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三千米备忘

第28章(2 / 2)

当然,以上都是从学术角度的讨论,古芝蓝与他们还有其他层次上的合作,在这几天的研讨里,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她心中有数,我们也听她的。至于商业上的东西,就轮不着我们来操心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完成技术和理论上的探究就好。

因此研讨了四天后,也就没我和何荷允什么事了,倒是古芝蓝还有些合作细节要商谈。不过,她需要一个技术上的顾问以便于讨论细节。这次一同来美国的就四个人,她的目光在我和何荷允之间往返了两趟,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来担当这个角色。

其实根本无需犹豫,显然是我更适合。这是一个副手的角色,她跟别人谈合同,副手负责把关技术细节。若是何荷允,一来是她没有这个耐性,二来恐怕古芝蓝也压不住她,反而对商谈不好。

所以,古芝蓝的那一个犹豫还是有点儿费解。

不过费解就费解吧,也不碍事。对我来说,与其去猜古芝蓝的心思,倒不如安分做好该做的事来得轻松。

古成与阿尔科研究中心的合作目光很长远,从全身冷冻到复苏,到解冻神经系统移植,都在谈论之列,方秀的成功例子让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曙光。当然,最先谈到的,依然是冷冻技法的改革,这是其他后续可以实施的基础。

古芝蓝的商业谈判手段很了得,为期3天的商谈里,在和谐的气氛下,她始终占据主动。她爸是科学院的院长,她背后有一个公司和一个科学院做支撑,就有条件把最核心的科研力量偏重到我们这边。

对方提供丰富的样本,己方倾注财力和顶尖科学家。一来能快速推进人体冷冻技术的完善;二来,只要达到可推出市场的程度,古成就能从阿尔科基金会里分得很大一杯羹。

而古芝蓝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让这杯羹尽可能大。

当年霍普斯金大学商学院的华籍高材生,能年纪轻轻就在商场上打出名堂,除了有一个好爸爸,自身的能力自然是不可或缺。

通过这3天的共事,我得以真正见识到古芝蓝的工作状态——她尝试控制一切,包括会谈的节奏、她的团队、她自己言行举止上的所有细节。记得第一天商谈结束时,我累得够呛,走的时候跟秘书小姐嘀咕:“这谈合作还挺累人的啊。”

秘书抱着平板电脑没什么特别的应道:“还好吧,反正天天都这样,都习惯了。”

“天天?”那怪不得古芝蓝老是一副神经紧绷的样子。

“嗯。”秘书又说,“要你们这些做科研的参加这些会议,肯定不习惯吧?我老听他们抱怨,宁愿做24小时实验,也不愿意开4小时的会。”

事实也是如此,至少对我来说,实验室是让人自在得多的环境。

好不容易终于熬过这三天。终于把初步合约的细则都谈好,古芝蓝拿出钢笔签上大名,录上指模。然后又是握手,一番寒暄。阿尔科的人也过来跟我握手,自来熟的都开始勾肩搭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