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谋天下

第142章 一统天下(四)(1 / 1)

元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克襄阳、樊城,这两座战略要地的失陷,犹如晴天霹雳,让南宋朝野震动。消息传到南宋朝廷,朝臣们惊慌失措,纷纷议论纷纷。襄阳和樊城的陷落不仅意味着南宋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屏障,更让南宋的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末日将至的氛围,许多官员甚至开始考虑如何自保。

捷报传至忽必烈处,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喜过望。多年的征战积累,终于迎来了关键性的胜利。忽必烈深知,襄阳和樊城的攻克,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胜利。他多年的战略布局终于开始收获成果,南宋的灭亡似乎已经指日可待。

谋士刘秉忠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转变,他审时度势,向忽必烈建议:“陛下,如今我军士气正盛,当一鼓作气,过江进攻南宋鄂州一带。鄂州地势险要,若拿下此地,便可虎视建康,进而直下临安,彻底终结南宋的统治。”刘秉忠的建议深得忽必烈的心,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绝不能错过。

忽必烈深以为然,当下下令增兵10万,同时命工匠们日夜赶工,新造战船800艘。造船厂内灯火通明,工匠们不分昼夜地劳作,一艘艘战船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这些战船将成为元军南下攻宋的重要力量。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宋战役就此拉开序幕,整个元军上下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为防四川宋军东援,打乱宋军的防御部署,忽必烈精心谋划。他深知,四川宋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如果让他们顺利东援,将会对元军的进攻计划造成严重干扰。因此,他命驻蜀元军向两川要地发起进攻,宋军不得不分兵抵御,其东援的步伐被彻底牵制住。这一招不仅成功地分散了宋军的兵力,还为元军主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相合丹、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刘整为淮西枢密院,负责淮西战事;博罗欢为淮东都元帅,主掌淮东军事,分别对两淮地区发起进攻。这多路并进的战术,旨在分散宋军兵力,配合主力攻宋。元军的进攻如同一张巨大的网,从四面八方将南宋紧紧包围,南宋的防线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摇摇欲坠。

元军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彻底终结南宋的统治。而南宋朝廷则陷入了混乱与绝望之中,面对元军的多路进攻,他们疲于应对,毫无还手之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宋的末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四月,忽必烈再次下达战略指令,命合丹、刘整、山东都元帅塔出、董文炳于正阳(今安徽霍丘东北)夹淮筑东西两城,并在此地建立行院府。这一举措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它不仅是对两淮地区的牢固掌控,更是为了南逼长江,为后续进攻南宋都城临安创造极为有利的军事条件。正阳地处淮河南北交通要冲,控制此处,元军便能进一步压缩南宋的防御空间,将战线逐步推向长江一线,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这年冬季,南宋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黄州陈奕察觉到元军的意图后,忧心如焚。他深知正阳一旦被元军牢牢占据并完成筑城,南宋的防御体系将面临更大压力,长江防线也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他迅速召集安丰、庐、寿(今安徽寿县、合肥、凤台)等州的兵力,数次向正阳发起猛烈攻击,试图阻止元军筑城,打破元军的战略布局。

然而,元军早有准备。塔出率领精兵,每日主动出战多达十数次。他身先士卒,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将宋军击退。元军士兵们在塔出的带领下,奋勇作战,他们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用生命去扞卫。宋军虽然英勇,但在元军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宋军不甘心失败,又在六安(今属安徽)紧急建造战舰,企图再次进攻正阳,希望通过水路发起突袭,打破元军的防线。然而,塔出早已侦知宋军的计划。他果断派遣骑兵,趁着夜色掩护,如疾风般冲向六安的造船厂。元军骑兵们在夜色中飞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摧毁宋军的战舰。当他们抵达六安造船厂时,迅速点燃了火把,一把大火瞬间将宋军的战舰吞噬。火光冲天,映红了整个夜空,宋军的这一计划在火光中化为泡影。

塔出的这一果断行动,不仅成功阻止了宋军的反扑,更进一步巩固了元军在正阳的军事部署。元军的筑城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而南宋的防御体系则在元军的步步紧逼下逐渐动摇。正阳的争夺战,成为了元宋双方战略博弈的关键一环,而塔出的出色指挥和元军的顽强作战,为元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咸淳十一年(1275年)春,元朝的将相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军国大事。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紧张,将领们个个神情严肃,他们深知此次会议的议题关乎元朝统一天下的大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将领们逐渐达成共识:两淮地区是南宋的北屏,城池坚固,士兵精锐,贸然强攻必定损失惨重,且难以速胜。与其在两淮地区与宋军正面硬拼,倒不如留兵在淮甸地区,持续牵制宋军,分散其兵力,而主力部队则乘虚渡江东进,直捣临安。这一避实就虚的建议,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又能迅速击中南宋的要害,一举奠定胜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建议恰好与忽必烈和刘秉忠之前精心谋划的计划不谋而合。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早在襄阳、樊城攻克之后,就敏锐地察觉到两淮的战略地位,以及南宋内部的动摇。他深知,南宋的防线虽然坚固,但内部早已人心惶惶,只要元军避实就虚,直捣其心腹之地,南宋的防线必将土崩瓦解。忽必烈听后大为赞赏,认为这一建议不仅符合元军的战略利益,更能加速统一天下的进程。他当即拍板,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牵制,一路主攻。

三月,忽必烈正式下令,任命伯颜、史天泽为左丞相,行省于荆湖地区,积极筹备攻宋事宜。伯颜是元军的杰出将领,他智勇双全,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史天泽则是元朝的开国功臣,军事经验丰富。二人携手,负责荆湖地区的军事行动,为渡江作战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合丹被任命为左丞相,刘整为左丞,塔出、董文炳为参知政事,行省于淮西,负责渡淮佯攻,吸引宋军的注意力。

塔出接到命令后,迅速率领军队,向安丰、庐、寿等州发起进攻。元军的骑兵如同狂风般席卷而过,他们的目标不是占领城池,而是通过进攻牵制宋军的兵力,为荆湖地区的主力部队创造有利条件。宋军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防线节节败退。塔出所部凭借其强大的骑兵优势,迅速突破宋军的防线,俘获生口万余。这些俘虏被送往忽必烈处,向皇帝展示战果,也让忽必烈对元军的作战能力更加信心十足。

元军的这一战略部署极为高明。通过在淮西地区的佯攻,成功吸引了南宋朝廷的注意力,使其不得不分兵抵御。而荆湖地区的主力部队则趁机准备渡江作战,直捣南宋的心腹之地。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术,不仅避免了在两淮地区与宋军正面硬拼的损失,还让宋军陷入到了军事行动上的被动局面。

咸淳十一年(1275年)夏,宋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亲率舟师10万,气势汹汹地环攻正阳。正阳城外,江面上战船如林,宋军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时间,箭如雨下,矢石横飞,整个正阳城被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形势万分危急。城内的元军士兵们在箭雨中坚守阵地,他们深知,一旦正阳失守,元军的战略部署将受到严重冲击。

董文炳坚守城池,亲自登上城楼奋力抵抗。他身披铠甲,手持长弓,站在城楼上指挥作战。他的声音在箭雨中显得格外坚定:“兄弟们,坚守阵地,不能让宋军得逞!”元军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纷纷拿起武器,与宋军展开殊死搏斗。

到了夜晚,夏贵又发起了新一轮的猛烈攻击。宋军的战船在夜色中悄然靠近城墙,飞矢如流星般射来。在混乱的战斗中,一支箭矢竟贯穿了董文炳的左臂及肋下。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铠甲,但他强忍剧痛,毫无惧色。他拔出箭矢,咬紧牙关,继续奋勇杀敌。他拉开弓弦,连发40余箭,将冲在前面的宋军纷纷射落。箭矢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带着董文炳的怒火与决心,直取宋军的咽喉。

待到箭矢用尽,董文炳急切地索要从随员处拿来10余支箭。然而,他终因体力不支,双手难以张满弓弦,无法再战。他靠在城墙上,大口喘着气,鲜血从伤口处不断涌出。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他知道,正阳城的安危就在这一刻。

次日,宋军孤注一掷,决堤引淮水灌城。一时间,洪水汹涌,水浸外廓,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正阳城仿佛被一只巨大的手掌紧紧握住,随时可能被撕裂。董文炳为了保存实力,令军队暂时退避。宋军见此情形,乘势列阵逼近,正阳城危在旦夕。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董文炳果断命令其子董士选代战,自己则不顾重伤,亲自督阵。董士选年少英勇,手持长戈,奋勇杀敌。他如同猛虎下山,冲入宋军阵中,挥舞着长戈,将宋军士兵一一击退。他的勇猛让宋军士兵们心生畏惧,攻势稍缓。

董文炳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他看到董士选成功俘获夏贵部将,心中稍感欣慰。他知道,这场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但只要他们父子二人在,正阳城就不会轻易陷落。

忽必烈得知正阳战事吃紧,形势危急,立刻下令塔出前往支援。塔出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迅速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向颍州(今安徽阜阳)进发。在颍州,塔出与宋军遭遇。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亲自率领骑兵突破宋军的防线。元军士兵在他的带领下,奋勇作战,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宋军在元军的猛烈冲击下,阵脚大乱,最终被塔出大败。

塔出并未停歇,他马不停蹄,直奔正阳。当时正赶上下大雨,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如注,道路泥泞不堪。但塔出奋然不顾,冒着倾盆大雨突进正阳城。他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极大地鼓舞了正阳城内的元军士气。董文炳父子与塔出紧密配合,坚守城池。他们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让宋军无计可施。宋军的进攻在元军的顽强抵抗下逐渐失去了锐气,正阳城得以暂时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等到天晴之后,塔出与淮西行院副使阿塔海分工合作,各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城。他们渡过淮河,直抵中流,与宋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元军的骑兵在塔出的指挥下,如狂风般席卷宋军的阵地,而阿塔海则率领步兵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双方在淮河两岸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况异常惨烈。

与此同时,万户怀都也率领步卒在淮河西岸助战,刘整则在大人洲与宋军展开殊死搏斗。元军各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成功击败宋军,斩首数千级,更是缴获战舰500余艘。正阳之围遂解,元军的胜利让宋军士气大挫,而元军则士气大振。

阿塔海乘胜追击,一路追杀夏贵至安丰城下才收兵而还。这场胜利不仅解除了正阳之围,还为元军后续的战略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八月,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令伯颜率领主力军浮汉入江,直取临安(今杭州)。为了配合伯颜的行动,他还派遣淮西诸将向南渡江进攻,从侧翼协助伯颜攻宋。元军的这一战略部署极为高明,旨在通过多路并进,分散宋军的兵力,同时集中主力直捣南宋的心腹之地。

塔出率军渡淮,屯军于庐、扬(今属江苏)之间,对宋军形成战略威慑。他的部队在此地驻扎,随时准备支援伯颜的主力部队,同时也牵制了宋军的北援兵力。九月,阿塔海、董文炳分别率军南趋长江,准备与伯颜会师,共同发起对临安的总攻。

十二年二月,董文炳与伯颜成功在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市)会师。与此同时,阿塔海、塔出也在池州(今安徽贵池)与伯颜会合。元军各部齐聚长江一线,形成了对南宋都城临安的合围之势。

此后,在丁家洲之战中,元军在伯颜的指挥下,与宋军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役。此役,元军凭借着精心策划的战略、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出色的配合,彻底击败了宋军。元军的骑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步兵则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宋军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阵脚大乱,最终全线溃败。

元军的胜利为最终攻克临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军的失败不仅让南宋朝廷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也让南宋的防线彻底崩溃。元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直逼临安。南宋朝廷在元军的威慑下,最终选择了投降,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

元军的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胜利。通过精心策划的多路进攻,元军成功地击破了南宋的防线,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目标。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谋谋天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