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40节(2 / 2)

他的意思,惠抑我心知肚明:对地方官来说,报喜有稍许夸张,那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大事,甚至于在大家竞相夸功的大环境里,你若不夸功,便也没了向上晋升的机会。数百年下来,已经形成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习惯,出去剿匪,杀了几个老百姓,便可以说是杀敌上百,今年麦子不算歉收,便是谷仓丰盈。

这种说约数而不说实数,大肆夸张形容的风气,不是朝廷申饬能够改变的,这便是为何说报纸是个好东西了。《买活周报》便是个很好的样板,上头的文章中对数据的重视,是随着报纸的散播而潜移默化的,这一年多以来,朝中的奏折也渐渐地开始出现实数,而不只是艺术化的形容词代指。也使得朝廷要求各地大员上报实数时,有了底气和话柄——连买活军都能出这样的报道,朝廷大员反而拿不出来了?

但,好东西未必起到的都是好作用,惠抑我只算了一本奏折,便开始抹汗了,他知道这话要得罪人,但还是一狠心道,“皇上,这……这数和买活军那边给的数字不一样。”

这话不得不说,因为这报纸是要印发出来,送到全天下去的,和邸报又还不同,这里容不得丝毫的含糊,也没有所谓轻轻放过,若是奏折中有虚报,而报纸上照发不误,日后被印证谬误,丢的是朝廷的脸面,掉的就是惠抑我的官帽了。惠抑我指点着折子道,“譬如说山阳道一省,按照《买活周报》公布的数据,他们分配去的土豆种是五十吨,此时应该在指定的十余处育种地全数完成播种,等到日后收成了以后,挑选五百吨良种,在山阳道散布。”

“但山阳道布政司行文来,在各处播下的土豆种子,加在一起有一百多吨了,足足是应有数目的两倍。若不是有人从外地大举收购,安排播种,又或者是买活军私下又送了五十吨,否则,便是对不上。”

皇帝一点也不意外,只轻轻笑了一声,点了点桌子,有几分讥诮地道,“看啊,这就是朕的忠臣。一味的好大喜功,又是如此荒疏不谨,这样的人,也能做到一道的布政!”

惠抑我擦着额头并不说话,他也明白皇帝让他来验算的心思,以皇上在算学上的能耐,若是有心,自己都能算了,更不说如今宫中阉人妃嫔,为了取悦皇帝,竞相向学,这简单的加法,可以做的人实在不少。皇帝让他来做,只是为了试探惠抑我的立场,如若惠抑我不能尽职,那么他这个主编的位子,也还是做不久的。

“会否是计算时有所疏忽,又或者是各处的县令上报时,存在少许误会?”场面话不能不说。

皇帝‘哈’地冷笑了起来,拿起桌角的报纸抖了抖,“误会么?还是连《周报》都敢不细看了?一看是数据文章,便立刻略过,他们哪里知道周报里早将分派到各道的良种数量都给了出来?居然多达一倍,这多出来的种子,是哪里变出来的?求六姐冥冥中赐予的么?”

惠抑我起身长揖道,“皇上请制怒,岂不知徐徐图之的道理?王旭此人虽有种种不是,但胜在无为而治,与登莱处并无掣肘,如今辽东形势一片大好,似非更易其人的好时机。”

这倒也不是假话,且这王旭也是阉党一员,据惠抑我所知,山阳道引种土豆也还算卖力,只是一道折子有些矫饰之处,派人前去训斥一番也就罢了。要再找个能比王旭强的,仓促间也不容易。其余布政司,恐怕还未必有山阳道做得好呢。

若是要按惠抑我的想法,这篇文章,此时尚且发不得,还要结合各地锦衣卫查访的结果,真正卖力引种,惠及平民的,才值得出一篇报道扬名,同时也要贬谪那些做事不利的布政使,如此一年下来,方才能让众布政司见到朝廷的决心,明年的土豆引种,才会真正全国顺畅。毕竟,引种土豆是完全无可挑剔的农事,若是连这件事都不肯尽心,那这个官只怕也是真的当到头了。

不过,皇帝既然特意把他叫来,可见并非是只有这么点道理中的想法,对于惠抑我的献策,不过是随意嗯了一声,便道,“锦衣卫如今也不过是在江南、辽东一带,真正有些探子是能干的。各地的百户,早已多半无用,便是加上各地镇守太监,也不过是给他们多找了些敛财卖人情的借口罢了。”

惠抑我听着,身上汗毛逐渐竖起,暗道,“坏了,也不知道是谁教的,现在小皇帝对这些套路,心里已经门清,以后要想糊弄他是越来越难了——真不该给他看报纸的,再过几年,只怕不是天下事都晓得了?”

面上只不动声色,隐隐仿佛有些赞成,皇帝看了他一眼,道,“要说真正谁手里有这引种土豆的数据,知道哪一道的布政司最用心,其实,莫过于买活军了。你读了谢六姐呵斥江南士绅的文章么?那里有一点是最值得注意的,便是买活军能够保证,哪怕他们的私盐队折损在路上,死之前也能传回话来,把凶手告知。可见,他们信息传递的神通,在做事上,是何等的便利。”

对于文章中所说,若是查不出真凶,则当地全数连坐的说法,皇帝反而没有丝毫评论,因为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姑苏城,就因为立朝以前,惹得开国皇帝不快,被苛待到了如今。对敢于反抗自己意志的地方,倘若能精准定位,当权者是想来不吝于残忍打击的,所谓杀鸡给猴看也。

这种手段,不是难在打击这只鸡,而是如何抓出这只鸡来——如若说没有传音法螺,一队人马出去以后没有再回来,要查出他们在哪里出了事,实在是很艰难的事情,若是将一条路线上的州府,全都列入惩戒,那么本地的百姓也不会心服,正是因为私盐队至少有把身陨之地传出的能力,才让买活军有了放下如此豪言的底气。

“陛下的意思是……”惠抑我已完全明白了。

“总之,这篇文章要发,而且要发得《买活周报》也挑不出毛病来。”皇帝道,“回去以后,你怎么写,那便是你的事了。惠卿,能办到吗?”

若是由朝廷官方出面,向买活军问询细节,岂不是全然示弱,等于是完全承认了自己不但没有良种,甚至连贯彻良种引种的能力都没有,对地方的控制力完全流于表面?这层遮羞布决不能轻易揭开,否则买活军还不知道要跋扈成什么样了,这件事只能由惠抑我私人出面,惠抑我恭声道,“臣定不负所托!”

虽然感慨皇帝处事日益老成周全,心中却不免也是微叹:皇帝重视报纸,这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朝廷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只能求助于敌对政权,连引种土豆都是处处掣肘,再看看买活军,叫人心中怎是滋味?

“另外,近日有没有收到些鼓吹开特科的文章?”皇帝又问,“若有,择优刊发,放在第六版上,看看读者来信,反应如何。”

这便是报纸好用的地方了,惠抑我心想,只要皇帝想看,文章如何没有?便没有,自己写几篇也是要有的,主要是要看看京城读书人的反应如何,按他预估,若是阻力不大,两年内,特科教材和考试形式,应当能定下来。

以国朝一贯的办事速度来说,实在不算是慢的了,但和买活军处一比,两年……谁知道他们又会做出多少事来呢?

惠抑我又感受到了一股熟悉的紧迫感,同时还有更熟悉的无奈:他上任以来,自问也是尽心尽力,甚至于从皇帝到内阁、阉党,如今已都可以算是合作无间,尽量减少摩擦,但从效率上来说,却依旧是完全无法和买活军相比。

甚至连改进的余地都没有了,却还是追赶不上,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难道真是仰仗仙器之利,没有半点社会形式的问题?

惠抑我暗自决定今晚把《政治和社会》再看一遍,他第一次看的时候,不以为然到了极点,但三个月的主编当下来,所见和从前截然不同,却也逐渐地发觉了这本书的魅力。

便以读后感为由,去拜访使团中几个还算相熟的老朋友吧,譬如说使团长谢向上,算是个妙人,很喜欢坑人请吃饭,一说有饭局,他是必来的……

第284章 史上第一个vlogger

既然双方和议已成, 彼此并公然派驻使团,而且国朝的使团成员中,常驻在云县的还有信王这样, 身份尊贵的近支亲王, 那么买活军的使团,阵容也就十分体面了, 使团中身份最尊贵的,是谢六姐的七妹,今年十三岁,和信王的年纪相差仿佛, 而且也是亲生胞妹。虽然‘外交对等’这个词, 对于敏朝来说还有些陌生, 但个中道理他们还是能明白的, 且也的确感到了买活军的尊重与友善。

自然了,和信王一样,谢七妹也不是使团团长,她在京主要履行的职责,是进宫陪皇后说话, 以及出席一些礼仪性的场合,作为买活军政权的代表。整个使团中做主的还是谢向上谢团长,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各自身怀‘绝技’(比如说善于补习数学)的使团成员,在京中被权贵人家奉为上宾,这几个月来, 倘若没有在各种春酒中, 和外形特异的青头贼打过交道, 又或者去青头贼使团附近的小饭馆里品尝过买活军的风味, 那就不能算是京中的风流子弟了。

买活军的使团人数众多,而且身份上不能算是完全的外邦使节,会同馆不够住,也不适合安置,于是把皇城外,贴着金水河东北角,有一处归皇家所有,曾是公主府,现已荒废的园林,划分给了使团居住。年前由朝廷修葺了一番,等买活军使团进城以后,又大兴土木,在园林中开辟了几座水泥小楼。

这其中挨着院墙建的一排水泥房子,是最先修好的,很快对外打出了门脸,设了小吃店,卖他们闻名遐迩的许多小吃,譬如炸鸡腿、炸鸡翅等等,在城北风靡一时,甚至还有贵人家的少爷差人来排队,专买炸鸡架回去下酒的。

又听说使团成员居住的宿舍,只占了园林一小半,其余地方,都被买活军造起了水泥屋子,将来也是要对外开放的,除了谢六姐天界得传的仙人美食之外,还有世上所有珍奇玩物,都是应有尽有,甚至还会有一整栋房子,可以玩一种和狼人杀、三国杀一般的剧本杀,甚至是要扮演成另一个身份,光是听听,便令京城顽主好奇不已,不过使团来此不过是两三个月,目前还在施工,尚未完成而已。

惠抑我因为主办旬报的缘故,和买活军使团是很熟悉的,他是很想得开的——朝廷或许因为颜面,很多事不好张口,但他只是一介臣子而已,若是还端着架子放不下来,那该怎么办好旬报?毕竟连合金活字,都是买活军赠送,还要他们的工匠来教导朝廷工匠,底子都是别人给的,面子,还有什么面子要穷讲究?

也因为他这务实的作风,买活使团对他也颇为赞许,双方在讨教中已俨然是老友了,尤其是谢向上,他是使团中最会和国朝官僚打交道的人,对于国朝官场的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也能摆出彼此两便的态度。

譬如说,他们到京中之后,众权贵家遣人往来时,总是给门子一些门敬,买活军的兵丁一开始是不肯收的,让大家都很尴尬,惠抑我和谢向上提起以后,谢向上便从中协调,此后外客来时,给的门包,都是投入玻璃做的供奉箱里,买活军会每日登记造册,把这部分门敬用作偶然去别人家中投帖登门时,回敬的门包。

此事在京中,是颇为惹来一些议论的,很多人都好奇,难道买活军那里,所有的官吏兵丁,居然都是清廉似水,对于金银美色均毫不动心么?就连皇帝都颇为好奇,于是曾作为使团成员前往云县,后又回京复命的王知礼王大珰,便被召入宫中,询问起了他的见闻。

“买活军私人是没有门子的,连六姐都没有管家,只有两个生活秘书。”王大珰便这样回答——既然没有门子,当然也就不存在门敬了。

“两个!”这在京城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别说皇帝,便是惠抑我家中,也是奴仆如云,非如此,怎么将生活进行下去呢?

“是两个,其余人,尤其是买活军的高层,几乎都没有奴仆服侍,他们提倡内务自理,最多是有些洒扫的事情,在高等将官的宿舍,会由专门的勤务兵办理,不过那也是扫地而已,衣服都是送去洗衣房用机器洗的。”

洗衣房也是买活军那里的新鲜东西,国朝是很难效仿的,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针织衣衫,棉布也不普及——现在的达官贵人都穿绸缎,这东西是进不了洗衣机的,甚至多下几次水,便会成为‘半新不旧’的家常穿着,洗涤时也要小心捶打,还要上浆,这就是所谓的‘浆洗’。而穷苦百姓们穿的则是麻布居多,这种布进了洗衣机很可能就烂掉了,因此虽然明知道洗衣机是省力的好东西,但在国朝这里,是没有开洗衣房的土壤的。

惠抑我在宫中,也见过洗衣机的模样,还顺便见了信王一面——说来惶恐,当他第一次见到仙画时,惠抑我虽然极力掐着虎口,但还是尖叫了那么一小声。而且,因为当时观看仙画的人里,只有他是初次得见神迹,还被皇帝带头嘲笑了好一会来着。

就不信他们第一次见到仙画时,反应会比他好……不论怎么说,明知道信王人正在云县,但看到他的模样,出现在一堵白墙上,还笑着传声向皇帝问好时,惠抑我还是浑身发麻,有种跪地叩拜的冲动。至于内容,反而不留意了,他更想知道的是这东西其中的道理——难怪买活军重视数理化,如果数理化能造出这样的仙器,惠抑我也愿意考特科,不管能不能做官,这种掌握了玄奥‘科技’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好奇,太让人着迷了!

难怪徐子先要合族投靠买活军!想必他在那处,定是如鱼得水了!惠抑我便觉得若是他不能明白这画面是怎么从跑到墙面上去的,当晚是要睡不好觉的。后来他看到了由纸盒和放大镜制成的投影仪,方才略有感悟,可以静下心来看视频——好在皇帝每次也都要看好几遍,不怕跟不上。

“皇兄,云县这里天气很和暖,刚一月份了,这里便可以只穿着薄夹袄随意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