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第441章 果然未令他失望!(1 / 1)

他想与朱标商议此事,再借由朱标与老九沟通,探讨能否将这些优秀教材推广至大明全境。

毕竟,天下名师大儒尽在应天府,让朱元璋亲自开口求教材,无异于自取其辱。

此事需谨慎行事,即便老九同意,还需经过文官与儒家的认可。

但从推演中可见,后世老九所改革的教学方式极为出色,儒家独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种学术流派竞相绽放。

除了皇卫学院,各地尚有王卫学院及诸多地方学院。

学科之广泛,令朱元璋惊叹不已,从未想过学问竟能如此深入。

恰在那时,大明步入盛世,强盛空前。

老九登基之时,已有电力与海上航行的蒸汽大铁船之闻。

据传,因汉中府地域有限,资源匮乏,诸多新事物直至老九称帝后方崭露头角。

若老九全权发展大明,此等进步或将更早实现。

燕汉之争前,汉中似已普及电力。

更有如机甲般的巨器,国运系统称之为高大巨兽,乃老九所创,极大增强了汉中军战力。

正因如此,老九方能以万余汉中军守住濮阳。

反观老四朱棣,掌控朝廷后拥兵百万,面对老九却遭重创。

这也是朱元璋重视老九教材之因。

他已在梦境推演中预见学习这些教材后的非凡成就,此等力量,连他也难以抗拒。

若无国运系统相助,即便老九创立王卫学院,他也只会任其自行发展。

“系统,老九这学院,后世可有名垂青史之人?”朱元璋好奇问道。

【众多!如戚继光、于谦、王阳明等军事奇才,皆出自皇卫学院。

张居正这一国首辅亦是如此。

还有朱家战神,天道皇帝二皇子朱匣焌,于皇卫学院获特等毕业之荣。

】国运系统缓缓道来。

朱匣焌?

老九家的二子?

朱元璋闻朱匣焌之能,心中大骇!

思忖间,欲寻机细究朱匣焌之生平,然国运点之消耗,着实令人心疼。

恰此时,太子朱标至御书房。

“标儿,来得正好,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回神,急拉朱标入座,言及老九欲于汉中府建王卫学院之事,尤重其独特教材。

据国运系统所言,此教材超前大明数百年!

换言之,若推行此教材,大明教育可省却数百年摸索。

“竟有此事?”

“父皇,此教材之事,亦是老神仙所示?”

朱标听后,一脸惊愕。

“正是,故欲你出面,先与老九商议。”

朱元璋正色叮嘱。

“儿臣出面?若要教材,父皇一言可决,老九必给。”

朱标讶异。

“教材易得,老九断不会拒。

难在于如何推行!若真遍行大明,后果如何?”

朱元璋无奈叹息。

老九孝顺,他深知。

自信开口,教材可得。

然得教材亦需施用,况朝野上下,学堂内外,皆为儒家所控。

“此……确有棘手之处。”

朱标闻言亦心惊。

棘手已属轻言,儒家若全力反对,此教材恐成废纸!

“若真如此,教材之事急不得,需慢慢来。”

“或许可先瞧瞧老九那边进展如何,待他那边见了成效,自能堵住不少人的嘴。”

“最关键之处,在于老九自身须得强硬。”

朱标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并不主张此刻就在大明全境推广此类教材,恐过犹不及,反致众多读书人心生不满,甚至引发动荡。

“此点吾早已虑及!”

“吾之意,乃让你与老九商议,探其对于大明县学及科举之事的态度。”

“只要老九有意变革,那便让他领头,吾等二人于背后助力,自西北始,逐步推向大明全境,亦非不可能!”

朱元璋亦道出了自己的盘算。

“如此说来,可行性颇高,关键在于老九心思如何。”

朱标缓缓颔首,但推广此事,难免得罪人。

老九若真愿领头,无异于站在整个儒家对立面。

老九真会乐意吗?

朱标心中并无把握。

然朱元璋却信心满满,只因他推演中已见老九如此行事。

老九必有变革之心,之所以在推演中拖延至登基后,乃因他身为汉王时仅能在西北作为,无权触及大明他处。

如今,他欲将此权直接授予老九,有他朱元璋背后支持,老九即便未登基,亦有可能成事。

“如此,儿臣回去便书信一封,让锦衣卫送予老九。”

“以老九忧国忧民之性,想必会应允吧?”

朱标终是点头应允。

为了大明百姓,他亦要尽力一试。

只要与老九达成共识,对大明而言便是极大的福音!

然而,真要如此,儒家恐怕会大为震动!

“好,此事你多加留意,交由你处理!”

朱元璋满意颔首,深知朱标虽受儒家熏陶,却心系百姓与国家,自有权衡。

自己培育的太子,果然未令他失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汉中府。

正值秋收之际,再过一月便是寒冬。

汉中府之粮,大抵能在入冬前尽数收割。

望着田间满载而归的粮车,朱松携周贵妃与朱匣秋悠然漫步,满面笑容。

待到来年,汉中府粮食产量定能再增一倍!

同时,整个西北地区,含西安府在内,也将广植朱松提供的粮种。

“若大明田地皆能如汉中府般丰收,那该多好!”

周贵妃望着丰收景象,不禁感慨。

汉中府的变迁,她尽收眼底,为儿子深感骄傲!

这一切成就,皆源于朱松!

大明藩王众多,谁能如朱松般?

想当年,众人皆嘲笑朱松痴迷修道炼丹,几近走火入魔。

如今,看谁还敢轻视他!

“儿臣虽无力顾及整个大明,但先发展西北亦可!”

“至于大明其余之地,儿臣自当竭尽全力!”

朱松微微点头,有些话暂不便与周贵妃言明,但终有一日,他必将掌控大明,使之更加强盛,屹立于世界之巅!

“殿下,出事了!”

此刻,耿青率亲卫匆匆赶来。

“何事惊慌?”

朱松不禁皱起眉头。

难得陪母亲与儿子外出散步,共享丰收之乐,却总有人扫兴。

耿青迅速汇报了情况。

近来,天水关外多起商队遭劫,不论是西域还是大明商队,皆难逃厄运,劫匪似乎见商队就抢。

朱松对此类事件已司空见惯。

天水关外,商队遭劫之事时有发生,只是近期更为频繁。

“可查出是何人所为?”

朱松淡然问道。

“部分是瓦剌人,部分是西域人,多为小国强盗,三五十人一群,抢完即逃。”

耿青详细汇报。

“我方商队可有损失?”

朱松又问。

“也曾遭遇,但未得逞,反被强盗送了命。”

耿青笑道。

抢劫汉王府商队,无异于自寻死路。

汉王商队皆由汉中精兵组成,几十人之力,不逊数百正规军。

对付那些小股强盗,易如反掌。

“暂且不必理会。”

朱松摆手,非不欲管,而是代价太大。

只要自身利益无损,他不会插手关外之事。

此刻,朱松正思考如何利用此事获利。

“若设立保险公司,专为商队投保,效果会如何?”

朱松灵光一闪,陷入沉思。

他可以设计一种人身保险,幸运的话,商队或许只损失货物,而不幸的商队,甚至可能搭上性命。

人身保险无疑是最易实施的方案。

至于其他保险种类,可视情况逐步推出。

保险这一前卫理念,要获得大众接受与认可,尚需时日。

一旦萌生推出人身意外保险的念头,朱松心中已勾勒出大致的发展蓝图。

分割线

唯有智者,方能洞察汉王此策的高明。

汉中府的商队虽日益增多,但朱松仍觉不足。

商贸繁荣方能提升汉中府的经济。

未来汉中府的商队定将更多,但商队遭劫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愈发频繁。

一旦商队离开大明境内,大明便无力管辖。

除朱松自家的商队外,如蓝玉等人的商队,虽顶着凉国公的名号行走河西走廊,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危险。

至于其他人,则难以保证安全。

这便是朱松萌生创立人身意外保险念头的原因。

投保之人若因意外身亡,其家人可获得赔偿,不仅限于遭劫被杀,其他意外死亡原因亦在赔付之列。

只要不是自然生老病死,均可理赔。

毕竟行商途中,幸运时仅失货物,不幸时则丧命。

朱松立即行动,回到王府后,即召袁管家商议成立投保行的细节。

售卖保险,必先有公司。

先前朱松已成立车行,此次为投保行,专司个人与商队投保事务。

投保行依托汉王府名下,旨在增强公信力。

于西北之地,汉王府与汉中造的品牌深得民心。

朱松与袁管家携手制定保险条款,诸如人身意外险,保费分多档,对应不同赔付额。

特定情况下,不仅不予赔偿,还可能面临刑责。

三日辛劳后,凭借汉王府的实力与效率,大明首家保险公司——汉中投保行,在汉中府繁华街区隆重开业。

门侧醒目位置张贴人身意外险投保须知。

过往民众无不被吸引,即便不识字者也好奇询问旁人内容。

耿青指派周通等人,于城中要道广泛张贴此告示。

“人身意外险,月缴三十文,意外身故赔百两;六十文则赔三百两;百文更是高达五百两!”

如此低廉保费与高额赔偿,引发民众热议,多数心存疑虑,认为赔偿额过高,担心如常遇险的关外商队投保,汉王府恐难以为继。

“汉王殿下怎会做亏本生意?”众人心中皆有此疑。

“乡亲们请宽心,汉王府信誉昭着,汉王殿恤民艰,见意外频发,特设此保险以济世。”

周通此刻立于告示前,向围聚的民众热情宣讲。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