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西湖诗
范云
史氏导漳水,西门溉河潮。
图始未能悦,克终良可要。
拥锸劝年首,提爵劳春朝。
平皋草色嫩,通林鸟声娇。
已集故池鹜,行莳新田苗。
何吁畚筑苦,方驩鱼稻饶。
……
赏析:
《治西湖诗》由范云创作,此诗以治理西湖为题材,展现了从规划到劳作再到展望丰收的过程,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与积极乐观的态度。
一、开篇用典,点明主旨
1. 借古喻今: “史氏导漳水,西门溉河潮。”诗人开篇运用历史典故,提及史起引漳水灌溉和西门豹治理邺地水利之事,以古代成功水利治理事例类比当下西湖治理工程,暗示此次治湖意义重大,如同古代先贤之举,能为地方带来福祉,为全诗定下以水利民生为核心的基调。
2. 凸显治理意义: 借典故表明治湖是为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诗人对此次工程的重视与认可,让读者了解到治湖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有着深远历史借鉴与现实意义。
二、过程描述,展现艰辛与希望
1. 谋划与坚持: “图始未能悦,克终良可要。”说明治理西湖初始,因工程浩大复杂,难以让所有人满意,但诗人强调完成工程、取得最终成功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对大型工程的理性认知,展现坚定决心,也暗示在面对困难时应持之以恒。
2. 劳作场景描绘: “拥锸劝年首,提爵劳春朝。”描绘年初人们扛锹劳作,相互鼓励,春日里以酒犒劳辛苦之人的场景。“拥锸”展现百姓积极投入劳动,“劝”字体现民众齐心协作,“提爵劳”体现对劳动者关怀,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又充满温情的劳动画面,反映出治湖工程的群众基础与良好氛围。
三、景色描写,营造生机氛围
1. 春日美景渲染: “平皋草色嫩,通林鸟声娇。”描绘西湖周边景色,平坦水泽边嫩草初萌,透着生机;树林中鸟声娇脆,悦耳动听。通过视觉“草色嫩”与听觉“鸟声娇”描写,营造出清新、欢快氛围,暗示随着治湖工程推进,周边环境逐渐焕发生机,展现诗人对工程前景的乐观。
2. 烘托劳动氛围: 此美景不仅展现自然生机,也烘托出劳动者积极心态。在美好春光中劳作,人们更添动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为治湖劳动增添美好色彩。
四、成果展望,传达乐观信念
1. 眼前与未来景象: “已集故池鹜,行莳新田苗。”写眼前故池已有野鸭聚集,呈现生机,又描述人们忙于在新田插秧,展现劳作成果与忙碌场景。“已”“行”两字,体现时间推进与工程阶段性成果,表明治湖已见成效,且未来充满希望。
2. 苦尽甘来的期许: “何吁畚筑苦,方驩鱼稻饶。”诗人劝人们不要抱怨运土筑堤辛苦,因为即将迎来鱼米丰饶。以反问强调付出终将有回报,传达积极乐观信念,展现对治湖工程造福百姓的坚定信心,让读者感受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
五、艺术特色
1. 叙事与写景结合: 诗中既有对治湖工程规划、劳作等叙事,又穿插自然景色描写,使诗歌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叙事展现工程全貌与意义,写景烘托氛围、暗示成果,两者相辅相成,增强诗歌表现力。
2. 语言质朴晓畅: 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如实地描绘出治湖场景、景色及人们生活,让读者能轻易理解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
……
解析:
1. 史氏导漳水,西门溉河潮
- 解析:这里运用典故,“史氏”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史起,他在魏襄王时,引漳水灌溉邺地,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为膏腴之地;“西门”即西门豹,他同样在邺地实施水利工程,开凿渠道引河水灌溉农田。诗人以这两位历史人物成功治理水利的事迹,类比当下对西湖的治理工程,表明此次治湖旨在兴修水利,为地方谋福祉,如同古代贤人的举措一样意义重大,为整首诗奠定了通过水利工程改善民生的基调。
2. 图始未能悦,克终良可要
- 解析:“图始”指治理西湖工程的开端谋划阶段,由于这样的大型工程涉及面广、事务繁杂,一开始可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未能悦”道出了工程起始阶段面临的困难与不被理解。然而,“克终良可要”强调了坚持到工程结束并取得成功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大型工程的理性认识,明白过程中会有波折,但坚定地认为只要达成最终目标,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展现出对治湖工程的坚定决心。
3. 拥锸劝年首,提爵劳春朝
- 解析:“拥锸”描绘出人们扛着铁锹的形象,“年首”点明时间是年初,在新年伊始,大家就扛起工具积极投入到治湖劳作中,并且相互劝勉鼓励,体现出民众参与工程的积极性与齐心协力的精神。“提爵劳春朝”则展现了在春日的早晨,有人提着酒爵来犒劳辛苦劳作的人们,“提爵”这一行为充满温情,反映出对劳动者的关怀,描绘出一幅热火朝天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劳动场景,说明治湖工程不仅有民众的积极参与,还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4. 平皋草色嫩,通林鸟声娇
- 解析:“平皋”指平坦的水泽岸边,这里描绘了岸边嫩草初萌,呈现出鲜嫩的色彩,给人以清新、充满生机之感。“通林”表示整片相连的树林,树林中传来鸟儿娇脆的啼鸣声。此句从视觉“草色嫩”与听觉“鸟声娇”两个角度,勾勒出西湖周边春日的美好景象,渲染出清新、欢快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生机盎然,也暗示随着治湖工程的推进,周边生态环境正逐渐改善,同时衬托出劳动者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劳作,心情也更为愉悦,进一步烘托出积极的劳动氛围。
5. 已集故池鹜,行莳新田苗
- 解析:“已集故池鹜”描绘了原来西湖的池水中已经有野鸭聚集,这表明治湖工程使得西湖的生态环境开始恢复,吸引了野鸭等水鸟回归,体现了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西湖的水域生态逐渐变好。“行莳新田苗”则刻画了人们正在田间忙碌地栽种新禾苗的场景,“行莳”生动地展现出劳作的动态过程,反映出随着西湖水利的治理,周边农田得以灌溉,人们抓住时机进行耕种,一幅充满希望的农耕画面跃然纸上,也暗示着未来丰收的可能。
6. 何吁畚筑苦,方驩鱼稻饶
- 解析:“何吁”以反问的语气,劝诫人们不要抱怨。“畚筑苦”指的是用畚箕运土、修筑堤坝等治湖劳作的辛苦,诗人深知治湖工程的艰辛,但紧接着“方驩鱼稻饶”表明,不要只看到当下的辛苦,因为不久之后就会迎来“鱼稻饶”的丰收喜悦。“鱼稻饶”描绘了一幅鱼米丰饶的美好图景,传达出只要克服眼前的困难,坚持完成治湖工程,就将给百姓带来富足生活的积极信息,体现出诗人对治湖工程最终造福百姓的坚定信心,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
句译:
1. 史氏导漳水,西门溉河潮
史起引导漳水用于灌溉,西门豹引河水如潮般润泽农田。
2. 图始未能悦,克终良可要
工程开始策划时难以让众人满意,坚持到最终成功才是关键所在。
3. 拥锸劝年首,提爵劳春朝
年初大家就扛着铁锹相互劝勉劳作,春日里有人提着酒爵犒劳辛勤的劳动者。
4. 平皋草色嫩,通林鸟声娇
平坦水泽边的草色鲜嫩,整片树林中鸟声娇脆悦耳。
5. 已集故池鹜,行莳新田苗
原来的池塘里已有野鸭聚集,人们正忙着在新田里栽种禾苗。
6. 何吁畚筑苦,方驩鱼稻饶
何必抱怨运土筑堤的辛苦,不久后就会为鱼米的丰饶而欢欣。
……
全译:
战国时史起曾引导漳水灌溉农田,西门豹也曾引河水如潮般润泽土地。
治理西湖一开始策划时,难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坚持到最终取得成功才是最为关键重要的。
新年伊始,大家就扛着铁锹相互劝勉,积极投入劳作;在春日的时光里,人们提着酒爵犒劳辛苦劳作的众人。
平坦的水泽边,草色娇嫩清新;连绵的树林中,鸟儿叫声娇脆悦耳。
原来西湖的池塘里,已有野鸭纷纷聚集;人们正忙着在新垦的农田里栽种禾苗。
不要抱怨用畚箕运土、修筑堤坝的辛苦,不久之后,就会为鱼米的丰饶而满心欢喜。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诗词一万首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