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36章(1 / 2)

(' 没有身份的纪楚带着棉被棉衣回到沾桥县衙门。

留在这里的马典吏眼睛一亮, 大人终于回来了。

马典吏上次都没回去,只托人给家里寄信,他自然知道, 只要在这里好好干下去,大人肯定不会亏待他。

事实也确实如此, 纪楚带过来的棉衣里, 就有他的一件。

纪楚还提了一嘴:“州城那边都说棉衣不够美观,有身份的人都不穿。”

马典吏挠头, 搞得他很有身份一样。

这棉衣的好处他听说了,能穿就行, 还管那些。

纪楚自然知道他不介意,也是提一嘴。

衙门捕头成耿,书吏傅康,也前来迎接。

他们原本担心纪大人要等年后再来呢,如今都腊月初一,眼看就要过年。

纪楚笑着道:“过年要去安丘县, 我娘子, 侄儿都在那。”

“但马上腊八, 听说沾桥县很重腊八节,所以过来跟大家一起过个节。”

衙门众人连连点头。

没错!

他们这里, 腊月节也很重要的。

听着傅书吏讲起这里的习俗, 还道:“已经提前做好准备了, 到时候就在救济院那施粥, 让院子的大家都喝上。”

救济院?

马典吏忙道:“大家最近喊习惯了, 就是前县令留下来的精舍,因住了不少需要济恤的百姓,所以大家叫了救济院。”

原来是这样, 纪楚倒是有些赞同:“不错,这个名字好,要不然找人刻个匾额,到时候就挂上去。”

这一挂,那当年的精舍,就会彻底成为救济之地。

其实各县都应该有这样的地方。

无父无母的孤儿,又或者子女俱不在的孤寡老人,又或者身有残疾,无法糊口的百姓,就有地方安置了。

不说吃得多好,住的多好,至少不会饿死。

傅书吏立刻应下,他道:“那好,距离腊八还有七日,正好在那日挂上。”

说着,那边马典吏跟成捕头,一个帮忙牵马,一个帮忙提着东西。

那一大包东西,自然就是棉衣棉被了。

前日子,安丘县的通拜村要修跟沾桥县这边的路,所以来打过招呼,那时候就提起棉花的事。

说是明年安丘县各家都会多种三分地的棉花,估计沾桥县也要种。

既然要种,肯定要让大家知道棉的好处。

衙门众人看了又看,同样去风地里试试。

而且现在下着大雪,更能显示出保暖。

至于说什么只有底层人才穿,大家根本不在意啊。

这种传言,只会伤害到自持身份的人。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更加放心。

但沾桥县衙门知道了,下面百姓们也要知道才是。

想来想去,接下来的腊八施粥,是最好的选择。

那救济院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住了一两百户,各个村的人都有。

先把棉衣拿过去同他们解释,等他们回村之后,自然会跟村里人讲,如此再方便不过。

毕竟沾桥县比安丘县多了十几个村镇,如今大雪封路,不好再往下走。

事情定下后,纪楚冒雪拿来的棉衣棉被,先在衙门众人手里传递。

特别是马典吏身上的棉衣,被无数人艳羡。

是真暖和啊。

反正他们家明年也要种棉花,等年底一家子都能穿上棉花衣服。

纪楚见大家接受良好,也就放心了。

虽说现在的非洲棉还有诸多问题,但东西肯定是没错的,前朝都能用来当贡品,确实是好东西,也能种成。

现在外面下着雪,沾桥县也没格外的事要做。

今年历经风波,好在结果不错。

各家各户都安定下来,期待来年的新生活。

纪楚跟着衙门看了当地腊月习俗,确实很不一样。

其实纪楚还奇怪,当地并不产米,为何会有吃粥的说法,细细问了才知道,本地的八宝粥并不拘哪八种食材。

甚至其中的米也可以用麦来代替。

相传最早之前,是跟佛教一起传来,番邦的和尚尼姑在这一日赠送粥饭,也称为佛粥。

那些和尚尼姑远道而来,他们当地是产米的,带来这个风俗。

读过当地县志的傅书吏还道:“和尚尼姑多爱华服,还会用他们的米,换沾桥县的布匹。”

能远道过来传经的和尚,自然不是普通僧人,估计是他们当地的大地主,家资丰厚。

纪楚听得有意思,再听说是一两百年前的时候,颇有些好奇。

正好风大雪大,衙门里事情不多,便请傅书吏找来县志,他也看看。

别看这些都是边关小县,但随意一个县城,基本有几百上千年历史。

而且平临国的人跟他那个时代华国一样,都喜欢记录历史,那些随手笔记或许是无名官吏留下,却是后人宝贵的资料。

几本县志的时间跨度有点大,大概能看出当年的情况。

翻看到傅书吏说的部分,当地的粥饭,果然如傅康说的一样。

上面甚至还有对换走布匹的描述。

说那布料洁白如雪,十分受和尚喜爱,便用自己随身带来的佛器,大米来换。

更约定了,等他回去之后,再运些米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