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脸颊被灯光照出柔和的婴儿肥弧线,黑色的眼眸认真地看着他,长长的绒睫在她的眼下投出薄暮般温柔的影子。
陈谨川不自觉地觉得干渴,喉咙发紧,他鬼使神差地跟人说:“那你给我读一篇课文吧!”
她那天读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那个恍如长了蝴蝶翅膀的深冬夜晚,少女的声音仿佛翻山越岭的日与夜,在他的耳畔飞来飞去,从冬天到另一个冬天。
而少女的影子,也在他日复一日的旁观里,从陈慕舟的朋友圈里具象出来,成长为鲜活的叫做许云想的,女人。
而此刻,她在他的身边,在他的怀里,隔着因千百次的回忆而深刻起来的记忆,说着同样的话。
在爱意和热气一样丰沛的夜晚,陈谨川坐起身来,替她解开白色毛衣的扣子,用湿毛巾替她擦手臂上和脖颈处的汗意。
他曲腿掩盖自己身体的异样,然后说:“……再帮我念一段书吧。”
第43章 第四十三朵云
陈谨川在她的书架上扫了一眼, 很快拿过来一本装帧格外俗艳的书。
——桃红色的封皮,书脊上印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下头写着《与二哥书》, 张兆和著。
他随意翻开一页, 递给正靠着沙发坐在地毯上的人。
明亮的灯光照在她的身上, 白绒绒的珍珠扣毛衣敞开来, 里面是同色系的白色羊绒吊带, 乌黑的长卷发以及粉色的樱唇。
像极了那天晚上的校服少女,柔软又纯真。
陈谨川坐回到沙发上, 听她说:“那我开始读了哦!你可以闭眼休息一下。”
她的音色清悦, 和几年前的并无区别。
“1933年初春, 我和三妹一同住在苏州。……我在人力车上想, 电报怎么打。想到电报末尾要具名, 我的名字‘允’字不就是‘同意’的意思吗?”
……
陈谨川在这样娓娓动听的嗓音里闭上眼睛。他出国的时间早,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在爷爷陈正和的要求和监督下读的, 唯有和《边城》有关的一切, 是自己回国的时候一点点搜集起来的。
也没有刻意,大都是深夜睡不着的时候,翻到app给他推送的, “你可能喜欢”,才点进去看了一眼。
可能。
喜欢。
也不说是爱, 更没有痴缠的勾连。
但他后来在很多个时候,都忍不住回想起当时那一幕。他看到了, 他听到了,陌生的疏淡柔情, 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机缘巧合地勾勒一个叫做“许云想”的主题。
而现在, 主题本人读着读着才发现被他的目光攫住,于是她干脆停了念书的声音仰头问他在想什么。
陈谨川在想这本书里面沈先生的一句话。
“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没有一朵云,比眼前的云更加好看。
也没有哪一口酒,比今晚的伏特加更叫人沉醉。
他低头,伸手抬起她的下巴,轻轻地吻了上去。
舌尖试探,然后沉沦共舞。
那是一个如同今夜晚风般温柔的吻。
持续到许云想几乎缺氧才分开,然后对方又倾身贴了上来,慢慢吮吸。
然后额头相抵。
他的眼神里分明有醉酒后的混沌,但看向她的眼神又深邃,缠绵得让人动容。
“二哥,你喝醉了吗?”
“没有。”陈谨川回答。
许云想能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喜爱,亲吻和拥抱时候的心跳,以及他的身体反应骗不了人。
加上那珉无意透露出来的信息,但两个人却也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亲密。
他在等什么呢?
许云想不知道,她还没有来得及组织好询问的语言,陈谨川就再次飞去了国外出差。
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有他之前在她脑海里的样子,西装革履,不苟言笑。
隔阂感是如何消退的?有很多时候,牵她手的陈谨川,亲她的陈谨川,关心她衣食起居的陈谨川,早晚和她分享同一张床铺的陈谨川……都比从前的他深刻得多。
衣然也依依不舍地登上回美国的飞机。
许云想在机场大厅同她拥抱告别,告诉她说自己求了菩萨,保佑她今年的事业运在国内。
卦象显示菩萨同意了。
陈慕舟还是充当了司机的职责。
两个人目送着黑衣服的高个棒球帽女孩走进安检口,她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