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41章 那一船又一船的鱼苗(1 / 2)

(' 那一船又一船的鱼苗, 让所有临河大队的人都可以预料到,到年底,他们将要丰收一大批的鱼虾作为他们过年的荤腥。

这使得大队部的所有放牛娃和老人, 每天都特别积极的把牛往养鱼场的堤坝上赶,一般来说, 为了防止一块地方的草被吃的太干净, 放牛的人都是河里的堤坝上放一天牛, 山上峡谷中间的草地上放一天牛,让放牛的草地得意喘息。现在他们上山放牛,都要带个簸箕, 将牛们拉出来的粑粑带下山,第二天去堤坝放牛的时候,全都倒在河边的牛粪堆的发酵池里, 给鱼当饲料。

实际上,猪粪、鸡鸭类的粪便也是可以当做鱼食的, 但鸡鸭猪的粪便是上好的农家肥,对于当下的临河大队的人来说, 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比什么都重要,让他们拿鸡鸭鹅猪的粪便当鱼食,是不可能的。

而牛本身吃的全是草, 拉出来的也基本都是被消化过的草料, 在农村, 牛粪一般做两种用途, 一种自然是堆肥,一种是贴在土墙上做牛屎饼饼,当地人也并不认为其脏,讲究点的人, 贴牛屎饼饼的时候,还卷两卷稻草垫着,不讲究的人就直接上手,跟玩泥巴似的,将牛屎团成饼状,贴在墙上。

此刻如果有人进入现在的农村,就会发现,农村的墙面上,到处都贴着这样的牛屎饼饼,牛屎饼饼晒干后,就是极好的烧炉子的燃料。

当地有个笑话,有外嫁过来的媳妇问当地人,“你家的粥煮的可真香,用什么煮出来的啊?”

当地人答:“用牛屎饼饼煮出来的。”

外地媳妇恍然大悟,于是将牛屎饼饼倒入锅中,烧出一锅牛屎粥来。

这个笑话被当地人引为笑谈,几乎人人都会讲这个笑话。

现在这个牛粪又有了第三个作用,就是喂鱼。

倒不是许明月不愿意用更好的鱼食喂鱼,其实她家小时候在养鸡场倒闭后,就承包过竹子河,她奶奶吴二姐又是从小在河边长大的渔民,对于一些鱼食的制作方法,她都是知道一些的,但那些鱼食都是需要粮食的,最起码得发酵后的菌糠,还得要米糠呢,现在的米糠可是好多家庭的口粮,人都不够吃,又有哪个舍得拿米糠来喂鱼?

也就是牛粪不能吃,才会舍得喂鱼了。

三四月份,是各种野菜最多的季节,这一年春雨过后,漫山遍野又都是各种采摘野菜的老人孩子,原本以为干死了三年的大山不会那么快的恢复生机,但植物的生命力是无穷的,哪怕是干死的竹林,在被人挖了又挖之后,清明节过后,又长出许多还不曾被人挖掉的春笋来,即使还没恢复成三年前的模样,也能看出来,要不了两年,就又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模样。

自从临河大队发布了山上的山民可以用山上的石头,来临河大队换一日两餐后,每天就不断的有山民从山上挑石头下来,知道石条和碎石的价格不一样后,他们就和兄弟组队,有人专门在山上敲击一块块长方形的石条,再由另外两人将一条条的石条小心的抬下山,一般一天抬下来十根石条,换的的红薯粉,就足够他们一家人的口粮了。

家里壮劳力没有那么多的人家,就尽量用独轮车推,一次也只能推动一根石条,木头制作的独轮车经不住石条的重量,也容易坏,好在山里的人大多数都会一点木工活,独轮车坏了就自己锤锤打打的修好继续推,每天多跑几趟,也能多换些红薯、大豆之类的粮食回山。

山里一些还活着的妇女们,抬不动石条,便也跟着家中公爹,去山上,将一块块巨型的岩石,敲成一块块长约一米,宽二三十工分的石条,这样的一块石条,可以抵上百块的红砖,又比红砖砌出来的堤坝结实坚固几十倍,是最好的筑堤防洪的材料。

临河大队征集这样的石条,便是为了做石桥的石墩。

毕竟是未来需要通拉煤的货车的桥,在坚固程度上,必然要和那些泥土筑成的堤坝截然不同的。

就在一块又一块的石条从大山里抬下来的时候,各个大队种植的冬小麦也终于成熟了。

别的大队没有临河大队与蒲河口的田地多,收的小麦自然也没有临河大队的多,那些每天来往于各大队间,从山里抬石条到临河大队堤坝的人,看着被围在临河大队堤坝里面的一千多亩金黄的麦浪,也不知道有多羡慕。

他们已经知道了临河大队的妇女主任又提出了引水进入五公山公社的计划,很快五公山下那荒芜的一万多亩荒地,也即将成为新的农田,五公山下的各个大队也将不缺种田的田地了,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羡慕的口水都流了下来。

可惜他们是大山更深处的人,已经不属于五公山公社,或者有属于五公山公社的人,也分在五公山外围和山里,也只有五公山外围的大队能分到这些田地,他们山里面的人是分不到的,可他们还是羡慕临河大队有一个妇女主任叫许明月,他们也想让她也给他们大山里面的人求条活路。

过去临河大队比他们山里面的人又好到哪里去呢?都是被隔绝在大河以南的,哪怕他们生长在河边,可以依靠着水,能多点水里的出息,也多不到哪里去,可现在再看看临河大队,十里八乡都找不到一个比临河大队更富裕的大队了。

现在临河大队又在修建连通去炭山的堤坝和桥梁,可以想见,今后临河大队还会更加富裕,不光不缺粮食,连煤炭都不会再缺了。

此时的他们,还知道看到这么多,还没意识到,道路的畅通,会给临河大队带来多么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