封信。

他要晚些日子回去。

不过过年肯定能到。

说到过年,今年送给老家爹娘家人的节礼,应该还是娘子准备的,他忙成这样,也给忘了。

倘若没有娘子,他这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啊。

那边马典吏已经准备好,其他去送信的差役们也穿上棉衣,分三路去送信。

他们吃得快,走得也快。

所以送信的人离开时,救济院的百姓们还在吃粥,有人拿出自己做的腌菜分给大家吃,院子里其乐融融。

而之前定做的匾额也挂在外面,这个有些豪华的宅院,以后就是沾桥县的救济院了。

闻着粥香,纪楚自己也分了半碗。

这里的八宝粥很有本地特色,加了蔬菜豆子,又有大米跟新麦,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其他人见了,连忙送来一些腌菜,口中还道:“大人不要嫌弃。”

腌菜爽口清新,纪楚怎么会嫌弃,跟大家一起用这腊八粥。

暖粥吃完,整个人都散着热气,甚至想躺那睡一觉。

不过纪楚现在可没工夫睡,他等白婆婆吃过之后,请她专门来房间里说话。

纪楚他们一群青年人不用炭火,但白婆婆来的时候,还是点了个炭盆,

白婆婆走路有些为难,还是小孙女跟另一个亲戚扶着她进来。

已经七十五岁的她,身上有不少病痛。

特别是那双手,干过不知多少农活,挑过不知道多少水,整个人显得有些佝偻。

现在大冬天的,稍微冷一点,骨子里都透着疼。

也就搬到救济院之后好一些,毕竟这里很暖的,屋子不漏风。

前些年的冬日,白婆婆总感觉自己一定会死。

今年却没有那种感觉。

所以她有点烦,脾气更加不好。

往日古怪的白婆婆现在有些紧张。

如果之前在众人面前,那是简单了解,现在则是详细说了。

白家是祖传的手艺,当时本地还有“麦白一起抓,其中白最重”的说法。

这里的白,就是白叠子,如今喊做棉。

这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现在提起来,就连白婆婆自己都有些恍惚。

因为她也是听父亲说的。

但种植,纺线,织布这些手艺她都会,至今聊熟于胸。

可她也有一个疑问:“之前都是织成布,十分好卖,咱们不织布吗?”

那棉絮她看了,长得一般,绒毛也不够长。

但却是从棉朵变成现在的棉花团。

这个她不会啊。

之前也没人想过,把珍贵的白叠子代替芦花,填充到衣物里,毕竟这东西硬邦邦的,还是做成棉线织布最合适。

纪楚道:“布料类型多样,棉花虽然好,却也不必一定制成布,现在来说作为填充物,给大家做棉衣棉被最是合适。”

“咱们这冬天长,保暖很重要,否则会死人。”

“等棉花富裕了,再制成布卖出去。”

先解决本地人穿衣服的问题,冬日太冷的问题。

多了再说呗。

挣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没必要本末倒置。

白婆婆年纪大,一听就知道纪县令的意思,连连点头。

是了,还是先顾着自家吃饱穿暖。

而且用蓬松的棉花代替芦花,她看着也好,那棉絮更保暖。

该说的说完了,白婆婆开始回忆自己脑海里的棉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