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595节(2 / 2)

就算刘老弟还说了‘有机会回来’,但自诩见多识广的市民,却是不会轻易听信的——个个出去的时候都说有机会回来,最后真回来的能有几个?也就是徐老爹这样,实在无法可想的人,才认真听刘老弟说道,“为什么说只有您能走走这路子呢?便是因为这人也是你们临城县的老乡——港务局副局长,葛爱娣大人,这是您的老相识了吧?我们也都知道的。”

这句话是很有意味的,因为,的确徐老爹没少炫耀自己和葛爱娣的旧相识——“葛局长还在临城县的时候,就老来光顾我的摊头,当时,我那不成器的儿媳妇还说她食量太大哩”!不过这又的确是实实在在的联系,至少徐老爹老着脸求上门去的话,倘若要求不过分,他也是有几分把握的。

因此,一听到这门路和葛爱娣有关,他脸上便是一喜,迫不及待地道,“怎么,葛局长那里有什么出海的项目么?”

“倒不是她自己,是她女儿——如今也是羊城港的名人葛谢恩——你近年来,可曾听说她的事情?她如今回羊城港暂休,转眼便要出海去,此事,徐老你可知道么……”

第1234章 葛谢恩的新职位

“我回来了——哎, 妈,你今天倒是下班得早,港务局最近清闲那, 我爸呢?晚上吃什么?我还没吃饭那, 我好像闻到蒸香肠的味道了, 福顺,这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几乎是才刚一踏进家门,葛谢恩的声音就充满了不大的小院子, 甚至传到了门外,让来往的行人,面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老葛家, 这些年来也是安静多了,孩子一出门, 只有老两口在家, 几乎就没有热闹的时候。

葛局长忙于公事,一天也不回来吃饭,她丈夫大发叔,为了打发无聊,也是经常去居委会帮忙, 都不着家,也就是老家来亲戚时,有点烟火气, 平时都是大门紧锁, 听到院子里传来人声, 也由不得叫街坊们为他们家高兴, 甚至隔着院墙也提高了声音问,“这是谢恩回来了?这一出去又是大几个月, 在外辛苦了吧?回来好好歇着啊!”

“是啊,姨,也还行,如今都说不上辛苦!”

葛谢恩也抬高了声音,和气地笑着回了一句,“改天到您家喝茶啊!”

“巴不得你一句话!那我可回家等着了!”

两人隔了院墙寒暄了几句,葛谢恩唇边笑意未收,这才掀开纱帘,进了堂屋,翻身开了灯,“——咦,今天家里来客人了?”

“嗯,刚走,福顺送他们出去了,和你想是两下走岔了路。”

葛爱娣从厨房出来,手里还端着托盘,一边把用过的茶碗码上盘子,一边说道,“你爹在做饭——你别碰了,歇着吧,我来就行,哎,别动,毛手毛脚的,只会添乱,坐着吃果子去!”

一晃近十年过去,葛谢恩已不是从前那个时时刻刻总仿佛激情在胸,无处抒发、无人理解而显得躁动的青少年,母亲葛爱娣鬓边的白发也是与日俱增,身躯不如从前那般挺拔,虽然是相似的对话,气氛已和从前截然不同,葛谢恩要帮忙拾掇碗筷,却被葛爱娣喝退了,让她坐下好生休息,也只得耸耸肩,在八仙桌边坐下,随手拿起碟子里剩下的瓜子磕了起来,一边问道,“是老家来的客人吧?和福顺也认识么?”

“是福顺同学那边拐着弯的亲戚,说起来你也知道的——就是从前在老家城门口摆摊卖鼎边糊的老徐,你小时候还挺爱吃他们做的鼎边糊呢,每次去吃,都给你多加一勺汤水,可还记得?”

临城县姓徐的人很多,并非个个都是亲戚,葛爱娣见女儿面露思索之色,就知道她不记得了,又进一步解释。“我们到羊城港之后,他们搬来了,也曾经登门走动过的,你没出门的时候,你爹偶尔打一饭盒鼎边糊回来当早饭——那倒不是老徐,是老徐的女儿,在我们这附近开的摊位。”

“噢噢,鼎边糊的徐叔家啊!这么说,我就记得了。”

若是早年,葛谢恩必定是印象清晰,这些年来,在外奔波忙碌,屡经险境,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旧事,印象自然已经模糊了。倒是说起鼎边糊,就还记得小时候拿着调羹,对那淡白色的米片吹着气,盼着它快些凉的心情,“说起来,这次回来还没吃上这个呢,明天叫爹带我去吃好了。”

“这可吃不上了,他们家在内城西边,远着呢,他女儿摆了几年档口,也换去布市那边了,听说又去了别处闯荡,反正咱们家近处是没了,你要吃,让你爹琢磨着给你做好了。”

“那还是算了,您就给我爹栽派活儿吧,他哪做得了那个?”

葛谢恩一边剥瓜子,一边和母亲聊闲天,徐大发隔着厨房呼呼作响的风箱,也听了个大概,一边拿抹布擦手,一边跑出来,急匆匆道,“我们大女儿要吃鼎边糊啊?这个容易,我学个几天给你做呗——等着吧!”

说着,没等葛谢恩回话,又急匆匆跑回厨房去了,葛谢恩手才抬起来,也是啼笑皆非,“早些年,你们要对我这么百依百顺的就好了!”

她其实只是在开玩笑,葛谢恩现在看从前的自己,也觉得过于青涩,甚至有点儿招人烦了,实在怨不得父母管教,如果是她自己,早就恨不得压着打板子,打到老实为止了。可没想到母亲听了,竟没跟着笑起来,而是忽然哽咽道,“早知道你要干了这一行,在家的时候,就对你好些了!”

葛谢恩被这一下,也是弄得措手不及,这些年来,公务繁忙,几乎每每归家,都能感受到母亲比之前要苍老,这一次回来,更是觉得变化很大,见她说着说着就要掉眼泪,忙道,“干嘛呀,没事儿的——再这样都不敢说话了,有什么好哭的?我这不是好好的么!”

她本想说:多少人都回不来了,我这落点伤疤什么的,算得了什么呢?但好在葛谢恩如今也是人情练达,见母亲这般,知道若是再说,恐怕真要闹哭了,心下忖道,“都说更年期,看来,妈也是进更年期了。实在是难以想象,早些年根本想不到她还有哭的时候!”

别看平时在外救灾,葛谢恩能语重心长地握着大娘的手,把她说哭,一旦回到自己家里,她很不擅长处理这般情景,对着母亲,似乎就无法说上哪怕一句贴心的软话。眼看陈福顺回来了,也是找到了救星,忙给她使眼色。

陈福顺会意地上前抱住了葛爱娣,撒娇道,“舅妈,干嘛呢,谢恩好不容易回来休息几个月,你哭什么?笑都来不及呢!你这样,她怎么能放心在外呢?”

葛爱娣到底也不是那种感伤起来没完没了的深宅妇人,被外甥女这么一说,连忙回身擦了擦眼泪,堆出欢容道,“说得是——嗐,我这也是上了年纪,更年期,就爱瞎感伤,不说了,你们两姐妹坐,我帮着做饭去,还有两个菜,都是老徐他们从老家带来的,趁着新鲜赶紧炒了吃掉,别浪费了!”

两姐妹目送她匆忙离开,也是相视一笑,陈福顺低声道,“谢恩,舅妈这些年来常常惦记你,本来以为,北方灾害逐渐平息,救灾队开始逐一转岗安置,你能回羊城港来——或者,退一万步说,在太平地方安置,可没想到,这一次又要去袋鼠地,对她是个很大的打击,你看——”

的确,这几年来,倒不是说北方的灾害就完全停滞了,而是余下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区间,不再会因为区域性的灾难而彻底丧失社会秩序——一个县的人口有时候都降到本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了,大把田地都荒着没人种,现在北方很多地方的耕种方式都变得比较原始了,既然我也无法预料会不会受旱灾,或者有虫灾,那就广种薄收,抛荒的田地我也占来,只要不是全部绝收,那总是能够我口粮的。

同样的,因为人数减少,疫病的传播也变得困难起来,同样的灾害,给衙门带来的负担就要小。再说,大家也是轻车熟路了,鼠疫霍乱该怎么做怎么防,旱灾虫灾、地动天寒该如何处理,经过这么十几年来的总结培训,都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

现如今,北方主要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边疆番族逐渐内迁产生的社会矛盾,对衙门来说,固然也是烦恼,但对救灾队来说,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使命差不多有了阶段性的成果,没必要维持那么高的编制了。

这一年多以来,原本的救灾队员,也是各奔前程,当然,作为大功臣,有意于仕途的,也是个个高升,有些来自民间的救灾队员,不愿做官的,回到老家也是名利双收,衙门政策倾斜、民间威望提高,这也都是应该的事情。

葛谢恩的同事,就更不必说了,她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便加入了一个特别救灾组——顾名思义,去的都是最危险,局势最复杂的地方。在这里历练过的队员,回到老家,至少都是官升三级,也有直接调入羊城港的,进羊城港这就是平调了,不过,去的也都是容易出彩的职位,一个个眼看着都是要大用的样子。

葛谢恩这里,也不能说是仕途不如意,说起来是也是升级了,只是又要出外不说,去的还是非常艰险的袋鼠地——她不但是袋鼠地跨城铁路的总协调,而且还肩负了袋鼠地的城建总负责人身份,三十岁不到,就能独当一面,主持一个开拓地的建设,虽然是条件相对有限的袋鼠地,但也是非常耀眼的履历了。

唯独就是一点——这一去,天知道要去多久,五年十年内能不能回来,这也难怪葛爱娣垂泪不舍了,陈福顺也是有些微词:袋鼠地还不比黄金地,起码有个雏形在,完全就是旷野,这一去实在是太艰苦,她担心表妹的健康,也在忧虑倘若她在袋鼠地安家,舅父舅母的养老问题——葛爱娣这都快五十岁的人了,退休也就是在十年内,这是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葛谢恩也理解父母和表姐的心思,她开始做救灾之后,在人情世故上也变得很达观,更能设身处地为旁人着想,不过,也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意志,因摇头道,“衙门需要我,也给我机会,我哪有不识抬举的道理?至于说条件的艰苦,那倒无妨,早已习惯了——袋鼠地、黄金地这些地方的经略发展,并非锦上添花,对我们本土也很重要,其实和救灾是一个道理,既然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那就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否则,有什么资格开口?”

其实,她自从开始做实事以后,做夸夸清谈的次数反而少了很多,陈福顺也不是不懂得里头的道理,她勉强一笑,道,“你是站得高的,表姐已不如你——这些年来,能把自己手里的事做好就不错了,再要和从前一样,站在这么大的视野上考量,怎么说呢,好像过了那个年纪,就没这股劲儿了。”

葛谢恩笑道,“姐,你说啥呢,能把自己手里的事做好,就是最大的底气了,多少人连这点都尚且做不到——要不是有你这样踏踏实实的吏目,扎根基本,如今我们本土哪来的百业兴旺?要是人人都能和你一般,现在大多数问题早就不成为问题了。”

她心下揣摩,大概陈福顺是帮葛爱娣来打探她口风的,倘若葛谢恩也不那么想去袋鼠地,葛爱娣便要提出为她走动调任——就算不去,光靠葛谢恩这些年来的资历,也足够她下半辈子躺着过了。

就和葛爱娣一般,在某个点停滞下来,不再提升,但生活依然和美。不过,此非葛谢恩所欲,因此她便岔开话题,问道,“今天老乡是来看你的,还是来看妈的?他们家搬到羊城港来了,没想到和老家的亲戚故旧走动得还很频繁么。”

陈福顺笑道,“看我干嘛?肯定是来看望舅妈的,倒是给我们出难题了——提了那些香肠和笋干,都是要快点做的,不然,按羊城港这气候,谁知道什么时候就长毛了。”

羊城港不太灌腊肠、腌腊肉,肯定是有道理的,越是往南洋就越崇尚鲜食,都是因为食物难以储存的缘故。葛谢恩、陈福顺还好,平时多在气候冷些的北面活动,葛爱娣夫妇是很少有机会吃腊肠,葛谢恩道,“我还当我爸馋了呢!”

两姐妹共发一笑,陈福顺这才说道,“不过,他们上门倒是有事相求就是了——求的也不是舅妈,而是你,舅妈也没给准话,说要先问过你。”

临城县的老乡有事登门,葛谢恩都习惯了,这也算是乡情的一部分,尤其是同村的旧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正当要求,譬如帮忙留意物色工作机会、合适的住宅等等,肯定是能帮则帮,对此,她还留存了老一辈的认识,也不至于不耐烦。“求的什么?我这又是管救灾,现在又是管出海的,全都是苦差事,还有人想求着来吃苦么?”

“你还真说对了!”陈福顺笑道,“就是来求你帮着塞人去那出海挖矿的名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