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

第233章 初探盛京(1 / 1)

第二天一早,刘叔亲自送他们去火车站。临别时,他塞给王谦一个油纸包:"路上吃的。"

火车缓缓启动,刘叔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站台的尽头。王谦打开油纸包,里面是齐齐哈尔特产的烤肉和大饼,还冒着热气。

"刘叔真好,"杜小荷感动地说,"回去得让爹多给他写信。"

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窗外的景色从城市渐渐变成田野。王谦和杜小荷靠在一起,分享着刘叔准备的烤肉,心里满是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谦哥,"杜小荷突然问,"你说咱们的孩子,会长得像谁?"

王谦笑着捏捏她的鼻子:"像你最好看。"

杜小荷害羞地埋进他怀里,惹得对面座位的大婶直乐。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这对年轻夫妻身上,暖融融的,就像他们此刻的心情。

远处传来悠扬的汽笛声,火车穿过一片金色的麦田。1984年的夏天即将结束,但对王谦和杜小荷来说,人生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齐齐哈尔火车站的月台上挤满了旅客,大包小裹的民工、拎着公文包的干部、拖儿带女的妇女,嘈杂的人声中夹杂着车站广播的通知。王谦护着杜小荷挤上开往沈阳的列车,人造革提包里装着刘叔塞给他们的烤肉和大饼。

"这儿!"王谦眼疾手快地抢到两个靠窗的座位。1984年的火车票不指定座位,先到先得是铁律。

杜小荷好奇地打量着车厢。这趟列车比之前坐的都要新,墨绿色的座椅套洗得发白,车窗上贴着"禁止把头手伸出窗外"的标语。对面的座位上已经坐了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正在看《辽宁日报》。

"同志,去哪啊?"中年人放下报纸问道。

"沈阳,"王谦把提包放到行李架上,"度蜜月。"

中年人推了推眼镜,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对年轻夫妻:"沈阳好啊,故宫、北陵、东陵...够你们玩好几天的。"

火车"哐当"一声启动,窗外的景色缓缓后退。杜小荷贴在窗边,看着鹤城的建筑渐渐远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她第一次出省旅行。

乘务员推着小车售卖零食和饮料,王恒买了两瓶"八王寺"汽水和一包五香瓜子。汽水是沈阳特产,橘子味的,甜中带点酸,杜小荷小口啜着,眼睛眯成了月牙。

"谦哥,"她凑到王谦耳边小声说,"沈阳是不是特别大?"

"比哈尔滨还大,"王谦剥着瓜子,"是东北最大的城市。"

对面的中年人听到他们的对话,热情地介绍起来:"沈阳有一宫两陵,还有太原街、中街,买东西可方便了..."

火车穿过广袤的松嫩平原,窗外的景色从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逐渐变成起伏的丘陵。中午时分,两人分享了刘叔准备的烤肉和大饼,香气引得周围乘客直咽口水。

"小伙子,"旁边的大娘忍不住问,"这肉哪买的?真香!"

"齐齐哈尔特产,"王谦掰了块肉给她尝尝,"自家烤的。"

大娘尝了一口,连连称赞:"比沈阳的老边饺子还香!"

下午三点多,火车驶过铁岭,窗外的景色变得更加繁华。工厂的烟囱冒着白烟,公路上跑着解放牌卡车,偶尔还能看到几辆罕见的上海牌轿车。

"快到了,"中年人指着远处逐渐清晰的城市轮廓,"那就是沈阳。"

杜小荷睁大了眼睛——远处高楼林立,烟囱如林,比她想象中还要壮观。火车缓缓驶入沈阳站,高大的站房上"沈阳"两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沈阳站前广场人山人海,公交车、电车、三轮车挤作一团,售票员扯着嗓子喊"太原街、中街"招揽乘客。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味和烤地瓜的香甜气息。

"住哪儿?"杜小荷紧紧抓着王谦的胳膊,生怕在人群中走散。

王谦早有准备:"我爹有个表叔在沈阳军区,给安排了招待所。"

军区招待所在和平区,是一栋五层的苏式建筑,门口有持枪卫兵站岗。王谦出示介绍信和身份证,卫兵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跑出来。

"王建国的儿子?"年轻人热情地握住王谦的手,"我是小李,张处长的通讯员。处长去开会了,让我来接你们。"

小李帮他们提着行李,带他们上了三楼的一个标准间。房间比齐齐哈尔的还要好,两张单人床,独立的卫生间,还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

"食堂在二楼,六点开饭,"小李交代道,"处长说晚上来看你们。"

小李走后,杜小荷像只好奇的小猫,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电视机,又试了试卫生间的抽水马桶,每发现一个新奇玩意都要惊呼一声。

"谦哥!"她指着床头柜上的一个铁盒子,"这是啥?"

王谦笑了:"暖水瓶,比咱们屯的先进多了。"他按下按钮,热水自动流出来,把杜小荷看呆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人简单洗漱后,决定趁天还没黑出去转转。招待所对面就是个公园,绿树成荫,不少老人在这里下棋、打太极。穿过公园就是太原街,沈阳最繁华的商业区。

太原街上人潮涌动,道路两旁是各种商店:秋林公司、东北电影院、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从自行车到缝纫机,从的确良布料到搪瓷制品,应有尽有。

"谦哥,看!"杜小荷指着一家服装店的橱窗,里面挂着几件时髦的连衣裙,"多漂亮啊..."

王恒拉着她进了店。连衣裙要三十五块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大半个月工资。杜小荷一看价格就打了退堂鼓,但王谦已经掏出了钱包。

"试试,"他拿起一条淡蓝色的裙子,"结婚礼物。"

杜小荷在试衣间磨蹭了半天才出来,羞答答地站在镜子前。裙子很合身,衬得她肤如凝脂,腰肢纤细。营业员大姐连连称赞:"姑娘穿这身真俊!像是电影明星!"

买完裙子,王谦又给杜小荷买了双白色塑料凉鞋——1984年最时髦的款式。杜小荷既心疼又欢喜,小声道:"花太多钱了..."

"一辈子就结一次婚,"王谦捏捏她的手,"值得。"

天色渐暗,太原街华灯初上。路边的夜市开始热闹起来,卖小吃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两人在一个卖吊炉饼的摊前停下,花五毛钱买了两个饼和两碗羊汤。

吊炉饼外酥里嫩,羊汤浓郁鲜美,杜小荷吃得额头冒汗,连连称赞:"比咱屯里的烙饼好吃多了!"

回到招待所,张处长已经在等他们了。这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军官,肩章上两杠四星,面容严肃但眼神和蔼。

"建国的儿子?"他上下打量着王谦,"像,真像!你爹还好吗?"

王谦恭敬地回答:"挺好的,常念叨您呢。"

张处长带他们去招待所的小食堂吃饭。菜色很丰盛:锅包肉、熘肉段、地三鲜...都是东北名菜。席间,张处长讲了不少和王父年轻时的事,包括他们一起参军、剿匪的经历。

"你爹那枪法,"张处长抿了口白酒,"全团第一!有次剿匪,他三百米外一枪毙了匪首!"

杜小荷听得入迷,不时看看王谦,眼里满是骄傲——她男人将来也会成为这样的神枪手。

第二天一早,张处长派车送他们去沈阳故宫。黑色的伏尔加轿车行驶在沈阳的街道上,引来了不少羡慕的目光——在1984年,能坐小轿车可是了不得的待遇。

沈阳故宫比北京的小,但气势恢宏。朱红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门票每人一毛钱,王恒买了两张,还租了个讲解器。

"这里是大政殿,"讲解器里传来女声,"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杜小荷听得入神,眼睛都不够用了。雕梁画栋的宫殿,精美的文物展品,还有穿着旗装的讲解员,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王谦前世来过沈阳故宫,但1984年的原生态风貌还是让他感慨万千。

"谦哥,"杜小荷小声问,"皇帝真的在这里上朝吗?"

"嗯,"王谦指着龙椅,"就坐在那儿,接受百官朝拜。"

参观到后宫区域时,杜小荷对妃子们的寝宫特别感兴趣。"她们一辈子就住这么小的屋子?"她惊讶地问。

"是啊,"王谦笑道,"还不如咱们屯的房子宽敞呢。"

中午,他们在故宫附近的老边饺子馆吃了午饭。饺子是现包现煮的,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嘴汤汁。杜小荷数了数,一盘子竟然有二十多个,才一块二毛钱。

"真划算,"她小声道,"比哈尔滨便宜多了。"

下午,他们去了北陵公园——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参天的古松,巍峨的碑楼,庄严肃穆的气氛让杜小荷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皇帝死了也要住这么好的地方啊..."她感叹道。

王谦拉着她登上陵墓后的土山,整个沈阳尽收眼底。远处工厂的烟囱冒着白烟,近处松涛阵阵,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奇妙地交融。

"谦哥,"杜小荷突然问,"你说咱们死了以后..."

"呸呸呸,"王谦打断她,"新婚燕尔的,说这个干啥?"

杜小荷靠在他肩头,轻声说:"我就是想,能跟你在一起,住哪儿都行,哪怕是个小土包..."

王谦心头一热,将她搂得更紧了。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在古老的陵墓前拉得很长很长。

回到招待所,张处长已经等在那里了。"明天我派人送你们去鞍山,"他说,"看看千山和鞍钢。"

"鞍钢?"杜小荷好奇地问。

"咱们国家最大的钢铁厂,"张处长骄傲地说,"毛主席说'鞍钢宪法'呢!"

晚饭后,两人在招待所的会议室看了会电视——正在播放《霍元甲》,虽然已经看过一遍,但杜小荷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回到房间,她迫不及待地试穿今天买的连衣裙,在镜子前转来转去。

"喜欢吗?"王谦从背后环住她的腰。

杜小荷点点头,眼中闪着泪光:"谦哥,我从来没想过能穿上这么漂亮的裙子..."

窗外,沈阳的夜空被工厂的灯火映得发红。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和着街上广播里播放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构成了一曲工业城市的夜曲。

喜欢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