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117章 许明月那八十块钱,原(2 / 2)

许凤发也定了一把锄头和一把铁锹。

等以后他成家了,也是要分二分自留地的,没有一把锄头,今后打理菜地不方便,不过他和许凤台定的铁锹并不是同一个类型,许凤台定的平底的板锹,铲口锋利,宛如铁板,适合坚硬些未开荒的土地,比如挑堤坝时。

许凤发定的是宛如锅铲形状,两边有个向上遮挡的窝锹,适合日常家用。

两个兄弟刚好一人一把铁锹,足够日常使用了。

许明月这个不差钱的主,直接定了一大一小两个铁锅,一个安装在铁锅中间空隙处的铁水罐,不同类型的铁锹两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

光是这些东西,就花了她足足五十块钱!

好在买到的东西也都是实打实的好料子,那菜刀一拿在手上就知道它又锋利又压手。

许红菱是在娘家待到年初五才被她丈夫接回去的,回去的时候挑了满满一担子粮食,这三年,许红菱的婆家完全靠着她娘家不断送来的红薯、大豆活下来的。

炭山虽然有钱,但是田地有限,粮食少。

由此也可见许红菱在婆家的地位。

这次她回去,还带了不少要铁锅、铁锹的订单,其中尤以她老爹许主任要的最多,全都是给蒲河口农场定的。

哪怕水埠公社的周书记和孙主任,已经全力支持蒲河口农场的开垦工作,要水泥给水泥,要砖头给砖头,犁耙也给了不少,可对一个前两年开垦出上万亩地的河对岸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下了雨和雪,前两年在一些没有河堤阻隔的河滩上开垦出来种红薯的地,今年是肯定不能种了,雨水来临,这些河滩肯定是要被淹的,可就算如此,蒲河口以及周边的位置,也总开发出来七千多亩良田出来。

蒲河口现在粮食不缺,就缺农具!

一直到年初十,许红菱才又回到临河大队,喊定了铁锅、铁锹的人,带上扁担和麻绳,去炭山挑锅回来。

这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活。

别看临河大队到炭山,平时划船也就三四十分钟的路程,可要靠两条腿走的话,要走两个多小时。

关键是雪地路滑,路特别难走!

先是从堤坝上走一个多小时,到渡口,再从堤坝上下去,走摆渡人临时搭建的小竹桥。

堤坝又高又陡峭,还非常滑,他们下堤坝都要走摆渡人特意铲出来的蜿蜒小道,不然哧溜,就滑到竹子河里去了。

这大冷的天,要是掉到河里,不说身上穿着棉袄沾了水,还能不能爬的上来,即使爬上来了,冻感冒了,也是要命的。

过桥也不好过,竹桥只有二十公分宽,是用麻绳捆绑竹竿粗制的搭建的,走在上面咯吱作响,颤颤巍巍,关键还很滑。

为了防滑,摆渡人特意在竹桥上放了不少稻草。

等过了竹桥,又是一段很长的河里的小路,是河水退了后,摆渡人临时堆起来的小路,两边都是河水,同样又湿又滑。

仿佛是走过九九八十一难,到了河对岸的堤坝,事情依然没完,他们还要上堤坝。

雪地路滑,堤坝上不去,他们就需要用手紧紧抓着堤坝上干枯的植物,借拉植物的力道爬上去。

这还只是去,回来他们还要挑两个铁锅,铁锅易碎,不能磕碰,上下堤坝就更难了。

买了铁锹的,就一路拄着铁锹,每走一步,都要将铁锹狠狠铲进雪地里,借着铁锹来稳定身体,就这么一路小心翼翼的回临河大队。

早上一大早去,一路上一刻都不停,回来都傍晚了,路上一口水一口饭都没得吃。

许凤台还好些,前些年冬天农闲了,他就去炭山钻碳洞,这条雪路都走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况且,和过去冻的宛如一条流浪的老狗,饿着肚子去,饿着肚子回不同,这次他怀里不仅有两根可以饱腹的红薯,还有一个保温的水壶,路上渴了还能有口温热的姜水喝。

每每摸到怀里用竹丝编织着外壳的水壶,许凤台心里都很美,一口姜水被他喝的跟糖水一样,望着已经近在咫尺的村子和不远处的家,他疲倦的身体仿佛又有了力气,他扶了扶头上戴的狼皮雷锋帽,挑着担子在雪地里归心似箭的往家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