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914

第201章 巴尔干战争(3)(1 / 1)

1912年11月30日 或许是因为“铁牛”出现在了巴尔干战场上,一开始这种来自东方的“军用农具”被西方嘲笑为:行走的午餐肉。毕竟那么大个目标在旷野中就是火炮的活靶子一样。

但当"铁牛"真正开上战场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闭上了嘴。那些嘲笑的声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主炮塔上的75mm炮塔与副炮塔上的47mm火炮成为了躲在堑壕中那些巴尔干同盟士兵的噩梦,什么?你说他们没有堑壕,那不好意思,如果没有堑壕等待他们的要么是被躲在这个“铁盒子”里的机枪手扫死,要么就是被履带压死。

“火炮呢!我们的火炮呢!”

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在指挥部不止一次朝着他手下的军官怒吼着。

斐迪南一世的怒吼声在指挥部内回荡,却无人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那些引以为傲的野战炮在"铁牛"面前显得如此无力,炮弹打在厚重的装甲上,便会被倾斜装甲弹开,除了留下一道浅浅的凹痕外,根本无法对其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除非使用更大口径的火炮,但是他们的手里全是清一色的法国“75小姐”,而俄国是不可能将手中的大口径武器卖给保加利亚的。

这是东方武器的第一次实践却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

斐迪南一世站在沙盘前,双手紧握桌沿,指节发白。他的目光死死盯着代表奥斯曼部队的红色标记,那些标记正在地图上不断推进,那些奥斯曼士兵们就躲在那个铁盒子后面,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将巴尔干联军的防线撕开一道口子。

如果最后不是油烧光了,恐怕这些奥斯曼人能一路杀到索菲亚去。

最终在列强的叫停下,巴尔干也暂时停战了。

停战的消息传开后那些在巴尔干被"铁牛"碾过的报告雪片一样飞回欧洲各国首都,这可把一帮子穿着花里胡哨军装的将军们气得脸都绿了。什么“东方农具”?放他娘的屁!那分明是能把人连带着战壕一起犁平的战争机器!

伦敦的英国佬跳脚了,巴黎的法国佬骂娘了,就剩下柏林的德国佬,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不知道憋什么坏屁。这下好了,所有人都明白,之前那点小打小闹的军备竞赛根本不够看,这他妈的是要玩命了!谁先搞到那玩意儿,谁就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烂仗里占便宜。

当然这些也只有英国人与法国人,至于德国人,他们早就在明帝国的手中拿到了一手的蓝图,在欧洲其他列强都在笑明帝国只会制作一些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玩意时,柏林方面就已经收到了来的应天府方面的电报:明国人希望用“铁牛”的设计蓝图来换德国的合成氨与染料技术,顺带一提,这分设计蓝图里有着明人直接从美国人手上买来并改进了的无线电蓝图。

德国人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毕竟在他们看来,这些东方人的技术不过是拾人牙慧,将美国人的发明重新包装了一番。但当他们真正拿到那份厚重的蓝图时,却惊讶地发现这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克虏伯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汉斯·施密特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将这份图纸完全理解透彻。他一边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一边不停地摇头感叹:"太精妙了,实在是太精妙了!这些改进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特别是那个经过改良的悬挂系统,让这台庞然大物能在崎岖不平的战场上保持相当的机动性。而最让施密特惊叹的是明国人对装甲倾斜角度的精确计算,这种设计让装甲的有效厚度几乎翻了一倍。

“有了这个东西,德意志的部队将直接碾过法国人在德法边境上修建的堡垒!”

******

1913年3月3日

明帝国礼部侍郎张叙白乘船到达了比利时,接下来他将从比利时乘坐火车前往柏林。张叙白站在安特卫普港口,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码头,不禁感慨万分。欧洲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各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几乎要凝为实质。在他行李箱的最里面的隔层里是一封密信,信上的东西也很简单:关于未来战争明帝国的军队部署问题。

北伐有多少人会参与、南洋会有多少人在那儿和英法开战、海上舰队的部署、以及最为隐私的一部分——明帝国的空中力量。不包括航母舰载机单说飞机库里停着的飞机的话,总数已经超过了三千架次。

最为重要的一点,郑清璿仿制的小胡子时期威名远扬的VII型潜艇已经在去年中秋时悄然在福州下水,这件事即便是德国人也没有发现。

张叙白在港口等候了片刻,一个身着黑色礼服的德国外交官快步走来,向他微微鞠躬。"张先生,我是威廉·施密特,奉命来接您前往柏林。"

张叙白笑了笑领着自己的行李箱跟上了施密特的步伐,一行人坐上了从奥斯坦德直达柏林的火车,原本按照计划,这辆火车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够到达柏林,但是德国在外交上对比利时政府施压,要求这辆火车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柏林,特别是威廉二世已经迫不及待看到明国这次能给他带来什么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火车在铁轨上飞驰,窗外的景色飞速掠过。张叙白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丘陵,心中盘算着这趟欧洲之行的分量。施密特坐在他对面,不时偷瞄着那个看似普通的行李箱,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好奇。

身为外交大臣,施密特自然是知道张叙白这次来不仅仅是参加巴尔干战争结束后的柏林会议,这背后隐藏这的意义恐怕是两国军事同盟的加深。

“施密特先生,不知道你们德国有没有听我国的劝告在德法边境上修建水泥混凝土工事?”张叙白一边看着窗外独属于欧洲的风景一边慢条斯理的说着。

施密特闻言神色一凛,随即露出一丝苦笑:“张先生,这件事在军部那儿仍有争论,但是陛下也已经决定的事军部那些家伙也没法拒绝,早在去年年初时我国就已经在德法边境的孚日山脉修筑防线了。”

两个外交官虽然没说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但两边的心里比谁都清楚:施里芬计划已经是过去式,德国将会在东线发起进攻,西线进行防御。

张叙白点了点头,他知道德国人和大明一样已经意识到了战争的临近。施密特的话语中透露出的信息,印证了锦衣卫的判断:德国正在按照明帝国的要求悄然调整战略部署。

******

1913年3月5日下午5点34分,来自奥斯坦德的火车呼啸着驶入了柏林站,让张叙白没想到的是自己一下火车迎面而来的不是大使馆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记者。

柏林车站内如同炸开了锅。张叙白还没站稳,密密麻麻的记者就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闪光灯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震耳欲聋的德语和英语问题像子弹一样飞过来:

“张先生!请问您这次匆匆访德,除了参加柏林会议,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军事会谈?”

“有传闻说明帝国掌握了足以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秘密武器,是真的吗?这次会向德国提供相关技术吗?”

张叙白投向了施密特一个埋怨的眼神,转过头面对镜头时脸上依旧挂着滴水不漏的微笑。心里早就将德国的外交官骂了个狗血淋头。他不动声色地整了整领带,用流利的德语回应道:"诸位记者朋友,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柏林会议,讨论巴尔干战争后的和平安排。至于其他问题,恕我无可奉告。"

话音未落,又是一阵闪光灯的狂轰滥炸。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英国记者执着地追问:"但是据可靠消息,明帝国已经在远东部署了新式武器,这些武器是否会..."

"让一让!"一队德国宪兵及时赶到,在张叙白周围形成了一道人墙。施密特连忙凑上前,低声道:"抱歉,张先生,消息走漏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快。"

喜欢明1914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1914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