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河大队虽圈了一千多亩的河圩做良田, 可后来种植的莲藕面积依然不小,经过这几年的生长,再度郁郁葱葱起来, 人躲到荷花丛中,被层层叠叠的碧色莲叶遮挡着, 确实是什么都发现不了。
几个专家腿软的有些爬不上岸, 他们不怕被殴打, 不怕被身体上的折磨,他们怕的是颠覆他们世界观的无穷无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站在太阳下的他们,是真的无法再回到黑暗。
几个专家一个托着一个, 上面还有许红桦拉着,才将他们拉上了岸,一路跌跌撞撞的往荷叶丛中跑。
荷叶杆子上有密密麻麻的软刺, 他们穿着夏季的衣服,露在外面的胳膊上、腿上全是被荷叶杆子上的软刺剌的一道道红痕, 又刺疼又麻养,他们躲在水深到他们胸口的荷叶下面, 望着不远处的深水区,陈卫民的妻子有一瞬间觉得,如果再要经受那样的侮辱, 她宁愿就这么走入这深水中, 再也不要出来。
罗喻义他们几个外来的知青听不懂本地人的方言, 见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的拿着铁锹、扁担往大队部跑,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四个人茫茫然的相互对视着。
叶甜早就干活干的累死了,一见有热闹看,马上把自己手中的木铲往地上一扔, 小队长都来不及说:“都干好自己的事,不许离开!”
叶甜就拔腿跑了。
她又听不懂那小队长叭叭的说什么?她才不要干活呢!
可惜,还没跑到大队部,中途就又遇到了记工员,记工员见她晒红的脸红扑扑,精神奕奕的想去看热闹,将她训斥一番,让她回去干活,不然就扣她工分。
记工员的话她虽听不懂,可他严肃着脸,手里拿着笔和本子,一副要扣她工分的架势,她还是能看懂的。
可她实在不愿意干活,就悄悄的下了堤坝,到水边洗了脚,见到不远处荷花丛中鲜嫩的莲蓬,眼睛转了转,悄悄从竹排桥上过了河,去摘莲蓬吃。
来到这里唯一的好处,就是夏日里可以摘些莲蓬和菱角可以当零嘴了。
几个专家躲在荷叶丛深处,隔着层层叠叠的荷叶和荷叶杆子,他们看不到岸边的情况,只听得有脚步声来到荷叶丛边,接着是哗哗的下水声,直吓的几人将身体都缩到水中,只留鼻子眼睛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动静,生怕是外面的红小兵过来搜他们的。
陈卫民轻轻折了一根荷叶杆,揪掉了荷叶,给了妻子,自己也摘了一根荷叶杆,将荷叶干放入口中,整个人沉入到水里,只留一根荷叶杆伸出水面,靠着荷叶杆呼吸。
其他几人对视一眼,也都有样学样,悄悄的摘了自己身边的荷叶杆,也都沉到了水里。
叶甜不知道荷叶深处有人,在边上摘了一把莲蓬,躲在荷叶底下吃了个够,见远处的堤坝上,陆陆续续回来的人,这才上了岸,洗干净脚,放下裤腿,继续干活去了。
几个人就这么靠着荷叶杆,在水里藏了半个多小时,一动都不敢动。
江建军一看专家们都不见了,知道他们大概是躲起来了,四处张望了一番,没找到他们,吩咐了一个小年轻:“去找找陈叔他们。”
陈卫民来到临河大队主持修建水电站,不能用‘老师’‘专家’这类敏感的称呼,也不好直呼其名,便称呼他们为叔。
许红桦回来的时候,问了江建军一声,知道江建军叫人去找人了,也就放心的去大石桥那边主持挑堤坝任务去了。
在水底的时候,是听不到岸上的人的叫喊的。
寻找他们的人也是万万想不到,他们还能想出用荷叶杆当呼吸器的主意,躲到水下面去啊,到处找都找不到,可把江建军给急坏了,还以为他们是心里害怕,人往别的地方去躲了。
他们这个地方,山山水水的,凹凸不平,人真要往哪个树木丛里一钻,还真不好找。
陈卫民他们会时不时的探出头,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又沉到水下躲藏着,一直在水里泡了两个多小时,才确定外面没问题了,这才湿漉漉的满身狼狈的来到岸边查看情况。
哪怕是夏天,河水水面被炙热的阳光晒的温热,水下面依然是冰凉的。
江建军看到他们这模样,真是又急又气,急的是怕这些人身体不咋地,生病了可怎么办,气的是那些来临河大队捣乱的红小兵。
江建军急道:“下回有人来,你们可千万被藏到水里去,万一出了事咋办?实在不行就到山上的守林员那里躲一躲都行!”又道:“在我们临河大队还能真让你们出了事?那些人都被扔到地窖里去了,回头把他们关到蒲河口农场劳动改造个几个月,保证他们再不敢来!”
陈卫民他们一听,也顾不得暴露他们能听懂本地方言的事情了,忙说:“不……不能让他们去蒲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