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殿下的在逃青梅

第136章(2 / 2)

腊月廿五,汇贤楼有涉李公遇刺案,公主遇刺案,遂查其管辖诸事,礼部员外郎贺挺控此处权柄,亦为沿途三店之幕后实控东主,此人乃卢逢恩次子亡故元妻之同父异母弟……

冬月初五,京中巡防营得苏韵卿案往李府、长公主府传讯之小厮尸首,溺毙于京郊护城河,皆非编户,无有良籍,暂无线索。遣各秘司察子串联辨识,待报…

冬月初四,苏府投毒案,禁中庖厨与府中值守禁卫尽皆审查毕,禁卫验毒有失,移送卫戍。毒当始于传送之际,查无线索,涉案者皆秘杀之…

盛安七年冬月廿七,李公遇刺之刺客身份纪要:仵作所验之结论,此人当供职军中,身存数道枪刀箭伤。依京中存档清查月余,锁其身份,襄州定安人,军龄十五年,去岁坐罪放归乡,冬月初一持伪造假堪合入京……

冬月廿八,暗桩观李公丧仪,往吊唁者,数十位四至九品在京官员,于卢公亲至后蜂拥往李府,似观其风向而动…

盛安八年二月初九,本因苏往大相国寺,查陈始末。偶得禅院平家耳目之行踪,追索之,见公主密与其联,似有所谋…

二月初十,苏一反常态,重金求购古玩,查古玩店之掌柜,密切留意其动向,待报。

三月初十,卢公府宴,请宴诸阁臣,皆未至。然京中官眷妇赴内宴者众,内宅串联实当提防。

盛安八年三月三十,卢公问政月余,京中平安无事,治安良好,风清气正。察子回报,府中人事殊严远胜于前,暗桩欲近而不得,行踪无所知。

……

苏韵卿一口气读了数十卷纪要,神情呆滞,身子如同散架一般瘫靠于椅子之侧,半晌都未能消化尽眼底的惊骇。

她当真是当局者迷了,这些事虽然仓促得簇拥在短暂的时间里连环爆发,看似拿捏着她与萧郁蘅和舒凌的痛处,针针见血的直奔矛盾根基,可这些歹人本来的目的,她该当看得清的才对。

时机选得过于凑巧,一招一步又直指君臣关系,帝王与皇嗣关系最微妙薄弱的关窍,这等动机本该格外鲜明的。

但凡她用心的冷静思量一番,但凡她把自己从复杂的感情纠葛中抽身出来,便能觉察出蹊跷的……

非但是她曲解了舒凌数月的意图,就连萧郁蘅也误判了长街行刺的因由。贼人狡诈,行刺的筹谋干净利落,让人寻不到线索,自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陛下手眼通天,竟也查不下去。

但将累月的线索糅合于一处观瞧,便不难嗅出其中的蛛丝马迹,与这层层嵌套的连环局背后的,真正的动机。

李道成的遇刺,不过连环奸计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