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安静。”
收容所的宿管——一个非常粗壮,可以轻易地把两个厮打的小脚女各自拎开的买活军女娘,便清了清嗓子,拿出了铁皮喇叭,于是大家便迅速地安静了下来,因为宿管第一天就说了,她是可以扣她们的政审分的。
“今天叫大家过来,是为了解释一下咱们这个放足促进会的,在大家的放足手术里起到的作用。还有咱们这个手术借款究竟是怎么回事。”
宿管声音低沉地说着,“放足促进会,便是一群认为裹足是很需要去解决的痛苦,而且从情感上来说,也愿意把这件事放在许多事之前的一些善心人士,共捐善款,成立的犹如善庄一般的社会组织。比如说我们云县的放足促进会,就是由郝君书女士牵头——就是郝君书绝赞美味红油辣酱的创始人,郝君书女士。”
她向那个老妇人,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哗然,因为这些女娘,即便没有看过那篇有名的《郝君书放足手术记》,也多少是看到过红油辣酱的广告的,有些如唐翩翩这样的在职人员,还在老家尝到过一点,现在看到被印在坛子上的人物,突然出现在眼前,一下便觉得很奇妙。
当然,大多数小脚伎至少都受过一点点教育,也是反复研读过放足手术记才鼓足勇气逃到买活军这里来,她们的激动便更是不用说了。顷刻间,仿佛对放足手术所有的担忧都消失不见,余下的只有奔向新生的渴望——郝嬢嬢的路走得好稳啊!她年岁这么大了,也能恢复得这么好,那么我们——
买活军这里表达热情的方式是鼓掌,经过两个月的收容所生活,大家多少都已习惯,热烈的掌声顿时响了起来,经久不息,宿管又逐一介绍为放足促进会捐款的善信,“采风使张宗子,也是《缠足大害》、《郝君书放足手术记》两篇文章的作者,张采风使把《何赛花巧耕田》这出戏里,属于他的收入悉数捐出,永远捐给放足促进会!”
那个精干的黑肤男子站起身来,向大家致意,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娇呼声——听到这两篇为裹足女呼喊的文章是由张采风使所写,怎能让女娘们不激动?她们中有多少人正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才开启了眼界,才做出了更改命运的决心?甚至于如王琼华这样的女儿家,她能有逃出并山园的机会,也是因为《缠足害》广为流传,才让她不必裹长足,有了走远路的能力!
在这样热烈的娇喊声中,张采风使不由得也露.出了赧色,他的神态有时还有一点仿佛孩童一般的青涩,双手几经下压而不能阻住呼声,便索性逃到郝君书身后去,反而惹来了众女一阵大笑,都对他爱怜万分。纷纷赞道,“好儿郎!好汉子!真正的惜花人!”
“还有,拿出自己的岁俸,为促进会捐款千两,并写折子向敏朝皇帝建言,永远废除缠足的敏朝信王!”
“啊!”
原来信王真的住在云县?
接连三个善信,身份一个比一个离奇,若说对张采风使的现身,大家多少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那么信王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离奇了,姑苏小脚伎见多识广,唯独没招待过的便是宗室,倒是有不少瘦马被卖到藩王府去了,但显然也不在此处。很多女娘都忘了鼓掌,而是吃惊地盯着那白面少年看个不停,甚至还有人本能地想要下拜——这可是王爷那!
当然,下拜的动作被止住了,宿管很快宣布了最后一个没有到场的善信,“还有,从自己的收入中捐出五千两银子的六姐——这是六姐的私人行为,她派了秘书过来作为代表,吴秘书——”
之前随在郝太太身后,现在也坐在末座的马脸姑娘便站起来,走到台前接过喇叭,简单地说道,“我说的都是六姐的意思——手术不能由官府出钱给你们做,是因为毕竟还有说不出的危险,免费做实在说不清,这和吃河豚必须自己出钱是一个道理。人心幽深,不得不有所防备,这里的道理,你们都懂,不要猜。”
买活军为何不免费做手术,这其实也是大家奇怪的一点,倒不是说觉得就该免费做,只是把她们这些小脚女人接到买活军这里,林林总总的花费真不比三十两少太多,八拜都拜了,为什么就差这一哆嗦呢?
王琼华倒没想到这吴秘书居然很直接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半点没有矫饰,她吃惊之余却也觉得很有道理,甚至于因此还多添了几分对买活军的信任,感觉自己终于落地了一点——自从离开并山园,上了买活军的船,一切就好像做梦一样,万般美好中透着那么的不真实,今日吴秘书这么一番坦言,她反而觉得自己回到真实之中,对于周围的世界也多了一分归属感,啊,买活军这里的人心,也还是人心,这世界是这么的美好,也在这些担忧和计较中显得越来越真实。
她不是唯一一个人,这坦白而恰当的提防,似乎也反而能让小脚女娘们纷纷找到了一些旧日的感觉,她们不再在这格外美好的新世界中显得那么自惭形秽、那么无所适从了,而是纷纷重新拾取了原本的老练,纷纷应和了起来,“是这个理儿!”
“能等的便等,我们是等不得的,生死自担!无怨他人!”
吴秘书话很少,也不领着大家敬拜六姐,尽管王琼华很渴望她带头来祈祷一下呢,她自己是时常私下偷偷对六姐像祷告的,但因为买活军这里不许搞迷信,始终没有一个组织来带领大家一起举行一个仪式,而王琼华觉得倘若能参与到一个集体里,和大家一起敬拜一次的话,她会打从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手术的事情,由医生来做,钱是促进会在管,我这就说一句话——不要慌。”
吴秘书就说了这三句话,“六姐接你们过来,必定是要你们有用,手术做完了,都有各自的去处。不要急。”
不要猜、不要慌、不要急,这三句话不知怎么仿佛带了魔力,真就奏效了一般,让女娘们一下平静了下来,更有不少人眼中已经噙了泪水——或许是因为这是谢六姐对她们说的九个字,也或许是因为这世上不但有人愿意花费这么多的代价,把她们这些无用、做不了工的废人从远方捞到了天堂里,而且这个如此无所不能的天人,还记得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她们的情绪,想一想她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对她们说一声,不要慌、不要急。
这句话或许和之前的那些真真切切的援助一样撼动人心,已有人哭了起来,哽咽着在膝上叩首,“六姐慈悲!”
“大恩大德,实在无以为报!”
“六姐救苦救难天妃菩萨!”
若不是她们行动不便,是一定有人要跪拜起来的,实际上也有人滑落到地上开始五体投地的参拜,宿管用了好一会才平息了大家的情绪,不过,台上的善信们并不急躁,甚至于很多人也都跟着合十默念,比较隐秘地膜拜起谢六姐来。王琼华在心底默念完祷词,见张采风使好奇地看来看去,并没有跟着膜拜,心里对他顿时多了几分愤然,少了些尊敬——就连信王都脸色肃穆,低头呢喃,(她选择性地无视了吴秘书也没参拜的事实)张采风使怎么敢的!
“好了,好了,”过了一会,当氛围趋于正常时,宿管才把喇叭又交给了郝嬢嬢,“郝会长来说几句吧?”
郝会长便拿起喇叭,在台上来回走了几步,又把裤子掀了起来,一脚蹬在了凳子上,给大家看她现在穿的鞋——还是很小的,大约是20厘米的样子,但已经是比缠足女的鞋子大得多了,而且宽度也很正常,郝会长说,“这个鞋子是特制的,在脚趾的部位做了填充,还做了一个套子,套进去的话,在切掉的脚趾那里,会有一些所谓配重,重量是接近于切除部分的重量,这样有利于保持走路时的平衡。”
她试着踩上凳子,又自己走了下来,虽然张采风使在一旁虚扶着她的手,但仅仅是做这样的移动,已经让女娘们大为骚动了,郝会长就是最好的广告,抹去了无数的担忧,更让她们盼望起了即将到来的手术。
“诸位姐妹们,”郝会长这才开始说话,她的声音很低柔,官话也说得很好,虽然她面上已有了不少皱纹,但王琼华仍可看得出来当年她一丝美貌的风采。“我叫郝君书,四十年前,我老家饥荒,父母出门贩货,被强人杀死,族里将我卖给人牙子,人牙子送我到广陵一处瘦马人家,就这样,妈妈缠起了我的足……”
第273章 诉苦大会
“最开始自然是疼的, 每走一步路,便仿佛刀割在心头一般,便是坐着不动, 也常疼得想啼哭起来。四十年前, 会折骨缠的婆子非常的少,手艺参差不齐, 有些小姐妹的脚缠歪了, 足尖不能向前,鸨母便不要她了, 把她卖给过路的人牙子, 所以小姐妹之间,为了活下去, 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脚缠得正一些,万不敢下地走动,有时候一整个月都坐在床上, 不肯下地。”
“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 上等瘦马便开始物色人家了,我就这样跟着第一个老爷, 重新回了北方, 那时候脚差不多已经定型了, 因为老爷家资富裕, 便是外室,也有七八个婢女服侍, 几乎不必走路,那几年的脚还算好, 虽然疼, 但疼得还有限, 只消是坐着,有时候便能忘掉这种疼痛,仿佛皮肉已经长好了一般。那时候以为一辈子都可这样下去,虽然走路不便,但也没有什么别的不好。”
“十七八岁起,便不太好了,第一个老爷家道中落,便把我卖去花楼——年岁也大了,做不得倌人,平日里专为调琴拨弦,此时身边已没了仆役,一应使费都靠自己,生活总要走动,便逐渐觉得走路痛,又因为住的房间低矮潮湿,平时常常沤烂了足心,疼痛非常……”
会堂内一片寂静,冯犹龙望着台下众女凝重的面孔,打从心底泛起不忍,几乎难以承受这般重量,他对买活军处反对缠足的文章,本来就是极为赞成的,但却也不太理解采风使那痛心疾首的语气,然则此时听到郝嬢嬢的言语,又见了这么一屋子或长或幼,有许多还稚气未脱的面孔,油然便也生出了一股激愤来——所谓名教之害,岂不就正在此处?但凡是个人,怎能忍心见得这样一个行当?真是磨牙吮血,令人作呕至极!
世道之恶,人心之无可名状,他一向是有所品味的,除了年轻时一段日子以外,冯犹龙也是绝迹青楼,并不以与伎女们诗歌往还、琴瑟和鸣为乐,市井中偶与脱籍女子言谈,也自诩自己是懂得民间疾苦,能品得人心三昧,但今日身临其境,才知道原来此前所谓的近俗,也不曾真正走入那些苦命人内心之中,似乎仍存了几分傲慢,多少有些想当然了。
本以为青楼名伎,便犹如神妃仙子一般,餐风饮露,最大的烦恼,无非是韶华易老,真心难寻。从未想过原来缠足之痛竟如此刻骨,而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起来,同伴转眼消失,长大后又被数易其手……这些苦难如此真实,甚至隐约都能嗅到其中的味道,这哪里是所谓的风雅能够遮盖的?
“生了孩子之后,有几年还好,这东西总是时好时坏,总的来说,吃的好,便能稍微好一些,便有溃烂,下狠心剪去皮肉,也能自己痊愈,慢慢长好。但若是吃得不好,那么便好得很慢,痛得也是厉害。按照买活军这里的说法,叫做长期慢性炎症,如果附加营养不良的话,便是伤风感冒,也可能引起足部的感染,若是发起烧来,可能人就这么过去了。”
一个瘦马的流离史,被郝君书娓娓道来,从瘦马缠足,到巨贾外室,再到花楼琴师倡人,又被富商赎身,去了川蜀,如何又被逐出门楣,沦为流莺,最后落脚在郝家。从北方连名字也记不得的老家,到广陵,又去了京城,再回到姑苏,最后到川蜀,如今在买活军这里,一个小脚表子四十年来竟是走过了半个天下。她的脚有时好,有时坏,有时疼得轻,有时疼得重,总是离不开的疼痛。
她所见到的,则是折骨缠从扬州瘦马人家,再到姑苏伎家,再到官伎、各地伎女之中那快速的扩散,以及在技术扩散中,不可避免的折损,女子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感染中死去了,除了同时被养在后院的裹足养女之外,谁也不留心这些女孩儿们的夭折。
在赎身的名伎中,又有多少人死在第一次生产时,除了同行的伎女之外,也没有人会关注,这年代,产育本就是危险的事情,而名伎们至少还好在一点,她们在从良时,已经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至少也结交了一些姐妹、朋友,会去关心她们的命运,那些一开始就被聘做外室的瘦马,若是后院里没有一个也是瘦马出身的姐妹,谁会在意她们的死活呢?
“四十年前,同院子的十余姐妹中,最后被聘去做外室的瘦马,约有五六人,名字我都还记得清楚,童儿、依依、君卿……但当时便已失散,从来再没有听说过她们的下落,至于从前在花楼做琴师时,识得的姐妹,便是赎身出去,嫁做人妇,不几年也总是香消玉殒,说是命薄,其实多数和裹足有关。只是当时并不知晓而已。”
“不过,其实从前便是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在原来的境地里……诸位姐妹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其实活得太明白,又有什么好的?不如难得糊涂,自欺欺人,过得一日算是一日,甚至于有时病死了,也许还算是好命,免去了诸多的搓磨,有些苦仿佛真不是人能受的。便是我有时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撑着活了下来——有了孩子,会好上很多,孩子小时,想着不能让孩子没了娘,孩子大了,那也想着你这一死,他们该多伤心呢?”
据冯犹龙所知,郝嬢嬢有个孩子走在她前头,还留了个孙子,大概这孙子也是她新生的牵挂了。不过郝嬢嬢并未说起这事儿,而是平静地续道,“或者来说,人想要活下去,本就是一种不会消失的愿望,只要痛苦还没有压垮了这一层愿望,便总会设法活下去。”
“但,那就是真正的活吗?来了这里以后,才知道,原来并非如此,原本那只能叫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离咽气也就只有那么一点儿而已。直到在买活军这里安顿下来之后,饭够吃了——脚,脚也能用酒精擦洗消毒,有药粉去肿,缓解了病痛,填补了饥饿,老身才感觉自己慢慢地活了过来。?这都是很琐碎的事情,甚至于过于隐私,仿佛不适合在这样一个有信王、吴秘书这些体面人物参加的场合中,长篇累牍地大谈特谈——当真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场面或许是能让旁观者感到尴尬的,但不论是吴秘书还是信王,都听得很入神,他们并没有任何反感的流露,这也让冯犹龙心中不由有几分感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政权的确有一个政权的气质,不可避免地会沾染到在其治下生活的所有人身上。这样的事,在国朝不可想象,但在买活军这里却非常的自然。
“靠做辣酱的手艺挣到钱,是意外之喜,也要感谢贵人提携。”郝嬢嬢说到这里,又向张采风使致意,使得他的脸又红了起来,“由此,有了钱,又有了手术可以做,虽然也有风险,但我活到这个年纪,倒也不会去忧虑那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