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雨已经连续下了三天。杨龙站在辰星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钱塘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边缘,杯中的黑咖啡早已冷却,表面凝结着一层薄薄的膜。
"量子实验室的报告看完了?"豆豆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她今天穿了件藏青色的针织衫,发梢还沾着雨水的气息。
杨龙接过文件,指尖触到妻子微凉的皮肤:"延迟还是卡在7毫秒。"他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组数据,"人脑感知的临界点是5毫秒。"
豆豆凑过来看,发丝垂落在纸面上。二十多年来,他们总是这样肩并肩研究数据,从《星辰之舞》的代码到如今的前沿科技。"张教授说这已经是目前技术的极限了。"
"极限就是用来突破的。"杨龙合上文件,突然转向妻子,"我们去趟北京吧。"
豆豆挑眉:"现在?"
第二天清晨,杭州难得放晴。杨龙和豆豆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时,阳光正好穿过云层,在机翼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多久没一起出差了?"豆豆系好安全带,突然问道。
杨龙想了想:"上次还是去东京谈《原神》动画化。"
"那时候豆苗还在上大学。"豆豆望向窗外逐渐变小的城市轮廓,"现在都要当CEO了。"
三个小时的航程里,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审阅测试方案。当空乘送来午餐时,杨龙注意到豆豆的右手微微发抖——那是长期握笔作画留下的职业伤,每逢阴雨天就会发作。
"疼吗?"他轻声问,接过她手中的叉子。
豆豆摇摇头,把左手覆在丈夫的手背上:"比起当年画《星辰之舞》原画时的腱鞘炎,这算什么。"
实验室的灯光将杨龙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站在全息投影台前,凝视着悬浮在空中的"辰星OL"城市模型。这个耗费数百人团队两年心血的虚拟世界,此刻在他眼中却显得如此粗糙——建筑边缘的锯齿、NPC动作的僵硬、光影折射的不自然,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他技术的局限。
"延迟还是太高。"他轻声说,手指划过控制面板,城市立刻分解成无数绿色线条组成的网格图,"9毫秒对人类感知来说还是太明显。"
豆豆端着咖啡走过来,将其中一杯放在他手边。杯底接触桌面的轻微声响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张教授说这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了。"她站到杨龙身旁,发丝间淡淡的洗发水香气混合着咖啡的苦涩。
"顶尖不等于够用。"杨龙调出一组脑波数据图,"看这个峰值,每次延迟超过7毫秒,使用者的潜意识就会产生排斥反应。"
窗外,北京的夜色深沉。国贸大厦的灯光在玻璃上投下模糊的倒影,与全息投影的绿线重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杨龙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在哈尔滨那个狭小公寓里运行《星辰之舞》测试版时的场景——那台老式显示器上粗糙的像素画面,与现在眼前这个价值数亿的虚拟城市,在本质上似乎没有区别。
"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他突然问。
豆豆侧头看他,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柔:"怎么说?"
杨龙关闭了全息投影,实验室顿时暗了下来。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马克笔:"记得网络游戏的发展史吗?"笔尖在白板上留下一道清晰的轨迹,"从文字MUD到2D图形,再到3D世界,每一步都走了十几年。"
"你是说..."豆豆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也许真正的虚拟现实也该这样。"杨龙画出一个简单的坐标系,"先从最基础的线条世界开始,降低服务器负载和延迟,等技术成熟再逐步升级。"
豆豆接过他手中的笔,在坐标系上添加了几个点:"就像素描的底稿,先确定结构和比例,再慢慢填充细节。"
两人相视一笑。这个简单的比喻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创业初期,在那个连空调都没有的小办公室里,用最朴素的思路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陆子浮抱着一叠资料走进来:"杨叔叔,量子组的新数据..."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目光落在白板上那个简陋的坐标系上。
杨龙招手让他过来:"子浮,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只有线条构成的虚拟世界,延迟能降到多少?"
陆子浮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白板上的线条:"理论上...3毫秒以内。"他快步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一组参数,"如果去掉所有贴图和光影,只保留基础几何结构,数据量能减少87%。"
豆豆若有所思:"但玩家会接受这样的画面吗?"
"如果交互体验足够流畅..."陆子浮的声音渐渐兴奋起来,"就像早期的文字MUD,玩家靠想象力填补画面空白。"
杨龙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一圈,突然拿起外套:"走,去个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深夜的中关村依然灯火通明。杨龙带着他们走进一家不起眼的网吧,角落里几台老式电脑还在运行着二十年前的文字MUD游戏。屏幕上闪烁的绿色字符让豆豆恍如隔世。
"看这个。"杨龙指着一位满头白发的玩家,那人正全神贯注地在命令行中输入指令,"他在这款游戏里玩了三十年。"
屏幕上,简单的文字描述着奇幻世界的场景:"你站在一座石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流。月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银币。"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出指令:"跳入河中"。
"对他而言,"杨龙轻声说,"这个由文字构成的世界比任何4K画质都真实。"
回实验室的路上,三人都沉默着。北京的夜空罕见地能看到星星,微弱的光芒穿越数百万年时空,照在匆匆行走的三人肩头。
"我想试试。"杨龙突然说,"就从最简单的线条世界开始。"
豆豆握住他的手:"就像我们当年做《星辰之舞》那样?"
"更简单。"杨龙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只有几何图形和基础交互,但延迟控制在3毫秒以内。"
陆子浮快步跟上:"我可以重新设计算法,用极简的矢量图..."
实验室的灯再次亮起时,三人的状态已经完全变了。杨龙脱掉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豆豆扎起长发,拿出素描本;陆子浮则直接坐到了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先定义基础规则。"杨龙在白板上写下第一条,"所有物体由不超过20个顶点组成。"
豆豆迅速画出一组简笔画风格的角色设计:"这样的人物模型,数据量不到现在的0.1%。"
"交互逻辑也要简化。"陆子浮调出一个新界面,"取消所有物理碰撞的实时计算,改用预设动画。"
黎明时分,第一个原型诞生了。屏幕上,一个由12条线段构成的小人站在由30个平面组成的房间里。当杨龙戴上测试头盔,用思维控制小人行走时,反馈延迟显示:2.8毫秒。
"成功了..."陆子浮的声音有些发抖。
豆豆看着屏幕上那个简陋到可笑的小人,眼眶却微微发热。它让她想起杨龙当年画在餐巾纸上的第一个游戏角色——歪歪扭扭的线条,却承载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杨龙摘下头盔,额头上有一圈淡淡的压痕。他没有说话,只是张开双臂,将妻子和这个他看着长大的年轻人一起搂住。在这个拥抱里,二十年的光阴仿佛被压缩成了一瞬,从哈尔滨到北京,从像素到量子,不变的是一颗追求极致的心。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为实验室镀上一层金色。桌上那杯早已冷掉的咖啡旁,放着豆苗发来的最新消息:"匹诺康尼上线首日流水破纪录了!"配图是玩家制作的黄泉同人图,精致的画面与他们刚刚创造的线条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杨龙拿起手机,回复道:"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找到突破口了。"他拍下屏幕上那个简陋的小人发过去,"这就是未来的起点。"
豆豆靠在他肩头,轻声说:"像不像当年你向我描述的那个梦想?"
"比当年想象的还要好。"杨龙吻了吻她的发顶,"因为这次有你一起实现。"
"明天一早。"杨龙走向办公桌,调出全息投影,"我有个新想法,需要亲自测试。"
投影上显示着"辰星OL"最新版本的脑波适配数据,红色区域清晰地标出了潜在风险阈值。豆豆的呼吸微微一滞——这个数值已经接近安全临界点。
"你确定要亲自上?"她轻声问。
杨龙关闭投影,握住妻子的手:"记得我们第一次测试《星辰之舞》的战斗系统吗?"
"怎么不记得。"豆豆轻笑,"你连续48小时没合眼,最后在测试间睡着了。"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只有一腔孤勇。"杨龙的手指抚过她手腕内侧那道几乎看不见的疤痕——那是早年测试设备时留下的,"现在虽然什么都有了,但有些事还是得亲力亲为。"
豆豆沉默片刻,突然说:"我跟你一起测试。"
"不行。"杨龙立刻拒绝,"太危险了。"
"当年测试天气系统,是谁陪你淋了一整夜雨?"豆豆直视他的眼睛,"测试服务器负载,是谁和你一起熬了72小时?"
窗外的雨声渐大,敲打在玻璃上形成细密的水痕。杨龙望着妻子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二十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她的决定。
"好。"他最终妥协,"但只测试基础交互模块。"
当晚,豆苗的视频电话打断了他们的准备工作。屏幕上女儿的脸写满担忧:"爸!妈!你们疯了吗?那个测试连专业受试者都要签免责协议的!"
"数据不会有假。"杨龙调整着摄像头的角度,避开桌上那堆风险告知书,"我和你妈的身体指标比年轻人还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也不行!"豆苗的声音罕见地拔高了,"子浮哥说量子纠缠态可能引发脑波共振,连实验室的小白鼠都..."
"豆苗。"豆豆突然打断她,声音温柔却坚定,"还记得你六岁时,非要去参加那个少儿编程比赛吗?"
屏幕里的女儿愣住了。
"所有评委都说年龄太小不适合,连你爸都犹豫。"豆豆整理着测试用的电极贴片,"但最后我们还是让你去了,因为知道那是你的梦想。"
杨龙接过话头:"现在轮到你来支持我们的梦想了。"
豆苗的眼圈红了。她张了张嘴,最终只挤出一句:"至少...至少让医疗团队全程待命。"
北京的天元科技实验室比视频里看到的还要壮观。纯白色的房间里,两台形似太空舱的测试设备静静矗立,四周环绕着数十块监控屏幕。陆子浮穿着白大褂迎上来,眼镜后的眼睛布满血丝。
"所有参数都检查了三遍。"他递给杨龙一份清单,"但理论上仍有0.3%的几率出现神经反馈过载。"
豆豆接过清单,仔细核对着每一项指标:"镇静剂准备好了吗?"
"就在控制台下面。"陆子浮的声音有些发紧,"还有...急救设备。"
杨龙拍拍年轻人的肩膀:"放松点,我们又不是去拆炸弹。"
测试前的准备比预期更繁琐。豆豆的长发需要编成特殊的发辫以贴合电极,杨龙则要戴上布满传感器的特制头套。当两人终于躺进测试舱时,透明的舱盖上映出豆苗担忧的脸。
"记住,"她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来,"有任何不适立刻停止。"
杨龙和豆豆相视一笑,同时比了个OK的手势。舱门缓缓关闭,黑暗中有细小的光点开始闪烁。
"准备好了吗?"杨龙轻声问。
豆豆的手指在黑暗中找到他的,十指相扣:"像以前一样。"
"3,2,1,启动。"
刹那间,世界消失了。
杨龙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由纯白线条构成的虚无空间里。没有上下左右,没有重力感应,只有无数发光的线条向无限远处延伸。他低头看自己的"身体",同样是由简单的几何线条组成。
"龙?"豆豆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
"我在这。"他转身,看到一个由12条线段组成的女性轮廓向他走来。即使没有任何面部特征,他也能一眼认出那是豆豆。
"感觉怎么样?"豆豆的"手"触碰他的"手臂",在虚拟世界里产生一串数据涟漪。
"比想象中...真实。"杨龙尝试移动,延迟几乎感知不到,"走,去看看边界。"
两人在纯线条的世界里前行。没有贴图,没有光影,甚至没有颜色,但交互反馈却异常流畅。杨龙尝试"拿起"一个由20个顶点组成的立方体,动作自然得如同现实世界。
"延迟多少?"他问控制室。
陆子浮的声音在虚空中响起:"2.7毫秒!天啊,这比预期低了30%!"
测试进行了四十分钟,两人尝试了各种基础交互:行走、奔跑、抓取、投掷...每一个动作都丝般顺滑。就在准备结束测试时,杨龙突然有了个想法。
"子浮,能接入语音系统吗?"
"可以,但会增加0.5毫秒延迟。"
"试试。"
几秒钟后,豆豆的声音突然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从四面八方传来:"这感觉...好奇妙。"
杨龙转向声音来源的方向,线条构成的豆豆正"站"在他面前。虽然没有任何表情,但他能感觉到她在笑。
"像不像我们第一次约会?"他问,"在哈尔滨游乐园,你非要坐过山车。"
"明明是你提议的!"线条豆豆做了个叉腰的动作,"还说我吐了之后手忙脚乱的样子很可爱。"
控制室里,豆苗和陆子浮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又看看测试舱里闭着眼睛却面带微笑的两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他们成功了。"陆子浮轻声说。
豆苗点点头,眼眶微红:"像他们这样的创业者,一百年也出不了一对。"
测试结束时,夕阳正好透过实验室的落地窗照进来。杨龙和豆豆从舱体中坐起,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睛亮得惊人。
"怎么样?"豆苗冲上前扶住母亲。
豆豆活动了下手腕,突然笑了:"比坐过山车刺激多了。"
杨龙接过陆子浮递来的水杯,一饮而尽:"2.7毫秒...这意味着什么,你们明白吗?"
"意味着..."陆子浮推了推眼镜,"我们可以从线条世界开始,逐步增加复杂度,最终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
"不仅如此。"杨龙环顾实验室,目光灼灼,"这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不需要等待硬件突破,用现有技术就能搭建虚拟世界的雏形。"
豆豆站起身,虽然脚步还有些虚浮,但声音异常坚定:"就像当年从文字MUD到《星辰之舞》,现在我们从线条世界开始,终有一天..."
"会建成真正的'辰星宇宙'。"杨龙接上她的话,两人相视一笑。
喜欢游戏时空的第二次告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游戏时空的第二次告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