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巡转过身走到文康公主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她。
他忽然微微低下头,在她耳边低声道:“你杀了我的人,夺了我的玉。”
他顿了一下,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然而彼此都清楚那才是真正得罪他的地方。
霍巡眼神往灵堂的方向一瞥,朝文康公主低声说道:
“这是我的反击。”
文康公主气得浑身颤栗。
一个老仆人而已,也配拿她的父皇、堂堂天子的命来换?
徐复祯冷眼看着霍巡和文康公主的交流。
从她的角度看去,文康公主挡住了大半视线,只能看到霍巡的上半张脸,看到他靠得文康公主极近,在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许久,文康公主大笑出声,扬声说道:“那又怎样?”
她抬起一只手笼于唇畔,在霍巡耳边低声道:“你的她不还是选了我?不还是帮着我,从你手上截下了即将到手的摄政大权?今后不还是要受我驱使、跟你分庭抗礼?”
霍巡神色倏然一冷,沉沉地看了文康公主一眼,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去。
徐复祯怔怔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她听不到文康公主的话语,只能看到那刮去了蔻色的指甲泛着冷灰的白,尖锐地刺着她的眼睛。
第78章
因着白日之事,徐复祯夜里辗转反侧没有睡好。至四更天,她干脆起身洗漱,提了一盏灯笼去坤宁宫帮皇后看折子。
这几日积压的奏折本应由摄政大臣处理,然而成王和皇后谁也不肯让权。是以一道奏折给成王看过以后,还要送到坤宁宫给皇后也看一遍。
皇后争来了那些奏章,却又不爱看,全推给徐复祯处理。
好在那些奏折多是琐碎小事,诸如哪位大臣家里结了亲也要上奏一封,哪位大臣之间起了口角也要上奏一封,看得她啼笑皆非,然而徐复祯仍是一丝不苟地一一批复。
她没处理过政事,那就从头开始学好了。秦萧是十八岁入仕,她如今也是十八岁,不比秦萧差才对。
徐复祯帮皇后看了两天折子,倒是渐渐摸清京城那些官员盘根错节的关系。
走到坤宁宫,竟见正殿的烛光亮着。徐复祯有些纳闷,皇后这么早起来做什么?
她让宫女进去通报。
那宫女出来的时候低声道:“女史进去的时候小心些,娘娘发了好大脾气。”
徐复祯谢过她,走进正殿,见皇后正坐在罗汉床上,面前的地毯上扔着一纸揉皱的奏折。
徐复祯走上前去捡起那奏折,道:“娘娘要保重凤体。”
皇后怒容未消:“你看看那奏折上写了什么。方才礼部呈过来的,说是加班加点为先帝拟的谥号和庙号!”
徐复祯眼皮一跳,翻开那纸奏章,只见那庙号果然跟前世一样,拟的是“熹”。盛安帝好大喜功,不恤民生,取这个庙号倒不辱没他。
皇后却道:“熹!熹作庙号是什么意思?无光也!昏聩无道!成王他真好意思啊,皇上还未下葬,他就这般抹黑!你天亮以后去一趟值房,把这折子给本宫驳回去!”
徐复祯有些不乐意,这庙号肯定就是霍巡授意拟的,她可不想去他那里碰一鼻子灰。
她想了想,劝道:“娘娘,这庙号也是礼部和翰林院的诸位郎官夙兴夜寐,比照着史实和先帝的起居注、彻夜商讨出来的。取这个字必然是有他们的根据,咱们还是不要干预的好。”
皇后柳眉倒竖:“不行,不能取这个字。难道将来的史书,本宫就叫‘熹宗皇后’?一个庙号,取什么不是取?非要给本宫难堪,绝不能轻易遂他们的意。”
徐复祯了解皇后的脾气,她虽对盛安帝没什
么感情,却极好面子。与其说这是为了盛安帝的身后名,不如说是她和成王的争锋。当下只好道:“好吧。我让李公公去说。”
“不要李公公。”皇后断然道,“先皇的密诏是你拿出来的,你的面子比李公公大。翰林院那些人难缠得很,你又是诗书世家的姑娘,未必比他们差了,合该你去。”
徐复祯见推辞不得,只好无奈地应了下来。
天蒙蒙亮,她就去了政事堂值房。
此时已有礼部和翰林院的郎官在内忙碌。见了徐复祯,礼部的高侍郎率先上前道:“徐女史,可是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
徐复祯将折子奉还给他,道:“高大人,早前呈奏上去的庙号皇后娘娘不满意,请大人重新拟议。”
高侍郎有些为难:“庙号本就是根据大行皇帝的生平所拟,若求人人满意,岂非太庙里全是太宗高宗了?”
徐复祯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这是皇后指派的差事,她也只能囫囵道:“总之皇后娘娘不喜欢‘熹’字,有劳大人们另选一个吧。”
高侍郎捻着胡须道:“‘熹’字乃成王殿下那边择选出来的。皇后娘娘若是不喜欢,则‘庄’、‘威’二字如何?”
徐复祯微微蹙眉,这几个字表意大差不差,皇后那里肯定过不了关。
她轻咳一声,道:“先帝生前痴迷修道,大人何不若比照着道君的名号来拟议呢?”
总之,不要贬义那么明显就行了。
高侍郎犯了难,犹豫着说道:“女史先到偏厅等候片刻,待某与各位学士商议一番,再做计较。”
徐复祯心知他是要去请示成王,可是此番也没奈何,只得坐到了偏厅的太师椅上等候。
过了两炷香的工夫,外头有人掀了帘子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