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观群众喝彩中夹杂着一丝同情,好惨一护卫哦。
据说像护卫队这种执法者,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滥用刑罚的等待她们的惩治只会更严格,报告是必不可少的,说来大伙还真没见过护卫队敢不分青红皂白放狗咬人的。
恃强凌弱,为天下人所不齿——这是北安王告诫护卫队的箴言,也是新法丈量刑罚的标准之一。
护卫制度逐步下放到各城镇,队员和狗狗搭档一起保护普通百姓。
骚扰妇女坤泽欲行不轨?这是警犬唯二能专攻下三路的恶行,什么恶少纨绔有胆尽管放马一试。
护卫队背靠北安王后,只要事实清楚、队员依法执行,她们不会在乎毁掉你家几代单传的,不反手株连治一个管家不严之罪都算好的。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此惩治恶行,总之满满的安心。
这种有依仗的感觉真好啊,好像自己也像个人了,被这片土地的拥有者在乎着。
有时百姓说起来就直掉眼泪,这、这是真管平民死活。
倒不是说早前官府衙门不作为,可凡事就怕比较,现在那两位明显太用心了,歌功颂德的百姓随处可见,又有人牵头想为她们立碑塑像。
报到地方官员那,无一不是同一种说辞,“二位殿下留有口谕,这是国家、是法度、是人民的功劳,忠君爱国就是对她们最好的爱戴,塑像就不必了,诸位请回吧。”
她们已经有生祠了。
作者有话说:
第593章 陛下有令[VIP]
诚然生祠已是登峰造极, 可那是立碑塑像,流芳千古的大好事唉!
官员不是没劝谏过,结果拒绝来得很坚决, “弊大于利。”
就很洒脱……
不理解,只能照做。官员都不理解, 百姓就更不理解了,人们想到建立生祠时的艰难,还是早前士族为一己私欲和那时的安远侯对着干, 立刻怀疑官员从中作梗,妨碍王后威名远扬!
老百姓可太知道这帮当官的了, 一个嘴脸, 贪, 就知道贪,官官相护贪色贪钱,都是一丘之貉,遇见个廉洁的简直祖上积德。
也就是上头那两位压着管得严,不然平阳指不定又跟钱家作威作福似得,水深火热, 绝对没好果子吃。
这官民关系……还不如塑料。
没法子,都是前人造的孽。
有人撑腰, 百姓腰杆也硬气,各地联合万民请愿,寄民心至王后两府, 事情还闹得不小。
无奈,当事人只得命人张贴告示澄清, 大致的意思是赚钱不易,心意收到, 铺张就不必了,平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遵纪守法,配合各地衙门做事,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帮助。
告示盖了王后两府的大红印,做不得假。
百姓大受触动,“上一个说我赚钱不容易的是我娘……”
很难不对她们的君王生出好感。
官员心里苦,殿下告诫他们代表了北安王后的形象,不能摆官架子也不能跟百姓计较……
一个个乐呵呵出面解释两位殿下的意思,提供些具体举措,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冬季时分花点时间清扫积雪,点点小事从个人做起,长此以往,街道干净、出行便捷,有此变化,那二位殿下自是开心。
淳朴的百姓发誓定会做到以报王恩,泪眼婆娑的离去,看得官员五味杂陈,险些咬碎满口牙,殿下固然很好,可百姓如此不信任,难道真是士族太差了么?
还真让人道心不稳啊!
塑像立碑是当世百姓的最高褒奖,也是许多官员奋斗的目标,凌宴断然拒绝有生产力水平不同导致的认知参差在里面,然而……凡事就怕然而。
改革帮助很多人摆脱困境,同样也妨碍了很多人的利益,当时间的齿轮转动,总有一天她们会离开这片舞台,后人一旦松懈,封建礼教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那遍地牛鬼蛇神只会让她们加倍奉还。
千年的阅历摆在那,凌宴不通历史,但看过新闻,她见过伟人的雕像被群起而攻,顷刻倒塌,也见过新社会发展数十年还在裹脑的现代人,甚至开封建倒车的也不在少数。
人这种生物,没有优越感也要制造优越感,比完身高外貌,比内在,文化艺术都存在鄙视链,更何况地位和与之而来的财富,这种切身相关的更要斗得你死我活。
阶级斗争看不到尽头,绝非杞人忧天。
真到那个时候,想都不用想,她们的雕像第一个被推,身后事更不用思考,会发展成绝对能给凌宴气活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雕像建立的好处也就那样,可到倾覆之时,那象征的意义就太可怕了。
这个世道,绝对不能回到那漫无边界的黑夜。
除了精神,没什么是永存不朽的。
单靠一个人,无法永远的维护统治,与其现在顺应民意安置这份感激之情,不如随着教材、史书传给下一代,让志同道合的人们团结起来,一起遏制阶级斗争。
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这就是文化思想的重要性,诸多思量无法为外人道也,都传给了乡下小魅魔——个人崇拜要不得。
家庭教育时刻跟进。
就这样,放开铁器管制带来的治安事件及后续风波很快得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不过长远来看,还是离婚引发的问题更多。
刀子威胁旁人的时候理直气壮,等回旋镖扎到自己身上,才发觉那所谓七出之罪有多离谱,骂声不断。
单善妒一条就够反人性的,其余的,不过既得利益者的丑陋嘴脸。
轮到反噬的时候了,新法规定的九出罪名,新加的那两条反制:暴打家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这两条戳到不知多少人的痛处。
能逃过九出之罪的绝对称得上正常人,可左看右看,这世道有一半的正常人都算多。
爷都当惯了。
这个既得利益者千百年来精心编制的牢笼还是太稳固了,没有谋生的能力,离开现在的夫婿没有住处、无法维持生计,加上孩子的问题,太多顾虑让无数人打了退堂鼓。
而政令有三点,一、嫁妆归女、坤泽一方,侵吞而拒不赔付者,下狱做苦役偿还;二、妇幼救助院将为和离女性、坤泽提供工作;三、孩子谁生的归谁,和离后随娘姓。
再明确不过。
饶是如此,有勇气对抗世俗提出休夫/妇的人仍旧凤毛菱角。
很多人在观望妇幼救助院的执行力,一切还犹未可知。
但可以预想到,当救助院证明了部门职能迎来离婚潮时会有多么“精彩”。
就是有点废护卫队。
决绝也好、犹豫也好,忍气吞声也罢,总归律法只是给人们一个相对公平、自选出路的依据,能否挣脱枷锁、逃出礼教的五指山,还是要看个人选择。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谨慎些没什么不好。
就是她们得罪的人又多了。
不过也不是头一次得罪了,问题不大。
能离的婚先离掉,等以后新法修订再加入共同财产的概念,慢慢完善就是了。
分三步,把那破笼子拆个稀巴烂。
人们还在消化政令,准备应对家里的潜在危机,没过多久,平阳废除军户制度,以自愿申报、部队筛查为主。
这个时代愿意从军的多是去讨口饭吃,傻子才会自愿送死!新令一下,很多人嗤之以鼻,都觉北安王胜仗大多,把脑子打糊涂了。
唱衰声直到新式军装出炉才戛然而止。
黑色面料裁剪贴合,别具匠心的纹饰绣在领口、袖口,和纽扣、肩膀胸前挂着的徽章一道耀眼闪亮,搭眼一瞧这身军装的做工非常精致,而黑亮皮靴发出清脆的声响,士兵列队走在街上整齐划一,气质笔挺冷峻、精干修长。
每一步都很有力量,踏在人心尖尖上了。
最让人惊讶的是其中那高大的女天乾,帽檐在她眼前落下一片阴影,显得那较好的面容愈发深邃,给人一种精明且危险的压迫感。
这一身装扮在人心尖狂跳:自己穿上也会这么好看,天呐!
参军既可拥有这身军装……
勾起无数人保家卫国的梦想,报名异常火爆。
只能说某落榜艺考生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当然,军队要的不是好看,是制式、标准、服从,以及绝对的忠诚,以后的军旅生活会教会大家这一点。
现在才是开始。
新令隔三差五来这么一遭,遭遭不一样,城里大喇叭天天喊,告示一张接一张,传令兵一下乡,村长就要到处跑……
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热闹,平阳人民已经习惯了,只能说好在没有朝令夕改,不然真记不住一点。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好不容易政令消停下来了,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消息炸裂开来。
平阳到长安铁路建成通车了。
百姓:啊?什么路,通的什么车?
更炸裂的是,陛下有令:命北安王后尽快入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