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32节(2 / 2)

听她谈吐,哪里是十四岁的少女,二十四岁、三十四岁都不过分,且这话便犹如是说到冯犹龙心上一般,他是惯为鄙视名教之徒的,一向以为人生自主,所听说的多少悲剧,都是因为生而为人,不得自主,闻言也不由大声叫好,“好女郎!看得明白,你这便强似多少人去了?这一生怕是无人能将你摆布了去!”

至此,他方才深信此戏的确系叶昭齐所做,因其谈吐和戏本内的那股精气神完全相合,如此,哪怕其余人的确在唱词、曲调上有所指点,但故事便还算是她的故事,并非此时江南士林常见的把戏——因敏人喜神童的缘故,往往一地名士,会选拔一个有些天赋的童子,对其大为溢美,从中谋取不少好处,这样的神童历代都绝不缺少,至于到底有多神,那大家便心照不宣了。

以沈家为自家女儿扬名的手法之纯熟,若是要为叶昭齐造势,这出戏到底有多少是叶昭齐自己所写,还不好说呢。如今这般,从立意到骨架,都算是叶昭齐自己所做,那么长辈爱子心切,为之润笔一二,倒也是人之常情了。

如此一来,冯犹龙兴致更浓,又与昭齐谈到分折、定曲、谱词、协律等等,昭齐均能从容应答,也坦然承认,于音律上受到沈君庸指点,几折唱词则是母亲、舅母、姨母润色,她写的几折多为说理辨析。

《试探》、《退亲》二折中,老旦声口都是母亲写的,她来写女儿声口,父亲则写黄缘、曹万泉声口等等。并道,“说这是我写的,那是长辈们拳拳抬爱之心,实则我不敢署名,这折戏是我们阖家所写是真。”

叶华生听说,连连喜道,“真乃一门佳话!君庸,此书定要给我善刻一版出来,留为珍藏!见我叶氏文采风流,有女如此!”

少年人有才气这本已十分难得,更难得是叶昭齐丝毫不肯得意忘形,谈吐若冰雪鉴人,冯犹龙也不免大为激赏,对沈君庸道,“君庸,买活军这里,是来对了!若在国朝,任女子才高八斗,又有什么用?不得功名,终是枉然,不过寄情于诗词山水而已,终究还是要录入薄命司中。”

“汝家佳女子甚多,在买活军这里,将来出将入相,犹未可知啊!昭齐是去年就过来的,余下的姊妹们,听说是数月前已经动身来此了,现下书读得如何了?”

沈君庸笑道,“都已经安顿下来了,成绩也还算是过得去,只是大多都还要好好学学这里的规矩,暂还不能都投入戏社之中。数百人来此,有些是被安排去泉州、榕城一带了,住在云县的不过我们一些近支罢了——本地不喜宗族聚居,多少也还要注意影响。”

叶华生听了,迫不及待便问起云县这里的房价、物价,看来大有在本地购置房产的意思,又打听来上学的难易,并对叶昭齐笑道,“昭齐,你是个有见识的,你告诉小叔,你们这些同学姐妹,毕业后有做什么差事的?考入官府当吏目的可多不多?”

叶昭齐笑道,“多呢,只要政审分够了,可以选考的岗位便很多的,本地人的政审分高,我有许多女同学都是考进去做小吏了,从听差做起,每日东奔西走的,也和男儿一般使用。也有慢慢升上去的——买活军吏目中一多半都是女娘,现在又拿下了福建道,这么多的岗位,岂不都是我们同学考进去的?”

沈君庸指着她道,“这妮子政审分如今是够了,那出戏给她加了不少分,不过她年纪尚还幼小些,打算明年让她也去考吏目,正经进官府做事去!”

叶华生虽然也听说买活军这里,女娘是可以做官的,但自己族里出了女官吏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尤其这女官吏和国朝不同,是真正能接触实务,掌握权力的官僚,在官府中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他听着便不由露出乡下人进城那发昏的神色来,晕乎乎打量了昭齐许久,叶昭齐含笑由得他看——她此刻的神色,简直不再是冷静可以形容,而是有几分霸气了!

“昭齐,”叶华生不由就问,“你若考入了吏目,想做个怎么样的官?”

叶昭齐把马尾巴一甩,神采飞扬,倒不再谦逊,而是有几分舍我其谁的气魄,“不论是什么样的官,总是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冯犹龙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买活军治下的女娘,而且还是他的世交,在一年间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时间不由大感兴趣,心中将那话本的稿子已是改易了起来,又暗道,“如今天下第一时髦之地,再不是姑苏城了,而是买活军这里,买活军的女娘,实在是英姿飒爽、顾盼神飞,教人不敢小觑,好!好!真是从她们身上,能汲取到磅礴朝气,也叫我都年轻了几分!”

“昭齐,我这里有你几个姐妹,年岁倒也都不大……”

虽还想再问昭齐写戏的事,但叶华生迫不及待,已是问起了女娘来买活军这里读书放脚的事情,沈君庸见他们谈得紧密,便和冯犹龙谈起了买活军文坛中一些名人故旧的发展,这也是冯犹龙亟待知晓的,不过他想说的话很多,又还心急要谈谈《鸳鸯错》可以改进之处,只好囫囵听了个大概,便要起头谈这事儿,偏巧此时叶仲韶、沈宛君夫妻回来了,众人不免又是一番厮见叙旧。

叶仲韶见到老友来了,如何不欢喜?红光满面,叫了孩子出去跑腿订座,直说今夜要一醉方休,又拉着冯犹龙、叶华生到自己书房去叙话,不过叶华生要陪太夫人说些叶家族中之事,于是沈君庸、冯犹龙先进了书房,叶仲韶还在安顿今晚的酒席,冯犹龙忙道,“酒可以之后再吃,戏的事情先说,仲韶,夸奖的话刚才已说过,此时再不说了,我这一生最羡慕你,便是你这佳儿佳女,实在是后继有人——”

到底还是夸了几句,将叶仲韶说得大有得色,方才问道,“但为何《鸳鸯错》不改编成《何赛花种田》的形式,做一出这种道白剧出来呢?依我说,《鸳鸯错》拿的补贴固然不低,但一定是远不如《何赛花》的,你可别是老清高的毛病犯了吧?云县里能唱《鸳鸯错》的班子有几个?能演《何赛花》的班子至少是十倍以上吧!”

这戏本虽然是昭齐所写,但刚才沈君庸已提到,是他和叶仲韶来排练班子,他还有正职,主要是叶仲韶在周旋奔走。叶仲韶先是吃惊道,“《何赛花》在‘外头’那么受欢迎吗?我们倒是不知哩,在我们买活军这里,他们倒演不过我们的。”

又解释了为何不采取道白剧的形式:第一,这是很新的东西,《何赛花》出来时,《鸳鸯错》已经写完了,并且通过了评审,改也是来不及改的;第二,《何赛花》在城镇中引起的观看热度其实不如《鸳鸯错》,因为那是没调的东西,看个一两次便已经对剧情了然了,而《鸳鸯错》这样的折子戏,是听唱的,总归在自己能唱得这么好之前,想要听到类似的乐声,只能来听戏,因此便是反复上演,也会有观众捧场。

“因这是买活军自己的故事,在几县颇受欢迎,一县之内,一日至少要演个两场,你想想,福建道内便是五十个县了,还有些大府内有好几个戏班子,这一日之内,也有个七八百文,演出补贴实在不算少了,胜在细水长流不是?”

冯犹龙听说这话,先不忙着算账,而是将叶仲韶看了几眼,笑道,“仲韶,你变了——从前你是‘君子不言利’,和你来往,总不听见一个钱字,让我老龙自感是个俗人。如今却连这几百文的账都算得清清楚楚,从前是君子不言利,如今是君子不耻于言利了?”

第269章 君子不耻于言利

实则叶家的改变, 让冯犹龙暗自吃惊的还有几点,只是不好公然说出来而已——据他所知,沈君庸之妻便是自己的表妹, 昭齐居然公然写了《鸳鸯错》这样反对表兄妹成亲的戏,并不为尊者讳, 即便他已知道买活军反对近亲结婚的‘疾病纯合’说,仍是感到这么做有些无礼。

再一个还是从这戏里看出来的, 冯犹龙知道叶家和袁家定有亲事, 似乎便是昭齐和袁家少爷, 他一知道此戏是昭齐所写,便猜到叶昭齐有退亲的心思,以至于流露笔端——对于昭齐这年纪来说,她头几本戏也好,通俗小说也好,一定是从自身经历中兴发出来的,少年文人往往有这么一段时期,这是必然经历。

冯犹龙能看出这一点, 难道叶仲韶就不能吗?便是叶仲韶不提,难道老夫人竟能容许叶家出现一个退婚之女?这岂不是将叶家的清名全然破碎?名门体统何在?他最诧异是,昭齐不但能写了这出戏,还公然上演, 而在家中依旧受宠, 老夫人对她照样慈爱有加,众人均是面无异色, 仿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冯犹龙不见得不喜欢, 但这的确是他所难以想象的, 算来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叶家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较起来,叶仲韶的变化反而更容易接受得多了,在冯犹龙看来还十分的可喜,钱固然是很庸俗的东西,但又实实在在是不能去避免的,人生每一日,哪一刻不是要用钱的?

冯犹龙自家是很爱钱的,是以他感到叶仲韶的变化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不过也很好奇其中的缘故——以他对叶仲韶的了解,倘他不能问心无愧,是不能如此刻一样红光满面的,即便是腰缠万贯,也一定是惶然若失,打从心底流露.出不安来。

叶仲韶被他这么一说,倒也有些面红,望了沈君庸一眼,道,“君庸,你政治学得比我好,你来说。”

这又为何和政治有关,冯犹龙便不懂了,因他并没有怎么细读过《政治与社会》,略略翻看了一下,更集中在看买活军对上古社会的阐述,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至于说剥削阶级云云,浮光掠影而已,实在是提不起太多兴趣来。

不过,既然好歹也看过,便不至于对二人所说的完全不知所以,冯犹龙其实也很好奇沈君庸为何能放下身段,去为海商做账房,想来都和几人于志气上的转变有关,因便听沈君庸说道,“其实从君子不言利,到君子不耻于言利,这其中的区别无非是‘正当性’这三个字——君子也要吃饭,要养家,君子不言利,是因为不必言利,君子的收入,来自于其田地的出息,若将其视为正当,那么君子的确不必言利。”

“有田地,有佃农,足够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由此,君子所发生的一切其他活动,都不必也不愿言利,为的都是更远大更宏善之志愿,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为的自然不是利益,而是宏愿,因为利益在齐家以前便已经实现,或者在这过程中会自然地实现。”

“但买活军这里,是将地主、佃农视作剥削,既然叫做剥削,那便是不正当的东西,既然如此,君子收入的正当性便完全地失去了——买活军这里推行的是一种新的东西,讲究‘按劳付酬’,君子收入的正当性,从劳动中来。”

这说得有些玄乎了,冯犹龙半懂不懂,因为对买活军的叙述还是有些迷糊,叶仲韶便接口道,“其实便是一点,买活军这里,最光荣的便是劳动,凡是劳动,都要给予相应的报酬——譬如说,在国朝,做官是养不活自己的,若是清官,那便只能穷死。”

这一点是众人所公认的,国朝做官,的确是非贪不可,不贪真的一点钱也见不到。“是以,便可以推论出一条逻辑——国朝以为,做官是不应当收到报酬的,是一种近乎义务的工作。”

仔细想想,这的确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冯犹龙也觉得这是很荒谬的,沈君庸道,“但除了做官之外,不论是为幕、经商、开课,总之一切要言利的事情,似乎都失却了读书人的体面与体统,仔细想想,最体面的读书人,唯独以耕读为业,这里的耕自然不是自己耕,而是叫佃农去耕。于是读书人的书,读完了之后,若是不能做官,便不能用这些学识来谋取任何利益,所谓君子不言利也——便是做官也赚不到钱的,读书人唯一体面的收入来源,便是田地的租子。”

“这在买活军看来,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且不说剥削不剥削,如此一来,读书便始终是小部分人的事,因为一个正直的人,读书是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他能读书便一定是有人做了不正直的事,为他夺取到了足够的田地来给他继承。这么说来,读书若不是一个强盗要读了书,考上科举去做恶事,要么便是一个强盗的后代,用抢劫来的财产,供着自己去读书,以便能够抢劫到更多的土地喽?”

“读书,无非是强盗们的自我标榜而已——虽然买活军的课本是没有这样说,但你若是细品了他们的教材,所读到的便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一点天如是写得很清楚的——你还没看到报纸吧,这读书强盗论,便是他新发的社论,言语真是锐利至极!”

“买活军既然是这么喜欢教人读书,又怎会让这样的逻辑继续下去呢?在买活军这里,利用学识谋得相应的收入,才是最具正当性的行为,既然如此,君子自然不耻于言利了——君子也要证明自己的学识,证明自己能配得上所要求的收入啊。”

“便如同老龙你,所出的小说话本也好,经学著作也好,都不是署的大名,其实无非也是自以为不登大雅之堂,读书人不愿沾染这样的名声——其实便是因为利用学识谋取钱财,自感失去了正当性。”

沈君庸所说的正当性之论,对冯犹龙来说的确是极为新鲜,对他的判词也不算冒犯,本来历代小说,多数都署化名,很少有真名署上的,只有诗集、文集,这是扬名立言之作,方才会署上名号,似乎也的确有耻于言利的考虑在里面。冯犹龙自家来说,他写话本完全便是因为畅销,为了赚钱,只是之前哪怕是书商,也不会如此直接地提起这一点而已。

但在买活军这里,一切似乎都很直接,沈君庸道,“买活军这里则是不同了,买活军不但鼓励读书人言利——实际上,他们这里人人都是读书人——而且他们是不喜付出劳动的人不接受报酬的。譬如今日这出戏,哪怕我不想收补贴都不行,我收下补贴,捐给孤儿院都可以,但补贴不能不收,因为这是对劳动的报酬。不收报酬,便是对这逻辑的破坏。”

“这是子贡赎人的典啊。”冯犹龙不由喃喃道,“逻辑……逻辑……”他对于这个陌生的东西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劳动的报酬,是买活军这里最正当的收入,只要是用自家的劳动来养活自己,那么便是这里最正当的百姓,百业皆是如此,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沈君庸笑道,“说白了,老龙,买活军这里认你,不认你是秀才,也不认你的名气,他们认你是个杰出的小说家、教学家、戏曲家,这些东西,在国朝不登大雅之堂,在买活军这里却也是百业之一,读书人择一业从之,获取多少报酬,都是名正言顺。”

“便如我姐夫,在吴江束手束脚,经商不会,也辱没斯文,开馆耽误举业,辱没斯文,写戏小道分心,辱没斯文,这斯文怎么随意都能被辱没的?仿佛从田地以外赚一文钱那都是辱没斯文了,在买活军这里,写戏赚几百上千两那是他的本事!他赚得越多,旁人便看他越高,读书人靠学识取得收入,天经地义!——又有谁不喜欢钱?谁不喜欢囊中丰厚的感觉?谁不想让妻子儿女都跟着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