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

第183章 清河村的蜕变 这个烟斗给你(1 / 1)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清河村。坐在后排的何大清目光深邃,透过车窗打量着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作为昌平市重要领导,他听闻清河村在短短时间内从一个贫困落后的“三不管”地带,摇身一变成为三地商贸的重要枢纽,心中满是好奇与探究之意,此次,他特意带着秘书轻车简从,前来一探究竟。

清河村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原四九城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原昌平县及朝阳区交界处。村边流淌着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早在元代便有相关记录,岁月悠悠,这条河见证了清河村无数的变迁。后来,随着昌平县升级为市,清河村也被划入昌平市,归属昌平片区。然而,由于地处偏远,这里曾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村民们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即便在昌平市逐渐发展起来后,清河村作为城市发展的末梢,依旧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仿佛被遗忘在城市发展的角落。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为了改变现状,清河村两委班子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举债建设一个大型交易市场。这一决策在当时遭到了不少质疑,毕竟对于一个贫困的小村庄来说,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无疑是一场豪赌。但村干部们明白,想要发展,就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市场建设期间,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村民们主动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交易市场顺利建成。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市场很快吸引了来自三地的商家和顾客。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便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成了名副其实的商贸中心。大量的交易和客流量不仅带动了市场的繁荣,也让本地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曾经贫困的小村庄一时间风头无两。

何大清一行在村口受到了村支书杨建国的热情迎接。杨支书一边带着何大清参观市场,一边详细介绍着市场的运营情况。看着眼前热闹的交易场景,何大清频频点头,对清河村的发展成果表示肯定。

参观结束后,众人来到村委会会议室。何大清坐下后,向杨支书询问起市场建设背后的故事。王支书脸上露出敬佩的神情,说道:“何领导,说起来,这一切都多亏了一个叫韩春明的下乡知青。是他给我们出的主意,才有了今天的清河村交易市场。”

接着,杨支书向何大清讲述起韩春明在村里的点点滴滴。那批下乡知青中,韩春明、程建军、蔡晓丽、毛地图,杨华建等人各有特点,但韩春明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刚到村里时,韩春明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韩春明提出了"家家养鸡"的计划。起初村民们议论纷纷:"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饲料钱从哪来?"又是韩春明拍着胸脯保证:"鸡苗和饲料我先垫着,鸡蛋有多少我收多少!"他掏出精心制作的合同,上面盖着鲜红的村委会公章。后来我才知道,他垫的那些钱是他说通了义利食品厂厂长,给他特批的……

这三个月后啊,清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李婶数着刚卖鸡蛋的钞票,眼角笑出了皱纹;张大爷用卖鸡蛋的钱给孙子买了新书包。韩春明他们几个支青每周都推着板车,把一筐筐贴着"清河村"标签的鸡蛋送往食品厂。食品厂厂长竖起大拇指:"你们村的鸡蛋个头大,蛋黄颜色正!"

不仅如此,韩春明还特别热心助人。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张大爷,生活困难,无人照料。韩春明得知后,经常去张大爷家帮忙,给他送生活用品,帮他打扫卫生,陪他聊天解闷。在张大爷生病时,韩春明更是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带他看病抓药,悉心照料,直到张大爷康复。他的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

在村里的各项事务中,韩春明总是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好点子。一次,村里的灌溉水渠年久失修,导致农田干旱。村民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韩春明经过实地考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改造方案。他带领村民们对水渠进行修缮和扩建,利用地形优势,合理规划水流走向,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关于建设交易市场的想法,也是韩春明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清河村优越的地理位置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建议村里利用这一优势,建设一个集农产品交易、小商品批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市场。起初,大家对这个想法都持怀疑态度,但韩春明用详细的市场调研数据和合理的规划方案,说服了村两委班子。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他更是全程参与,从选址规划到招商运营,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何大清听得入神,对韩春明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感慨道:“没想到一个下乡知青,竟能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韩春明同志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后,杨书记还告诉何大清,韩春明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古董通”,别看他年纪轻轻,可那双眼睛毒得很,甭管是破碗旧罐还是锈迹斑斑的铜钱,只要经他的手一摸,就能说出个门道来。村里人都说他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听说他这本事是跟着城里一位老藏家学了好多年才练出来的。

离开清河村时,何大清的心中满是欣慰与期待。他知道,清河村的成功不仅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他看到了年轻人身上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像韩春明这样的优秀人才,为昌平市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而此时的韩春明正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慢悠悠地晃进了井田村。他专挑那些老房子转悠,眼睛时不时往人家的门框、窗台上瞟。走到村西头的老张家门口,他一眼就瞧见院墙根下垫着块青石板,上面雕着精细的缠枝莲纹。他心里一动,脸上却不动声色,敲了敲门,笑着问:“大爷,您家这石板挺别致啊,哪儿来的?”

老张头正蹲在院子里抽烟,闻言瞥了一眼,漫不经心地说:“哦,那玩意儿啊,早些年修房子时从地里挖出来的,垫墙根用了十几年了。”韩春明蹲下身,假装随意地摸了摸石板,心里却已经乐开了花——这分明是块清早期的门墩石,雕工精细,保存完好。

他掏出烟递给老张头,闲聊似的说道:“大爷,我看这石板挺平整的,我家院子里正好缺块垫脚的,要不您卖给我?”老张头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一块破石头,你要它干啥?”韩春明嘿嘿一笑:“我这不是图个方便嘛,您开个价?”老张头琢磨了一会儿,伸出两根手指:“三块钱,你要就拿走。”韩春明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钱塞给他,生怕他反悔似的,赶紧把石板搬上了自行车后座。

韩春明又去了隔壁的李家村。这村子以前出过几个大户人家,虽说后来破落了,但保不齐谁家还留着点老物件。他熟门熟路地溜达到村东头的老刘家,一进门就看见灶台旁挂着面铜镜,镜面乌黑发亮,边上的花纹已经磨得有些模糊了。

他眼睛一亮,凑近看了看,心里暗喜——这铜镜包浆自然,纹饰古朴,像是明代的物件。他故作随意地问:“大娘,这镜子有些年头了吧?”刘大娘一边烧火一边说:“可不,我婆婆那辈儿传下来的,一直挂着,也没啥用。”韩春明叹了口气,装作为难的样子说:“唉,我奶奶就喜欢这种老物件,可惜现在买不着了……”

刘大娘是个爽快人,一听这话,直接说:“你要喜欢,给十块钱拿走!”韩春明心里乐开了花,嘴上却还假装犹豫:“这……会不会太贵了?”刘大娘摆摆手:“嗨,放着也是放着,你要就拿去。”韩春明赶紧掏钱,生怕她反悔,临走时还假装不好意思地说:“大娘,您要是还有这样的老物件,可一定告诉我啊!”

这天,韩春明请假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韩家住在四九城西城区文津街1号院。距南锣鼓巷大约8公里。而偏偏,出门遛弯的何大清一眼就认出了韩春明。韩春明不认识何大清,他溜到南锣鼓巷这是为了看看能不能溜到好东西,

韩春明在胡同里溜达,眼睛四处打量着,想看看能不能捡个漏。忽然,他瞧见前边沙堆旁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拿着个铜烟斗当玩具,在沙土里戳来戳去。他走近几步,装作不经意地瞥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心头猛地一跳——那烟斗的铜嘴上竟清晰地刻着“**Jb**”两个字母!

“这可是个老物件啊!”韩春明心里暗喜,脸上却不动声色。他蹲下身,笑眯眯地对小男孩说:“小家伙,这烟斗给叔叔看看行不?”小男孩懵懂地递过来,韩春明接过来仔细一瞧,烟斗包浆厚重,铜质温润,确实是件好东西。

他抬头看向旁边坐着的中年妇女,估摸是孩子的母亲,便试探着问:“大姐,这烟斗卖不?”

妇女抬头瞥了他一眼,漫不经心地说:“一块钱。”

“一块?!”韩春明瞪大眼睛,故作夸张地摇头,“就这么个破铜疙瘩,您要一块?这也太贵了!”说完,他站起身,拍拍裤子上的灰,抬腿就要走,嘴里还嘀咕着:“想钱想疯了……”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声轻笑。韩春明侧头一看,竟是何大清!只见他笑呵呵地走过来,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一块钱递给妇女:“大姐,这烟斗我要了。”

妇女接过钱,随手把烟斗递给他。韩春明刚走出几步,猛地反应过来,一下子懵了——这烟斗可是个宝贝啊!怎么让何大清给截胡了?

他赶紧转身,堆着笑脸凑过去:“哎哟,这位大叔,您也喜欢老物件?”

何大清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装作不认识他:“怎么,你也想要?”

韩春明搓着手,讪笑道:“是啊,这烟斗我看着挺有意思的,要不您让给我?我出两块钱!”

何大清哈哈一笑,直接把烟斗塞到他手里:“送你了。”

韩春明愣住了,结结巴巴地问:“这……这怎么好意思?”

何大清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我是怕那孩子再玩下去,把上面的字磨没了。到时候,这就是个普通的铜疙瘩,不值钱了。”

韩春明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又惊又喜,连忙道谢。何大清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道:“好东西,得在识货的人手里,才叫宝贝。”说完,转身慢悠悠地走了,留下韩春明站在原地,捧着烟斗,忽然想到自己不能白占便宜,赶紧去找何大清,结果一直跟进了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

喜欢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