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于世,生于间

第182章 朋友(1 / 1)

六月的蝉鸣声中,致远从低级私塾毕业了。

他捧着那张薄薄的毕业证书站在校门口,忽然有些恍惚——六年前那个连笔都握不好的小不点,如今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了。

"打算去哪所中学?"同窗挤过来问。

致远挠挠头:"应该是镇上中学吧?我爷爷家就在镇上。"

"那可不一定,"阿旺压低声音,"听说今年查得严,不是镇户籍的一律分到农中。"

致远心里"咯噔"一下。

虽然跟着爷爷奶奶在镇上住了七年,但户籍确实还在水形村。

结果不出所料,因为户籍问题,他被分配到了临近农村的中学。

大姐和二姐已经在那里读了一年,每次回家都愁眉苦脸。

"食堂的饭菜经常有虫子..."小姐小声嘀咕。

"初一就开始分班,"姐姐叹了口气,"差班的老师根本不管学生,上课睡觉都行。"

"初三差班的学生,老师直接劝他们回家务农。"姐姐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致远也听同窗说过,有男生半夜翻墙偷看女生沐浴,被逮住了也不过挨几句不痛不痒的训斥。

周祈荧听完,眉头紧皱。

当晚就给在东海郡打工的李祢蕴写了信,商量转学的事。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致远常去李浮生那儿借书看。

有次他忍不住问:"先生,您说农村中学真那么差吗?"

李浮生正在批改作业,闻言放下朱笔:"求学在心,不在地方。"

顿了顿,又补充道:"但良师益友以及环境,确实重要。"

这话说得含蓄,但致远听懂了——连先生都觉得那所学校不怎么样。

七月中旬,李祢蕴的回信终于到了。

信上说同意转学,还提到县城的二姨娘能帮忙找关系。

周祈荧当即收拾行李,准备带三个孩子去县城看看。

"先生,"临行前,致远抱着书箱来告别,"这些书先还您。"

李浮生从书架上取下三本笔记:"带去看。"

致远翻开一看,竟是先生亲手整理的《中级私塾备考精要》,每一页都工整得像印刷品一样。

县城比想象中热闹多了。

二姨娘的裁缝店在一所学堂街拐角,门面不大但生意还算可以。

她拉着周祈荧的手说:"早就该来了!县中虽比不得省城,但比乡下强十倍不止!"

转学手续比预想的顺利。

他们在学堂后巷租了间小院,不大,但胜在离学校近。

县中确实不一样,教室窗明几净。

寒假里下着小雪,致远兴冲冲地跑到李浮生家。

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从书包里掏出成绩单:"先生你看!我数学考了全班第二!"

李浮生接过那张纸,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进步很大。"

"我还交了个新朋友。"致远手舞足蹈地说,"他家就在我住的地方不远处"

“每天上学前他都会来叫我,我有时也会早点出门去他家叫他。”

“他还经常邀请我去他家玩,还留我在他家吃饭,他家菜很好吃”

说着说着,致远口渴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脱口而出:"这茶真好喝!"用的是老家土话的腔调。

话一出口他就懊恼了。

在县城上学这半年,他没少因为口音被同学提及。

李浮生放下茶壶,问道:"在学校,有人笑话你说话的口音?"

致远脸一下子红了,手指头不安地抠着桌子边:"也、也不算笑话...就是...会问一下"声音越来越小。

李浮生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讲方言的书,翻开来给他看:"普通话本来也就是一个地方那边的方言,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致远低着头,"同学们都说要讲标准的..."

"你那个好朋友陈明远,他说话有口音吗?"

"有啊!"致远想起来,"他老把'吃肉'说成'吃又'..."

"你看,"李浮生合上书,"谁说话没点家乡味?"

“这些并不打紧,尽量就好。”

听完先生的话,致远的情绪好转了很多,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

除夕夜的饺子刚下锅,致远就溜出了热闹的堂屋。

李浮生的小院里只挂了一盏红灯笼,在雪地里投下温暖的光晕。

"先生!"致远哈着白气敲门,"给您送饺子来啦!"

门开得很快,仿佛主人早就在等候。

李浮生的书房依旧整洁如常,只是案头多了盆水仙,嫩黄的花蕊在烛光下格外娇艳。

"县学如何?"李浮生接过食盒,难得地先开了口。

致远搓着手在炭盆边坐下:"还行...就是和那个经常一起玩的人不怎么来往了。"

"哦?"

"中二分班后,我们在不同的班。"致远盯着炭火,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有次去他朋友家玩捉迷藏,我跑不动...就很随意,他们后来就不叫我了。"

饺子在食盒里冒着热气,韭菜馅的香味弥漫开来。李浮生取来醋碟,动作不紧不慢:"道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致远抬起头,有些惊讶先生这么直白的评价。

"友如良木,"李浮生夹起一个饺子,"合则留,不合则去。"

这话像盆冷水,浇得致远一个激灵。

"可是..."致远戳着饺子皮,"总觉得有点可惜..."

李浮生没有立即接话。

窗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远处谁家的孩子在笑闹。

良久,他才开口:"之前养过一株兰。"

致远竖起耳朵,认真听着。

"日日浇水,三年不开。"李浮生的筷子尖点了点醋碟,"移栽后,反倒抽了新芽。"

这个比喻让致远心头一亮。

是啊,他和陈瑜就像那株兰和旧花盆,分开后各自都有了新的生长。

……

致远回到村里时,天色已近黄昏。

夕阳将田埂染成橘红色,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柴火和饭菜的香气。

他背着书包,脚步有些沉重。

远远地,他看见李浮生的小院里亮着灯,窗纸上映着先生伏案的身影。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叩响了门。

门很快开了,李浮生手里还拿着一本翻开的书,见是他,微微点头:“回来了?”

致远“嗯”了一声,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

屋内还是老样子,书案上摊着批改到一半的作业,茶壶在炭炉上微微冒着热气。

致远在熟悉的矮凳上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的纹路。

“之前说的那个朋友……后来再没见过了。”他忽然开口,声音有些闷,“听说他退学后,去打工了。”

李浮生给他倒了杯茶,茶水温热,带着淡淡的茉莉香。

先生没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其实……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我拉着他一起读书,他是不是就不会退学了?”致远抬起头,眼睛里有些迷茫,“开始周末去他家,本来打算与他一起写作业、学习的。”

“可一阵时间后我只顾着玩,连自己都忘了该做什么。”

李浮生放下茶杯,目光落在书架上那盆新抽芽的兰草上。

“人生如逆旅,各有各的渡口。”他缓缓说道,“他不是你该背负的重量,你也不是他的退路。”

致远怔了怔,眼眶微微发热。

“可是先生,我总觉得……我本来可以做点什么的。”

李浮生轻轻摇头:“你连自己的路都还没走稳,怎么拉得住别人?”

窗外,暮色渐深,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

致远低头看着茶杯里浮沉的茶叶,忽然觉得心里某个结松动了些。

“那……我以后该怎么做?”

李浮生轻声说道:“先把自己活好,其次在考虑帮助他人。”

喜欢长于世,生于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长于世,生于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