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第160章 百万之众?呵,吹得好大的牛皮!(1 / 1)

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早已怒火中烧,如同一群被束缚已久的猛虎终于挣脱枷锁,个个双目圆睁,热血沸腾,恨不得此刻便披甲上阵,杀入匈奴腹地。

这宣战的铁血誓言,正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天籁之音,等待的岁月太过漫长,以至于此刻听闻,竟有泪水盈眶之感!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如洪涛般高声呼喊,声音在金銮殿内回荡:"陛下英明,大汉永存,万世不朽!"

"陛下圣断,大汉昌盛,匈奴必灭,千秋功业,万古流芳!"

就在此时,刘旦缓缓低头,目光如刀般刺向脚边那具尚未凉透的尸体,看着沮渠蒙那双死不瞑目的眼睛,嘴角微微上扬,语气轻柔却透着刺骨寒意:"现在才是真正的两军交战,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

"去地府向单于禀报吧,下一个被我天子剑斩下头颅的,就是你们那位口出狂言的呴犁湖!"

大汉与匈奴的宣战诏书如疾风骤雨般传遍九州大地,这不仅仅是一场边境冲突,而是倾全国之力的灭国之战,震动寰宇!

消息一经传出,长安城内万民欢腾,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人声鼎沸,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复仇的快意与民族的骄傲。

长安大街小巷到处是喜笑颜开、互相传递消息的百姓,从集市到酒肆,从茶楼到庙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人人都在称颂天子的英明决断。

"陛下圣明无比啊,幸亏没有被那个卖国奸臣蛊惑,否则我大汉颜面何存?那些匈奴狗贼,仗着使臣身份在我长安城中耀武扬威,调戏良家妇女,肆无忌惮,如今总算得到应有的报应!"

"那两个杂碎使臣居然被燕王殿下亲手斩杀在未央宫中,痛快淋漓,大快人心,我愿提着灯笼去渭水河畔为燕王贺彩!"

"不止如此,听说那个喊着要和亲的奸臣也被燕王一剑枭首,鲜血溅满了整个朝堂,真是大快人心,若非陛下与燕王铁腕,险些误了国事啊!"

"说得对,这些贪生怕死的孬种,这些图谋私利的小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让那些匈奴蛮子如此嚣张跋扈,以为我大汉无人!"

"哼!既然狂妄使臣都已人头落地,那些还在城中招摇过市的匈奴杂种,一个也别想活着回草原,我长安父老必当手刃这些狂妄之徒,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长安城外的官道之上,肥头大耳的乌洛不停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雄伟城墙,心脏如同擂鼓般剧烈跳动,冷汗浸透了他粗糙的兽皮衣衫。

穿行在长安街头时,乌洛恍如置身于冰窖,四周投来的目光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匕首,刺得他遍体生寒,每一个路过的汉人眼中都燃烧着足以焚烧草原的熊熊烈火。

这种令人窒息的敌意与杀气,宛如实质般压迫着乌洛一行人,让他们感到自己仿佛已成为被围猎的困兽,随时可能被撕成碎片。

这与他们进城时的情形天壤之别,当时虽有百姓怒视,却无人敢轻举妄动,更无这般赤裸裸的杀意弥漫街头!

乌洛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汉人的态度会在短短一日之间发生如此剧变,从敢怒不敢言的畏缩,转变为如今这般不加掩饰的凶狠与仇恨。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座华丽的城池已经变成了死亡陷阱,每多逗留一刻,他们活着离开的希望就减少一分。

"驾!快走!"乌洛肥硕的手掌猛地一挥,肥肉颤动,面如土色,声音中难掩恐惧与慌乱。

"驾!驾!给我加快速度!"随行的护卫们疯狂抽打着马匹,如丧家之犬般仓皇北逃,身后扬起漫天黄尘。

匈奴一行人此刻已经察觉到四面八方暗藏的杀机,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危险气息,仿佛整个长安城都变成了一张大网,等待将他们一网打尽。

然而,与进城时不同,这次的归程再无人暗中护卫,那些曾经保护他们安全的神秘力量已经悄然撤离,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双虎视眈眈的眼睛。

先前他们一路南下,嚣张至极,口出狂言,肆意羞辱汉家尊严,踏着汉人的脊梁走过,如今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匈奴人的回程之路,将成为他们亲身体验汉家儿郎"待客之道"的绝佳机会,那些曾被他们羞辱过的城镇百姓,早已磨刀霍霍,只等这些狂徒落单。

这次跟随他们的暗影卫已改变任务性质,不再是保驾护航,而是负责收敛尸首,确保一个不少地带回长安,向陛下交差。

三日之后的清晨,渭水河畔的一处平坦滩涂上,四十九具匈奴人的尸体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河岸边,如同一排排待宰的羔羊,死状各异却无一幸免。

那位曾经意气风发、满脸横肉的乌洛万户,如今已成为冰冷的尸体,再也无法向单于传达大汉的战意。

不知是哪位曾在军中服役的老兵痛下杀手,竟将乌洛那对招摇的大耳朵割了下来,插在一根竹竿上,高高竖立在尸体旁边,仿佛在记录战场军功,为屠灭匈奴提前热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名奉命收尸的暗影卫面面相觑,无奈地摇头叹息,他们本想全身而退地带回这些匈奴人,却低估了民间对胡人的刻骨仇恨,只得仔细核对尸首数量,确保无误后转身返回长安,向上峰复命。

宏伟壮丽的未央宫内,辅政大臣们齐聚宣室殿,各就各位,气氛凝重如山岳般压抑,所有人心中都明白一个残酷的事实:对匈奴开战绝非小事,而是需要举国总动员的生死存亡之战!

匈奴声称拥兵百万,这个数字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位朝臣心头,令人窒息,纵使他们不愿相信,也不得不做最坏的准备。

见殿内众人神情肃穆,面色凝重,刘彻冷冷一笑,声音如寒冬腊月的北风般刺骨:"诸位不必过于忧虑,匈奴的所谓百万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朕已派遣密探深入敌境,实际可战之兵不过四十万,顶多不超过五十万!"

"这群草原狼崽子,倒是深谙夸大其词之道,百万之众?呵,吹得好大的牛皮!"

听闻皇帝这一番言论,桑弘羊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整个人精神为之一振,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百万与四十万的差距,恍如天堑,这意味着战争的天平正在向有利于大汉的方向倾斜!

他急不可耐地追问道:"陛下,此事确实属实吗?这情报可靠吗?若真如此,我等可就轻松多了!"

"情报千真万确,万无一失。"一旁的刘旦缓缓颔首,神情从容,眼中透着对草原的了然:"军中精锐斥候已深入草原腹地,探得确切消息,匈奴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南下,实则是多个部落临时联合,由匈奴王廷统一指挥,表面人数虽多,实则杂乱无章,战斗力远不如想象中强大。"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桑弘羊长舒一口气,宛如卸下千钧重担,其他辅政大臣的面色也随之舒展开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就在此时,刘旦又补充了一则至关重要的情报:"还有一事值得诸位大人留意,那些从长安逃回的匈奴使团成员已经全部伏诛,即使呴犁湖单于察觉情况有异,最快也要一个月后才能得到确切消息。"

"若要得知大汉已经正式对匈奴宣战,时间恐怕还要更长,这就意味着我朝至少拥有整整一个月的宝贵时间来从容调兵遣将,整装待发!"

这一番话如同及时雨,浇灌在众人心田,让原本焦虑不安的大臣们又多了几分底气和信心。

辅政大臣们对那些匈奴使者的惨死毫无同情,在他们眼中,这些狂徒一路南来,羞辱燕王,践踏汉家尊严,早已注定无法全身而退!

死就死了,天经地义,血债血偿,当下国难当头,更应以山河社稷为重!

"陛下,以一个月的时间计算,通过我大汉四通八达的运河水网,再加上已经部分贯通的州际官道,完全足够调集全国精锐兵马开赴边关,迎击来犯之敌!"桑弘羊在心中迅速盘算,眉头紧锁,边思考边向皇帝禀报。

"只是此次匈奴来势汹汹,敌众我寡,为确保万无一失,我朝应当至少派出同等数量的大军与之抗衡,如此一来,所需粮草辎重之巨,恐怕会让长安府库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为此,臣建议在调兵的同时,还须从各州郡紧急抽调粮草军需;至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州际官道修建工程,或可暂时搁置,让那些民夫转而投入到后勤保障中去..."

桑弘羊如同一个精明能干的账房先生,扳着手指一项项计算着出征所需的人力物力,滔滔不绝地罗列各种后勤保障措施。

殿内其他辅政大臣也纷纷献计献策,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涉及民生物资调配的事宜,由霍光、苏武等擅长内政的大臣出谋划策,保证前线将士粮草不缺,百姓生活不受大碍。

军事策略方面,则由霍去病这位年轻的战争天才提供专业意见,分析匈奴战法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克敌战术。

众人齐心协力,各展所长,不过片刻工夫,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全国总动员方案便已初具雏形,条理分明,可操作性强。

俯视着殿下这群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臣子们,高坐龙椅之上的刘彻不禁嘴角上扬,心中涌起一阵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他苦心经营十余载的辅政制度,如今终于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显现出无可替代的制度优势,朝中上下一心,运转如流水般畅通无阻!

这些亲自挑选的辅政肱骨之臣,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一个个都是栋梁之才,国之干城!

面对强大的匈奴铁骑,朝野上下竟能空前团结,齐心对外,没有出现...他娘的!

想到此处,刘彻脸色骤然阴沉,一股熊熊怒火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像是烧红的烙铁般灼痛他的胸膛。

刘屈氂那个不知廉耻的东西,那个玷污刘氏宗族血脉的叛徒,朕迟早要将他的名字从刘氏族谱中彻底抹去,永世不得翻身!

不愿继续被这种负面情绪困扰,刘彻用力甩去思绪,轻咳两声,成功将殿内众臣的目光重新吸引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位爱卿所议甚详,思虑周全,朕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不过此次倾国之战,朕心中另有一番谋划!"

听闻此言,群臣眉头齐刷刷地皱了起来,脸上写满了担忧与疑虑,小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桑弘羊沉思片刻,还是决定直言进谏:"陛下,此次大战关乎我大汉兴衰存亡,甚至可能改变千秋万代的历史走向,是否应当以稳妥为上,循规蹈矩,不宜冒进?"

"臣附议!"苏武紧随其后,神情恳切地补充道:"陛下,此时正值国难当头,兵临城下,恐怕不是尝试新政策、推行新制度的最佳时机啊!"

"臣等也认为应从长计议,慎重行事!"殿内其他辅政大臣纷纷开口附和,态度出奇地一致。

他们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陛下,此时请您务必收起那些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按照祖宗成法行事,稳字当头!

众臣如此急切地劝谏并非无端担忧,因为当今陛下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不拘一格。

每当刘彻说出"朕另有打算"这种话时,往往意味着又一项开天辟地的新政即将诞生,比如设立刺史监察制度、实行盐铁专卖、推行辅政小朝会等等。

这些举措在和平年代自然值得称颂,但如今战火即将燃烧,千军万马即将厮杀,若再出什么幺蛾子,一旦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桑弘羊正欲继续发表意见,谁知上座的刘彻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打断他即将出口的劝谏:"朕此次所言的改变,并非朕一人所想,而是燕王殿下建议的策略!"

群臣闻言,如同被人施了定身法,先是一愣,继而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

喜欢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