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96节(2 / 2)

她便弯下腰来,示意宋阿弟给她浇水洗头,那薄薄的短袖圆领衫,在她结实的腰肢上绷出惊心动魄的曲线,甚至还露出了一点麦色微白的皮肤——一个人的腰有没有曲线,其实没有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屁股够大,那么腰看起来就是细的。宋阿弟的脸一下红透了,想看又不敢看,规规矩矩地盯着前方的泥地,举起水瓢来慢慢地往下浇着小陈的头。

他们都是组里管牵牛的,一般的说来,开荒组里至少有两种分工,牵牛赶牛的,还有在背后拔草根、捡草籽,扔石子的。按照犁铧的宽度,一头牛要配六个捡草籽的才算是不浪费牛力——牛在前头拉犁翻地,四个人在后头跟着先捡、碾、筛,还有两个跟在最后查缺补漏。

看似前头牵牛的这个最轻松,但其实牵牛的要管牛,虽说平时的食料有牛倌配,但他们也得提前来打水、捻艾柱,下工后要把牛牵回来补料,起得比别人早,吃饭还比别人晚,耕地时如果遇到土块紧实的地方,还要套上套子帮着往前拉,因此这也是个辛苦活,往往是组里最有力气的人来做。宋阿弟和小陈被分到一个班里有一段时间了,时常能在牛棚这里遇到,此时正好一起走去吃饭,小陈在路上还对宋阿弟说,“小宋,以后你不用老来打水,我和你分,一人一天吧。要不,艾炬我来捻。”

买活军这里的牛实在是很多,如果都由牛倌来打水,他一天就干不了别的事了,一般的习惯是来领牛的时候,要把水缸给打满,他们两个组编在一班,牛也挨在一块,用一个食槽和水缸,宋阿弟倒不像是其他很多和辽东女娘拼班的组长,既然你和我拼班,那我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不肯吃半点亏,他是每天早上都来打水的,艾柱也抢着捻——买活军来了以后,烧荒完先让他们去种了许多艾草,就在规划中的农田不远处,这里气候太好了,艾草长得极快,人、牛都可以用艾草来防蚊虫叮咬,艾炬对牛也很重要,不然,它们被蚊子叮得烦躁了,是要掉膘少力气的。

“没事,不用!”宋阿弟忽然间好像不会说话了,只挠着头傻笑,“我有力气,多干点。”

小陈无可奈何地冲他笑笑,“下午下课了,我们要去海边抓螃蟹,你来不来?”

“来,来。”宋阿弟好像只会说单字,“我会做咸呛蟹,我带盐来。”

“不用你带!我们有!”

“噢,噢。”

眼看食堂就在近前,两人都不说话了,彼此相视一笑,很自然地分开,这世道,年轻男女之间总是不好走得太近的,免得招来了旁人的议论,也是烦人。宋阿弟先走到大草棚深处,那里横摆了好几条长桌,上头放着几口大锅,都是熬得很稀的粥,说是粥,和米汤也差不多,里头有各种杂豆、玉米碴子,还有些糙米,一旁横摆了七八个大盆,里头已经空了一半,全是杂面饼,再往一旁,是一盆盆的煮鸡蛋,又有一大盆一大盆的咸菜,雪菜、芥菜,什么都有。

这些所有东西,除了鸡蛋以外都是可以放量吃饱的,在宋阿弟来说,这日子便不算差了,他先拿起一个大木碗,打满了米汤,放到餐盘里,又在餐盘里摞了三个杂面饼子,个个都有他脸大小,做了一上午的活,肚子早就咕咕叫了,三张饼才算是吃得过瘾。又走到煮鸡蛋那里,伸出手给厨子看了,厨子点点头,给他一个鸡蛋,又在他手上写了个数字,这个染料点上去之后,不是一会儿就能洗掉的,也不怕有人洗了标记,回来又多拿了。

如此,宋阿弟又在饼子上堆了一个涂满辣椒粉的榨菜疙瘩,这才走回自己班组那里,甩开腮帮子一阵猛吃,他的几个帮伙吃得也和他差不多,一排排长桌边上,都站满了吃饭的人,连筷子都不用,端着碗喝粥,拿着饼,包咸菜吃,煮鸡蛋磕开了,很珍惜地慢慢品味——买活军实在是富裕,连开荒的灾民都能吃鸡蛋,这日子的希望感觉一下就来了,连睡帐篷都不算太苦了。

在这里做活的流民,都被编了两个班,早上从五点日出开始,干到这会儿十点多来吃饭,下午是休息的,到两点多,最热的时候过去了,开始干,干到晚上日落——这里日落得晚,要晚上六点多快七点才能来吃晚饭,劳作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不劳作的人也没有闲着,要去上扫盲班,若是扫盲班考试的成绩好了,便比较有可能获得提拔。

这里的人倒是比牛都要辛苦些,牛只做早上这班,下午太热了,吃不消干活,而且也用不上它们,宋阿弟他们上午开垦好的田垄,中午就有人去验收了,下午便是整修田埂,然后开始栽种,一个班分成四组,早上两组,下午两组,一共二十多个人,两天能整一亩地,栽种之后,等到出苗了,又有人专门负责灌溉。

如此各司其职,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大家都是熟能生巧,会比从前顾此失彼,每个人都要学很多来得更好一点——各自种田的方法都是不同的,而且只适合原来家乡的气候,来到一个新地方,大家都有些不把稳,全都得跟着田师傅新学,虽然将来分了各自的地,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但至少第一批地这么处理,大家都觉得是很省力的,感觉到了吏目们的聪明。

吃过饭,大家都懒得说话,在烈日下沉默地回到自己的帐篷地——此地天热,很多人只是把家当放在帐篷里,自己就睡在帐篷旁边,有些勤快的还把砍下来的树枝抬回宿营地做草棚,此时钻到草棚底下,点燃艾炬,闭上眼一下就睡着了,天没亮就起来,做一上午的活,实在是没有力气,不睡一会是不行的。

不过,到底是吃得比以前好了,睡了一个多时辰,大家便觉得精力恢复了不少,去了茅厕回来,有些大胆的汉子便跳到小溪里去戏水,好在这里是男女分住的,东江女娘们轻易不会过来,众人便有些在水上洗脸洗头,有些在水下摸鱼,彼此玩乐了一会,听到锣响,这才云集起来,去找各自的课堂上课。

上课时,大家都是有各自的老师的,三十几个人分成一班,围着听老师教拼音,学官话,学算学,又学买活军这里的规矩,“不能骚扰同事,若是被告了上去,要罚钱,屡犯不改,还要送去做苦役!”

偷盗、抢劫、打架、言语挑衅,通通都是不许的,至于□□,更是不赦之罪,而且此罪不分男女,也就是说,不论是男女之间,还是有些男人强迫认了契弟,都是不允许的,规矩简直就如同在军中一样严厉。另外也不许欺凌、渎职,老师解释说,这里的欺凌是不许上官对百姓们呵斥殴打,如果有哪个吏目对他们推推搡搡、颐指气使,便可以向上告发,而渎职则是指自己做的事情要能做好,譬如,如果牛倌偷懒不去打扫牛棚,而有小组长躲懒了不出工,叫手下替上,只管做验收的活,这些都是渎职,是必须要向上去告发的。

该如何告发呢?在衙门外头,设了两个开了小口的大木筒,若是不敢当面告发,也可以写信,不过必须要署名,不会写字,用拼音也可以。所以老师便更鼓励大家学写字了,而大家也觉得这些规矩简直是有些不可理喻的——天下间哪个官老爷对农户不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的?不说官老爷,就连地主身边的庄头、管家,对农民还不是骂骂咧咧的?如何在买活军这里,连这样一点小事,都要慎重其事地往上告发了去,那做这样的官,还有什么意思?

但买活军有个特点,是农民们日益发觉的,那便是他们说话非常算话。其实大多数农户,对于长官过分的客气,还是有些不自在的,甚至在他们来说,若是不被骂上几句,好像还有些骨头发轻似的,但也有些本来便桀骜不驯、敢闯敢干、年轻气盛的汉子,被本乡中那些冒出头后,便反过来吆五喝六的小组长给欺负了之后,写信告了上去,这些小组长几乎毫无例外都被撤职了,甚至还被罚了筹子——在买活军这里做活,现在是拿筹子的,主要是给他们买些家伙什用,也有些人去临近的镇上买东西,那里倒是什么都有得卖,只是贵些。

所以,如宋阿弟这样的组长,对组员是一向十分和气的,他有意识地模仿买活军的兵士:容易出错的活,譬如发鸡蛋、做饭,这些都是容易出腐败的,全都由买活军的兵士来做,他们可是真挑不出一点毛病,谁也找不出一个错字来,教人不由得挑起大拇指,夸一声好汉子、好女娘。

宋阿弟本是泉州一带宋家的族人,他们家有个分支在城里做老爷哩,生意也做得很大,自家是有海船的,宋阿弟的父亲、叔叔,原本都在亲戚的海船上做事,日子还过得去,后来父亲染病早早没了,叔叔落海失踪,母亲改嫁,一个家便立刻散了,他爷爷带着他,两人相依为命,所幸受到了东家兼亲戚的照顾,待宋阿弟年纪大一些,便和叔叔一起在养牛场做事。

做了两年多,又遇到旱灾,泉州动荡,养牛场因为开在城外,怕遇到乱兵冲击,匆忙收歇,宋阿弟把牛都赶到山里去藏匿起来,那几日只听到泉州方向传来‘砰、砰’的闷响,仿佛是打雷一般,大家都吓得牢牢藏匿。所幸没被溃兵找到,等宋老爷的管家来报信,兵灾已过去了,泉州收复,宋老爷便对宋阿弟道,宋家要分家了,而且所有田土都用很低的价格卖给了买活军,以后生意的规模也将缩小,养牛场这片地也卖给了买活军,是开不下去了,问宋阿弟要不要跟买活军到鸡笼岛来——鸡笼岛上是有田的,而且也有许多前程,会比在泉州种地更好些。

宋阿弟没有地,不识字,一直以来都听宋老爷的安排,既然宋老爷说来鸡笼岛好,他便也就点了头,他爷爷因为年纪大了,并不能被选中,便去买活军招揽的老弱病残队里,被安排去扫大街,倒也还有一口饭吃。

如此懵懵懂懂地来了鸡笼岛,固然和从前比,这里什么都没有,大家都是幕天席地,在一片浓绿色中辛苦地干活烧荒,但几个月下来,宋阿弟除了惦记爷爷之外,倒也觉得这日子蛮不错的,至少能学着认几个字,他们村里原本学认字可要好几两银子呢,一般不是富户可供不起——而且这里和外头有一点非常不同,有什么事若是你不会,并不会招来责骂和讽刺,而是会有人一遍遍地教你,教到你会为止。而宋阿弟能想到的所有疑惑,买活军这里都有人为他解答。

这就相当可以了!更可以的是,这里有很多女娘,都是从辽东逃过来的,这里的男女比例竟然能达到惊人的2:1,也就是说,如果岛上有四千名汉子,那就至少有两千名女娘!而且她们也参加劳动,她们也到处的走,甚至买活军的兵丁里也有女娘,这对于宋阿弟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哪怕他什么也不做——他也做不了什么,光是看看,年轻的宋阿弟心里不知为什么都非常的舒坦,仿佛干活都比以前有劲了一些。

甚至于,本来已经接受了自己应该是一辈子都娶不上媳妇的宋阿弟,现在偶尔在午夜梦回的时候,都会在心底暗暗地憧憬着:如果就这样努力地干下去,过了一两年,分了自己的田,按照买活军兵爷的说法,农闲时出去做做工,家里有牛,有田,有了自己的水泥小院子,那么等宋阿弟25岁可以成婚的时候,小陈……应该也23岁了,也是可以成亲的年纪了……

哪怕已经夜深人静,宋阿弟还是忍不住害羞地捂住了脸,他望着天顶那犹如明灯的圆月,掰着手指计算着‘田师父’教导的农时,这里四季如春,气温暖和,田地都是开垦一亩便种一亩,如此算下来,恐怕再过一个月就到了收割第一批田的时候。

当真会有千多斤吗?哪怕只有个八、九百斤……不,哪怕只有个四五百斤也好啊,真不知道一亩地收千斤,该是个什么样子,恐怕连田垄上都要堆满了收成吧……

天妃保佑,这土豆可一定要有个好收成,宋阿弟眼前像是出现了一亩又一亩绿色低矮的叶丛,上头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那叶丛好像变得越来越大,宋阿弟坐在树叶底下,仿佛是走在丛林之中,一片叶子都能当被盖,他在梦中收成着自家的土豆,土豆大得就像房子,堆满了地头,人在其中显得那样的渺小,他梦见有了这样的土豆,天下间再没有了饥馑……

第200章 信王驻跸云县(一)

“鸡笼岛土豆大丰收, 亩产千斤,集体农业显威力……”

九月底,信王端坐在云县郊外别院, 他的房间之中,轻轻地诵读着《买活周报》最新一期的标题,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亩产千斤……”

土豆这东西, 信王是知道的,这东西倒也不是谢六姐带来的, 这个东西,数十年前便已经进入了御膳房的食谱,以海外奇珍的身份, 时常是被敬献上来,作为一种甜点, 多数是蒸熟了之后,浇上糖浆来吃。甚至就在西苑,还有几垄地专门种植这东西, 只是御膳房的土豆,十分的小, 而且亩产量也不高,以信王偶尔从皇兄那里听说的, 一亩地不过一百多斤而已,和报纸上所说的亩产千斤, 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时间竟让人很难相信, 报纸上所说的土豆, 和信王从前吃到的‘玉球果’实际上就是一种东西。

亩产千斤……真要有什么作物, 能够亩产千斤,那天下间真是再没有饿死的人了。买活军这里的高产稻,几年来陆续往全国扩散,地方官禁之不绝,甚至到了县官要张贴买活军的报纸,号召百姓千万不要大规模种高产稻自留种的地步——【留种退化,减产绝收】的招贴,贴得到处都是,使团一行人南下时,信王便亲眼在驿站附近的村落里看到了这样的招贴。这种高产稻种卖得很贵,但销量极佳,按照使团中那个锦衣卫黄谨的说法,这已经是买活军极力限制的结果了,若是愿意敞开了卖,十万斤、百万斤稻种都能顷刻间卖完。

即便如此,高产稻在买活军以外的地方,一季也就只能打个四五百斤,这是黄谨弄来种子之后,朝廷这里试种得出的结果。买活军种地自有买活军的办法,离开了他们的培训,只靠老农自己的经验,一亩地居然能少打个一百多斤——即使如此,也非常可观了,这几乎是敏朝本地种子的几倍。一样的地,在买活军手里,每年都能凭空多弄出近千斤粮食来——现在天候不好,两季作物中只能种一季稻,另外一季便种玉米、大豆、红薯、土豆,总之是不会让地力脱空,买活军会种地,这是无疑的。

多收了这样多的粮食,也就难怪他们的领地如此的富饶了,不但治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够吃饱,而且还有余粮卖辽饷,现在还有余力大量招募青壮流民去开拓鸡笼岛。谢六姐也的确是生而知之者,她若不去,谁知道鸡笼岛丰饶至此?按报道上所说,四季如春,气候调和,又有鸡笼山脉贯穿南北,遮挡台风,靠鹭岛这一侧是很适合种田的。尤其是南部,溪流纵横,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开凿水稻田地。果然,才刚是垦殖的第一年,所种土豆,就比云县这些地块的产量又高了两百多斤,达到了亩产千斤有余,让垦殖的流民,第一年便实现了粮食自给。

这份刚发行不久,还带着油墨香气的报纸,第一版便用了很大的篇幅报道了鸡笼岛开发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鸡笼岛本身出众的水文气候条件,即便是以信王这高高在上的皇族身份,读报时依然能感到其中蕴含的诱惑力——自从买活周报提出了小冰河期的概念,这几年下来,任谁都不得不承认,气候的确是越来越异常了,原本的农业很难再进行下去,已经几乎成为公认的事实了。

而按报纸上的说法,鸡笼岛并不是大陆性气候,而是‘亚热带、热带季候风气候’,这样的气候和陆上相比,终年高温湿润,至少对于农业是很有利的。如果信王是住在北面的小地主,又有一定的勇气的话,此刻哪怕是卖了家里的祖业,迁移到鸡笼岛上去垦荒,恐怕也是不会吃亏的,北面已经连着三年闹旱灾了,再这样闹下去,田地不值钱,人命也要跟着不值钱了,此时去鸡笼岛,虽然要吃几年苦,但前景的确是一片大好,至少能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自然了,买活军这里是不允许地主存在的,任何人都只能买‘份额田’,若是买多了,或许是不卖给你,或许是要交额外的‘奢侈税’,这都是黄谨提供的消息,譬如说一家人如果按份额能有二十五亩田,有了余钱,还要再买的话,每亩地要交的赋税是半点都不能少的,这是每年根据天候和收成下的定额,半点不能逃,这样算下来,‘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分耕种,其实相当不划算,因为买活军这里预期每亩田的产量是相当高的,高到必须付出绝大多数的劳力去进行精细耕种,也没有余力去照顾别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种不过来,想要把田租给别人的话,也只能收一点象征性的佃租,买活军这里的农民外出打工时,在村委的组织下把田出租,主要是为了让庄客来交那一季该交的税赋——他们也叫官租子。

在信王来看,这条策略对敏朝官府还算是有利的,否则,北面的地主可不是要纷纷地卖田卖地,到买活军那里去安家?就是因为买活军不接受地主作为职业,这些人中有许多又不会做生意,因此这才迟疑不前。尤其是山阳道,自古以来就最是看重安稳传家的地方,若是不许蓄田,考上了吏目也没有免税赋这一说,那么留给他们的便只有代代读书考吏目这一条路了,若说是做生意,却是打从心底地反感,根本不会列入考量。

买活军这里,种种规矩都和外界不同,有许多在信王来看,着实是自断根基的做法,买活军这里却推行得极为坚决,丝毫没有动摇,甚而民心也好,治政也罢,种种都并无丝毫乱象,反而欣欣向荣,着实是令人费解。他从京城一路过来,历经运河、内河航运,沿路所见,朝廷治政弊病甚多,政力极是不足,反而是买活军这里,用黄谨的话来说,‘执行力’是极强的,不过起势几年,现在已有能力一口吞下福建道,并在其中有条不紊地推行田改,并种植新作物,又四处大开所谓的扫盲班……一口气能从夹袋里掏出这么多人才,这份作养人力的功夫,是做到了极处。

由信王、王知礼、黄谨、孙初阳并王肖乾组成的使团,成员关系相对较复杂,但无不曾是一时显贵,信王不必多说了,代表宗亲,而王知礼是内宦势力中较为异军突起的一人,因为知贼的关系,前些日子刚从之江镇守太监被提拔到京城,入司礼监听用,取代了一时暗弱的九千岁,黄谨、孙初阳都是如今朝野间说话非常管用的田任丘所派——这其中黄谨本人简在帝心,是最得到看重的一个锦衣卫,听说在谢六姐处也非常受宠,可以说辽饷、奢物朝贡,都是由黄谨穿针引线而成,此人虽然位卑,但说话的份量很重,虽然买活军翻脸拿下福建道,但黄谨本人并未因此受到丝毫连累,这就可见朝廷对他的重用了。

至于孙初阳,其人来自辽东,是格物派的新锐官员,因为主张造炮,算是朝臣中较懂这些的,因此被田任丘提拔,算是使团中最没有根底的一人,不过信王也收到风声,孙初阳的老师徐子生,被青贼劫掠去之后,犹如国师一般,非常受到谢六姐的信重,因此他对孙初阳也十分的礼遇,一路上并不曾轻慢,还从孙初阳处学了不少红衣大炮、红衣小炮的知识。

最后这个王肖乾,他的经历是最坎坷的,原本是关外武将,两年前因打了败仗,本要坐罪论死,但他是叶首辅的门生,叶首辅一力营救,再加上这一次叶家的确受到极大损伤,因此皇帝竟把他放了出来,这一次以书记的身份加入使团,其实主要承担的是营救朝中福建官员家人的职责。不过在信王看来,皇兄此举,用意十分深远——恐怕是受到买活军极大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原本‘失土则坐罪论死’的原则,对于边将,转为怀柔笼络了。由是,又有示好西林的作用,因王肖乾当时也算主将之一,王可免死,另一主将熊飞白,也是西林力保之人,大约亦可以免死了。

在买活军的压力下,如今的朝廷反而紧密抱团起来,九千岁下台后,西林党并无乘势追击,而对西林的一些要求,田任丘也予以满足。毕竟如今三面受敌,北方收成连年不好,而且预期非常糟糕——信王对于厂卫虽然素无多少好感,但竟也觉得田任丘的一些建言很有道理,此实为不得不变法之时,虽然开特科的动作还是太大,但买炮、买粮种、买教材,在在都是势在必行之举。甚至于他到了云县之后,只觉得如今开始学,怕都是有些晚了,很可能追不上买活军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