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130厘米备忘

第25章(2 / 2)

教授如此问,于是有了前面的回答。

教授又说:与其说实在我看她是说话太保守了,只会说绝对正确的部分,一点点乐观预期都不会往上加。在我看来是一种严重的悲观主义。

说好听点是:谨慎?古芝蓝问。

谨慎是好的,但是到了悲观的程度,就不太好。

怎么说?

谨慎可以不犯错,但不犯错缺乏推动力。科学的进步需要冒险精神,很多时候突破来自大胆的妄想。

古芝蓝想起了何荷允,冒险和妄想在她身上多得过剩。

冒险精神你有。教授继续说,所以她在你手下做事我还是很放心的。

谢谢夸奖。

古芝蓝笑起来,给教授又满上一杯从中国带来的花雕酒。

一饮而尽,教授继续围绕司一冉闲聊:转眼就两年了,那时给她开了那么好的条件也不留校。对了,那时听说她喜欢的人在国内,是真的吗?

教授居然还记着这个花边新闻。

算是真的吧。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是真的。

真的啊!那就没办法了。毕竟生活还是比工作重要

古芝蓝便又想起司一冉毕业前被甩的情景算了,还是稍稍跟教授透漏一下,免得以后联系起来尴尬。

其实嘛,古芝蓝拨了一下手边的酒壶,后来挺遗憾的。

遗憾?咦,真的吗?教授明白过来竟看起来挺高兴,现在呢?还单身?

应该是吧。

没日没夜不知疲倦的工作狂,哪有时间分给私人生活。

单身好啊,单身没有牵挂。这才是教授的真实想法,老实说,我还是很看好她的操作水平,想把她招到我们实验室来。跟她同期的学生们都还惦记着她呢。

教授,古芝蓝把酒杯举到嘴边,她现在可是在我手下做事。

潜台词是:不会让出来的。

教授哈哈笑了:当初是谁说不招她的?

古芝蓝就不说话,又给满上一杯酒。

addotaddotaddot

作为出资人,古芝蓝非常清楚项目团队的人力结构。她的团队很年轻,能称得上专家的也只有林叔叔一个。但实际工作证明,这个团队的研究能力远超期待,方秀计划一直在稳步取得进展,而且速度并不慢。

团队里每个人都不可以或缺,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何荷允和司一冉这两个人。

这个结构特征在大半年前就已经非常明显。那是多少号研讨会来着?古芝蓝还写进了她的工作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