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第77章 赵红莲月子做到十天的时(2 / 2)

赵红莲没有别的拿得出手的,就想给大姑姐和小阿锦一人做一双千层底鞋。

*

临河大队还在有条不紊的收麦子,铺河口因为面积太大,农场现有的人还是太少,又雇了些灾民帮他们收麦子,收完麦子,就是翻地,将麦秆翻入到地下,再撒上切碎的芦苇和鸭粪,埋在土里,将河滩聚集起一垄一垄的样子,开始种春红薯和大豆。

临河大队也没闲着,种了冬小麦的地,开始施肥种红薯大豆,其它的地套种玉米、土豆、花生,就连田埂上都没有放过,种了可以饱腹的南瓜、葫芦、丝瓜之类。

不幸的消息是,他们的红薯刚种下去,冬小麦才刚晒干入库,上面征调粮食的人就来了。

这次他们主要征调的地方,就是铺河口。

铺河口一个农场的田地,就能赶上好几个大队的田地,还全部都是肥沃的农田,更难得的是,这里没有要分工分的村民,收上来的粮食,除了留下的铺河口农场维持日常所需的粮食,剩下的粮食全都被征调走了。

许主任不让临河大队的粮食被征调太多,铺河口的粮食征调,许主任却没拦着。

拦着做什么?这又不是他临河大队的粮食?这些粮食拉上去,可全是他的政绩!

尤其是在这种全国性的大灾害,全国都缺粮食的时代。

铺河口农场的小麦虽因干旱受到了一点影响,但因河滩土地肥沃,又靠近水源,不缺水,亩产达到了五百多斤,六千多亩地,总产量达到了三百多万斤。

这么多的粮食拿出来时,别说周书记、孙主任他们脸上笑开了花,上面下来征调粮食的领导们,何尝不是笑开了花。

在全省都遭受灾害,今年粮食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这接近三百万斤的粮食给证辅能带来多大的帮助,自是不用提。

原本上面的几个大佬们,全都因为他们省取消了集体食堂的事,在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粮食一报上去,于几个大佬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让他们从原本被半停职的状态,又回到了他们的岗位。

这个时候,粮食就是命脉!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非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白,公共食堂根本办不下去了。

老百姓没粮食了啊!

前面两年那么胡吃海塞,存粮都吃完了啊!

解散公共大食堂已经是大势所趋。

全国各个地方,都在报饿死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向上提出解散大食堂。

他们省,只是提前看到危机,解散了大食堂而已。

几百万斤的粮食,让上面的几个大佬们暂时解除了每天开会时必要展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和救灾当中。

几百万斤粮食看着多,但实际对于全省的大面积灾情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而在这种山穷水尽的时刻,几百万斤粮食的来源,他们也清楚了。

这些已经不关许主任和许明月的事了。

许主任又想搞幺蛾子了!

他想在铺河口位置以外的河滩上,也套种上春红薯和大豆!

他在临河大队,头上还有个大队书记掣肘他。

在蒲河口农场,那完全就是他一个人的一言堂,他说怎么搞,就能怎么搞!

他只和一个人商量了这事,就是许明月。

铺河口农场因为要修建堤坝,要挖大水沟、要收冬小麦、要打谷、要春耕,现在整个铺河口农场已经有一千多人了,除了那不到三百人的民兵小队,其余全是他收的灾民。

可灾民还是源源不断的往这边来,想要维持蒲河口的秩序,维持临河大队的秩序,保证他们的粮食不被灾民霍霍,不被灾民抢走,他就要尽可能的给灾民们一口饭吃,让他们饿不死,也没力气霍霍庄家,抢粮食。

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

他算是知道了,蒲河口农场种出来的粮食,就是给上面的,他是留不住的,既然留不住,他就得另外想办法,他就看上了蒲河口农场外面那大片土地肥沃的河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