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28节(2 / 2)

虽然这辈子没有看过一场戏,但狗栓现在已经和台下的百姓们一样,逐渐投入到了戏中的故事里去,不比一般唱戏时,台上尖嗓子咿咿呀呀,台下乱哄哄看个热闹,现在台下的观众们彼此竟不太说话了,演员们也逐渐脱离了喇叭,开始用白嗓子说了起来。

“分得!”

“分不得!”

村长和农户相持不下,田师傅和吏目在一旁劝说,各有各的理由,农户说女娘不会种田,村长说现在犁地有牛,用不着人拉犁——台下还有人喊,‘我们家的牛犊就卖去买活军那里!’——正是双方相持不下时,何赛花从台后匆匆走了出来,卸下了包袱,往吏目那里递了过去,那吏目吓得一蹦三尺高——真是蹦得离地老远,顿时惹来一阵喝彩,一阵哄笑。

“小娘子,这是做什么,莫害我!”

吏目便摇着手说,“我收了你的礼,转头便要没了命,百姓们要写信给官府,告我们的状!”

如此,又解释了一番买活军那里的规矩,引来了众人啧啧赞叹——要写信,自然是认字,或者会写拼音了,这些都是之江道的百姓们不具备的技能。

“哪个说是送你的礼?”

何赛花揭开包袱皮,给大家看了看里头那一罐子沉甸甸的谷粒,又抓起一把,“官老爷请看,这是去年我种的稻米,这谷子,从它还是种,我便泡它、种它、洒灰肥它、每日去看它——”

她一叠声说的全是水稻育秧的事情,说也奇怪,这个所谓的戏,到目前没一人开口唱,全是白话,也全是家常衣裳,那演员连红坨坨也不打,叉腰站在台上,说些种田的话,却偏偏是说得狗栓如痴如醉,翘首细看,只唯恐错过了一句道白。

“到了三伏,我拿镰刀弯身割它,碾子碾它,使木锨扬它,用席子晒它,坛子装它,哪件事是我何赛花做得不好?老爷您看,这黄橙橙的谷子摆在您面前,您如何能说我们女娘种不了田?”

随着何赛花又抓起一把谷子,往坛子里落去,台下不知哪家的女娘叫了一声“好”!顿时又引来如雷掌声,便连狗栓也是暗自点头,心道,“这个身板,怎地就种不了田了?若有牛,她和壮劳力几乎一般使!”

不知不觉,他收紧了牵着小妹的手,已经是为何赛花担心起来了:这一番话,不会触怒了吏目,田没分到,反而获了罪罢?

第261章 何赛花巧种田(中)

女娘也能分田?

在之江道的百姓们来说, 这件事因为发生在买活军境内,似乎也就让人见怪不怪了,买活军那里什么怪事没有?女娘分田似乎仅仅是很其次的事情, 他们那里的女娘,可以做将军,可以做吏目,可以出门做工,可以自个儿顶起一间商铺,不用挂个男人的名号,甚至自己摆摊做个小吃,也不需要丈夫或兄长、父亲的帮扶。既然如此,分田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仔细计较起来,田地的出产,可是不如前头这些行当多呢。

民风各地不同,在之江道这样的地方, 纺织繁盛,女孩子的地位要比福建道高不少, 一旦出了南面山区, 溺婴的风俗便立刻减弱了许多。他们也更能接受何赛花想分田的大前提,台下的观众有许多都是只赶一天集的, 并没有看过昨天的演出, 虽然对于官话也是半懂不懂,但还是立刻投入到剧情中去, 开始为何赛花操起心来,他们都认为何赛花想多分田的心思是很正当的——农民哪有不想要田的!

“该!”

台上的吏目, 也第一次明确地做出了自己的表态, 并面对着反对的村民说讲了起来, “她做起活来,也算是个好手,村里的男人,几个比她强,几个比她弱?”

“五成比她强,五成比她弱!”村民回答。

“那她便也算是个中不出溜、汗水啪嗒,一样在田里苦干的娘子,若不分她田,村里便有五成的汉子也没得田分,老乡亲,你说这田该分不该分?”吏目便对着台下问了起来,台下顿时一阵鼓噪,“分!分!分!”

原本犹豫不定的村长,似乎也逐渐坚定了起来,将手一拍,“分!分她两亩半,由她耕种去,汗水化作收成,谷子由她吃个饱!”

众人此时才一起唱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买活军,一亩产千斤,便是小农户,白饭也吃饱!”

这些对白,便是念白,也有些十分押韵,若是配着梆子打,活脱脱就是梆子戏,此时这小调,更是简单明快,并不捏嗓子,大白嗓吼着也觉得痛快,台下对于这种民歌小调的反应亦很热烈,虽不知道在笑什么,但也有人大笑,有人跟着哼唱,有人叫好,鼓噪声中,几人向周围做了一个团揖,又下了台去,那胖子再度出场,拿着喇叭说过场词,“好一个何赛花,竟被她分来了两亩田,独写在她名下,大方村真大方哩!”

“只这世上事,十分里难得有九分圆,赛花自家得了田,背地里姑婆娘姨说得欢,她们说——赛花,你这可不本分哉——”

随着他的过场,那村长和村民两人,头顶戴了义髻,手里捏了个手绢,便也装成是村里的老娘姨,扭着腰身上来了,嘴里尖细着嗓子,学着那些爱说嘴的尖酸妇人,议论了起来,“多争来的两亩田,为何放在自己名下?是要和大财——呸!要和大发离婚吗?”

“就她能!就她会种田!显摆什么呀!”

两个大男人扭扭捏捏,一边说,一边手里还舞着姿势,仿佛要用手指戳穿了何赛花的家一般,指着远处用力戳戳点点,“不本分!不老实!狐狸精!”

一转身,又将义髻掀了,声音重新低沉起来,“大发!你这个媳妇,如何与我们男丁争地!你还管不管他了?”

这是一个人演了大发,一个人演了数落人的村民长辈,虽然身份随时变换,但因为全是身边事,观众竟没有一个是不能理解的,都看得极入神,不住点头,有人不知不觉还喃喃说出口,“这可不就是阿里村的实事儿——只没有女娘分田这一遭罢了。”

便是狗栓,也觉得这跨越了千里的情景再熟悉不过,难道不分南北,全天下的百姓说闲话时都是这般样子?他见着那张大发回到家里,和听了议论的公公婆婆一起,围着正在灶下烧火的何赛花数落——虽然没有东西,但看她那夹柴火的动作,可不就是在烧火?

“赛花!你的心野了!”

“赛花,要不这田还是算在大发那里!”

“赛花,你作甚一人去找吏目老爷说话?吏目老爷一句话,便能发落咱们全家!”

何赛花埋着头任三人合着数落,胖子又出来旁白道,“做人媳妇难!为他种田,为他做饭,为他纺布,还要挨他家闲言碎语,赛花的眼泪往心里咽!一心只想种好田,自己田的粮食吃了自己心安,莫争他人闲气,只等着分粮种,下田去,为自己挣来安身的根基。”

戏演到这里,台下已有女子抽泣之声,便连男观众,横竖何赛花并非他们妻子,又是这出戏的主角——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主角,但观众还是本能地为她考虑。台下又有人叫道,“大发这废物,和他离婚!跟我过去!”

这样叫的男子为数还不少,可见在之江道,娶不上媳妇的农户也还是多,众人又发一笑,此时几个家人逐渐散去,赛花擦了擦脸颊,又站起对观众说道,“春耕了!今年田老爷下乡,带来两样的种子,又带了育秧的大木盘,犁地的铁犁铧,插秧的铁机器,大木盘要钱打,铁犁铧要钱买,铁机器也要钱租,要的都是钱哉!”

“赛花我的口袋空空,又该去哪里赊账?村里人怪言怪语,也不肯在木盘里育秧,只排队买铁犁铧,家里人凑钱买了铁犁铧,却不肯给我用,要我靠人力去拉那木犁铧,把两亩好地耽误了吗?”

看到这里,非但妇女,便连好些农户都着急了起来,狗栓更是其中最投入的一个,几乎都快气哭了,直叫道,“坏透了心!笨极了脑子!该天杀的灾殃们!”

什么仇什么怨,不能碍着人种田,这是邻里都会帮一把的事,夫家却如此冷漠,怎么叫人不生气?何赛花只能又背上包袱,回娘家借钱,她父亲还不愿借给她,何赛花又哭又闹,“狠心的爹娘,贪我的彩礼,把我嫁给体弱的张大发,没给我一文钱陪嫁,哪有这样的人家?呸!呸!呸!扣光你的政审分!叫你一辈子做一亩田的佃户,没有得半点阴功!”

若是这戏以何赛花父母为主角,此时台下便会说何赛花不懂事,但何赛花做主角,大家便都觉得何赛花的父母也太小气,哪有一文钱陪嫁不给的?多少总打发几个脸盆。看着何赛花撒泼借来了银子,又买了木盘育秧,又借了铁犁铧来,自己在那里做着下死劲的模样,在前头拉,而张大发在旁边有气无力地帮着扶,一副偷懒的样子,台下忽有一名大汉叫骂道,“张大发你还算是个男人?废物!”

说着,不知哪里便飞来一个小石子要砸那张大发,所幸准头不佳没有砸中,不过众人并不喝止他,反而跟着骂道,“废物!离婚!离婚!”

按说起来,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说到婚事,那都是劝和不劝离的,这般台下叫着离婚的实在是少数,但奈何种田上偷懒耍滑使绊子,实在是太气人,这罪甚至比吃喝嫖赌更让台下的农户们难以忍受,一时间离婚之声大作,胖子不得不在台边上敲了几下锣,方才把台下的声音压了下去,让台上的表演得以继续。

“这秧苗,好壮实!”

很快,田犁完了,何赛花又去查看秧苗,惊喜地叫了起来,众人虽然明知道台上是一团空气,但也还是忍不住伸了脖子去看,而那刚才利用义髻、女子衣物等道具,相继扮演了何赛花母亲、说闲话的村民等角色的田师傅,又把外衣、义髻拿掉,穿着新衣走到台前,仿佛是教导何赛花一般,说道,“这秧苗怎么不壮实?育秧的道理,就在于要给它肥力,给它营养,小时候把元气栽培好了,长大了便能结多多的稻穗!”

“这个育秧的盘子里,要放村里最肥沃的田土,要放骨粉,放发好兑了水的稀肥料,搅和成黑黑的样子——”

说到这里,台下没有声音了,众人都着急地伸着脖子,去看那田师傅手里搅和的动作,“种子放进去盖好,天气冷时,晚上盖稻草被,白日里掀开让它通风透气……天气热便不要盖被子,别让它烧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