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第428章 祖宗刑法 英琼瑶 风雨不动安如山!(1 / 2)

(' 第428章 祖宗刑法 英琼瑶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大观园内,鹤松堂前。

这座幽静的院落是谢家老太君的居所,平日里朱门紧闭,闲人莫入。若有谁敢未经老太君准许擅自踏入,必要受一番责罚。

这规矩背后,却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那年谢鸿尚在总角之年,在鹤松堂的荷塘边,救起一个失足落水的小丫鬟,自己却染了严重的风寒。

府里连请了数位御医,连书院里通晓医理的先生都请来看诊,可病情却迟迟不见好转。

老太君急得茶饭不思,日日跪在佛前焚香祷告,痊愈了之后,自此便立下严规:未经她亲口准许,任何下人不得踏入鹤松堂半步。

早些年谢家在汴京世家大族中并不好过。

老太爷去得早,留下偌大家业和几个年幼的孩子。全凭老太君一人支撑,既当严父又作慈母,将几个孩子拉扯成人。

谢鸿作为幺子,自幼便显出与众不同的品性,勤勉好学,有孝悌之心,待兄长恭敬,谦逊有礼。

少年时,几位兄长相继离家求取功名,是谢鸿放下书院学业,挑起家族重担,一边治家,一边求学。

就连婚事,也是为了谢家前程着想,娶了能助谢家振兴的闺秀。

每每思及这些事,老太君心中便涌起愧疚。

这份愧疚,也延续到了谢鸿的子女身上。

无论是长子谢人凤,还是幼女谢琦月,老太君都格外疼爱,爱屋及乌。

今日的鹤松堂一反常态地热闹。

有些昏暗的中堂内。

左侧端坐着谢家本家众人:大院主母袁夫人、二院主母赵夫人、剩余几位夫人皆是气度不凡。

后排更是坐满了谢家各房长辈——谢家虽在长宁街扎根,但在汴京城内也是枝繁叶茂,今日难得齐聚一堂。

在左侧夫人身后,还有几位家中小辈。

袁夫人的小儿子谢玉、徘行老七的谢轩。

二院的谢琦月,还有大院的几位子嗣。

右侧则坐着的客人——李家退亲的一行人。

为首的是李书婉的大哥,还有此次退婚的对象李家七姑娘,谢观曾在琦陌春坊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琴岚。

老太君端坐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缓缓开口:“今日老身召集诸位,是为了一桩要紧事。”

她的声音虽轻,众人却不敢怠慢。

“李家大郎亲自登门,为的是退亲一事,事关我谢家大院谢观的婚事。此事,该有个章程结果。”

堂中气氛骤然一凝,老太君的话还未说完,一声凄厉的哭啼声便骤然响起。

“老太君!求您为儿媳做主啊——”

只见二房主母赵夫人扑跪在地,发髻未饰珠钗,素衣素容,更显得面色苍白憔悴。

她以袖掩面,声音哽咽:“我儿人凤被谢观那孽障无故打成重伤,至今卧床不起!若非府中护院发现及时,只怕.只怕已经.不在人世。”

说到此处,她似悲痛欲绝,伏地叩首,额头重重磕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再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可那双含泪的眼中却闪过一丝狠毒。

“同是谢家血脉,竟下此重手!这让为娘的如何能忍?求老太君明鉴,严惩那等不肖之子!”

她声声泣血,字字诛心,一时间满堂寂静,只余她凄切的哭声在鹤松堂内回荡。

老太君眉头微蹙,端坐于椅,默然不语。

堂中气氛愈发凝重,赵夫人凄声道:“若是老爷回府,见亲生骨肉落得这般模样我这做娘亲的,如何向茗山交代?”

她突然抬眸,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若老爷因此再不归家,我也无脸面回娘家.我还不如投了这大观园的母湖去!”

老太君面色几经变幻,先是起了怒容,继而化作一声长叹。

这时,大房袁夫人缓步上前,温声劝道:“妹妹快些起来。如今家中成材的男儿都不在家中,自是老太君主持公道。”

“妹妹,你是叔叔明媒正娶从赵家嫁过来的儿媳,老太君心疼能你还来不及了。”

她转向老太君,语气恭敬道:“人凤这孩子虽说近来有些顽劣,可自幼勤学,未及弱冠便中了秀才。不过是少年心性未定,与谢观起来争端,却绝没有动手,只是失了些言语的分寸罢了。”

赵夫人闻言,以帕拭泪,却再次重重跪下:“是妾身教子无方,甘愿领罚。”

她突然抬头,声音陡然转厉:“但谢观残害同族,违背家规,还请老太君正我谢氏门风!”

整个鹤松堂内,只闻得赵夫人压抑的抽泣声在梁柱间回荡。

袁夫人轻叹一声,继续道:“谢观虽是大院子弟,却向来性情乖僻,不与人往来。如今年岁已长,却仍未开蒙进学,实在有辱我谢氏门楣。”

话音一落!

站在角落的谢琦月也心中为谢观不平,一个自幼丧母的庶子,在主母刻意打压下,府中谁敢与他亲近?

不许他进学堂,如今反倒成了他的不是?

一旁静立的谢玉微微皱眉,这位丰神俊朗的公子头戴白玉冠,银带束额,眉目如画间透着书卷清气。

他虽与谢观同院却却从没有往来,但群芳宴上那惊才绝艳的诗作,他却是拜读过的。

那些字字珠玑的词句,分明是谪仙之才,怎会是目不识丁之人所能为?

谢玉目光微转,看向端坐主位的母亲,他自幼聪慧,却没有开口。

老太君似是下定决心,苍老的声音在堂中响起:“按我谢家门规.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