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第259集:特色服务规划(1 / 1)

山院里的风味与时光

老宅院的木梁上还沾着晨露,施工队的电钻声刺破薄雾时,陈默正蹲在青石板上翻看一本泛黄的《莫干山民俗志》。砖缝里钻出的青苔漫过他的帆布鞋,远处设计师对着图纸比划的手势,和他笔记本上圈画的"竹编体验课"重叠在一起。

"陈总,厨房排烟管的位置定了。"施工队长的喊声让他回过神。他拍掉裤腿上的碎叶起身,目光掠过脚手架间露出的飞檐翘角——三个月后,这里该飘着笋干烧肉的香气。

一、灶台上的乡土密码

运营总监林湄把三份简历摊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桌上时,陈默正对着莫干山地形图标注徒步路线。"张师傅擅长本帮菜,但要求后厨自主权;李师傅是本地人,会做二十种笋的吃法;王师傅之前在五星酒店,履历最漂亮。"

陈默的指尖在"李师傅"三个字上停顿。简历附页里夹着张褪色照片:黧黑的汉子蹲在竹林里,手里举着支刚挖的冬笋。"去他家尝尝。"

李师傅的家在山坳深处,土灶上正炖着腌笃鲜。砂锅掀开的瞬间,乳白色的蒸汽裹着咸香漫出来,陈默忽然想起考察时住过的那家民宿——早餐永远是速冻包子配速溶咖啡。"游客来山里,不是为了吃城市里也能买到的东西。"他舀起一勺汤,鲜得舌尖发麻。

敲定厨师的当晚,团队在板房开了场头脑风暴。林湄把白板划成三栏:早餐、正餐、茶点。"客人入住时填口味偏好表,过敏体质要特别标注。"陈默补充道,"比如上海客人可能爱吃甜口,北方客人得多备辣酱。"

李师傅抱着个竹筐推门进来,倒出一堆山货:"这是刚采的野猕猴桃,能做果酱;笋干要提前三天泡发才够软;土猪肉得用松木熏过......"他的手指点过每样食材,像在介绍老熟人。陈默忽然有了主意:"搞个'厨房开放日',让客人跟着师傅学做笋干烧肉。"

一周后,李师傅带着徒弟开始收拾未来的厨房。老宅院的灶台保留着泥土夯成的原貌,李师傅却坚持要重新砌一遍:"老灶台火力太冲,炒青菜容易焦。"他蹲在地上用手丈量尺寸,"得留七个灶眼,大的炖肉,小的蒸鱼,最边上那个专门煨汤。"

陈默在一旁看着,忽然发现墙角堆着些奇怪的陶瓮。"这是做酱菜的坛子。"李师傅拍掉瓮上的灰,"清明前的芥菜最适合腌,到时候给客人当开胃小菜。"他忽然压低声音,"我还藏了坛十年的杨梅酒,开业那天开封。"

林湄设计的"口味档案"表格越来越厚。除了常见的辣度偏好、饮食禁忌,还加了"是否愿意尝试虫宴"这样的选项。"上次有个广东客人问有没有竹虫煎蛋。"她无奈地笑,"山里这些东西多,备着总没错。"

施工队加班加点赶工时,李师傅每天清晨都要去山里转一圈。有时带回来把野葱,有时是捧刚冒头的荠菜。"这些得趁着新鲜吃。"他把野菜交给帮忙的阿姨,"明天早餐加道荠菜豆腐羹。"

陈默偶尔会跟着去。山路湿滑,李师傅走得却稳当,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那片竹林的笋最嫩。"他指着远处的坡地,"但不能多挖,得留着让它们长成竹子。"阳光穿过竹叶落在他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里盛着细碎的光。

厨房的排烟管终于装上那天,李师傅生了第一炉火。松木劈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他颠着铁锅炒了盘青菜。油香混着松木香飘出老远,正在铺地砖的工人都直起脖子:"李师傅,中午加个菜呗?"

陈默咬了口青菜,清甜里带着烟火气。他忽然明白,所谓乡土风味,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噱头,而是像这样,把一山一水的馈赠,用最朴素的方式端上餐桌。

二、竹影里的手艺传承

改造工程到了铺设地板的阶段,陈默踩着刚打磨好的青石板,听见隔壁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原来是当地老手艺人在修复老宅的木雕窗棂,刻刀游走间,牡丹纹样渐渐浮出木面。

"能不能请他们来教客人做竹编?"这个念头让陈默兴奋起来。他想起考察大理民宿时,那些银器体验课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林湄立刻联系了镇文化站,站长推荐了三位非遗传承人:竹编的周师傅、剪纸的吴奶奶、制茶的郑先生。

周师傅带着一捆毛竹来考察场地时,陈默正在规划庭院布局。"得有个通风的棚子,光线要足。"老匠人用烟杆指着东南角,"竹篾要泡过石灰水才不生虫,这些材料我来准备。"他蹲下身,随手捡起段竹片,三两下折成只小篮子。

棚子搭起来那天,周师傅带来了十几个竹编半成品。有装茶的箩筐,有盛点心的簸箕,最精巧的是个巴掌大的蝈蝈笼。"这些都是样品。"他摸着笼身上的花纹,"客人可以照着做,也能自己创花样。"

实习生小张在旁边看得手痒,拿起竹篾想学。刚编了两下就被周师傅拦住:"篾条要刮得粗细均匀,不然编出来歪歪扭扭。"老人接过竹篾,手指翻飞间,一个菱形纹样就出来了,"做手艺急不得,得耐着性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奶奶来的时候,带了个针线笸箩。里面装着剪刀、红纸,还有些剪好的窗花。"这是'福'字,这是'连年有余'。"她指着窗花给林湄看,眼睛眯成条缝,"年轻人可能不爱学这个,我带了些简单的图案。"

陈默却觉得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宝贝。他让林湄把吴奶奶的剪纸贴在预订页面上:"就说住店客人可以学剪窗花,带走当纪念。"他忽然想起什么,"能不能剪些莫干山的风景?比如竹海、飞瀑。"

吴奶奶回去琢磨了三天,带回来幅竹报平安图。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簌簌落下的纸屑像红色的雪。"山里的竹子有灵性。"她抖开剪好的作品,"客人带着它,就像把山灵气带回家了。"

郑先生的茶课定在每周二和周五。他带来的茶具很简单:一个紫砂壶,几只粗瓷杯。"品茶不在器具,在茶叶本身。"他给陈默泡了杯新茶,"这是清明前采的,叫'雀舌',你尝尝。"

茶汤入口微苦,回味却甘醇。陈默看着杯中舒展的茶叶,忽然明白郑先生为什么坚持要用山泉水泡茶。"水是茶的魂。"郑先生慢悠悠地说,"莫干山的水带点甜,最配本地的茶。"

体验课的场地渐渐成型。竹编区的棚子爬满了牵牛花,剪纸台铺着蓝印花布,茶室的窗正对着片竹林。周师傅教客人编竹篮时,郑先生的茶香常常飘过来;吴奶奶剪到兴起,会哼起山里的小调。

有次陈默路过,看见个小姑娘跟着周师傅学编蚱蜢。竹篾扎破了手指,她吸着气却不肯停。"编好了要送给爷爷。"小姑娘举着歪歪扭扭的作品,眼睛亮晶晶的。周师傅在一旁偷偷抹了把脸,烟杆在手里转了两圈。

夜间的萤火虫路线也勘察好了。小张带着团队走了三趟,选出条最安全的路径。"得在入口处挂盏马灯。"陈默在地图上标记,"再准备些防蚊液,告诉客人别用闪光灯拍照。"

月光好的夜晚,他们会提前去竹林里等。萤火虫提着灯笼从草叶间飞起时,整个竹林都变得梦幻起来。陈默站在人群后,听着孩子们的惊呼,忽然觉得这些闪烁的光,和老手艺里蕴含的匠心,其实是一样的——都在寂静中,坚守着自己的光亮。

三、月光下的故事交换

民宿的招牌挂起来那天,陈默特意请了位写地方志的老先生来座谈。老人讲的故事让整个团队入了迷:抗战时这座宅院曾当过伤员中转站,院里的那棵桂花树是当年的地下党栽的。

"把这些故事做成挂牌,挂在对应的地方。"陈默提议,"再搞个'围炉夜话',让住客轮流分享旅行经历。"林湄立刻网购了套复古麦克风,又在庭院里搭了个小舞台。

老先生临走前,指着院里的古井说:"这口井救过不少人。"他的拐杖敲了敲井沿,"当年伤员缺水,就是靠它续命。"陈默让人做了个木牌,写上"救命井"三个字,又在旁边摆了个竹筒当笔,让客人可以写下想说的话。

施工队撤场前,李师傅在后厨辟出块展示区,摆上他收集的旧物件:民国时期的铜火锅,带缺口的粗瓷碗,还有个掉了漆的保温桶。"这是我爹当年走山路卖茶用的。"他摩挲着桶身,"客人看见这些,就知道咱的食材是从哪儿来的。"

林湄把收集来的老故事整理成小册子。除了宅院的历史,还有些山里的传说:比如哪块石头是神仙变的,哪棵树上住着山神。"上次有个作家说,这些故事比任何宣传都管用。"她把小册子递给陈默,"要不要请他来开场故事会?"

陈默翻着册子,忽然注意到夹着张照片。是几十年前的老宅院,门口站着位穿蓝布衫的妇人。"这是原主人的妻子。"林湄解释,"她的孙女昨天来看过,说奶奶当年总在桂花树下绣花。"

"围炉夜话"的舞台就搭在桂花树下。陈默让人做了排木凳,又搬来几个炭火盆。"天冷的时候,客人可以烤红薯。"他比划着,"再备些瓜子花生,像过年守岁一样。"

试运营前的培训会上,李师傅端出了新研发的茶点:用山核桃碎做的酥饼,野蜂蜜调制的山药糕。"配郑先生的雨前茶正好。"他说着给每人斟了杯茶汤,琥珀色的液体里浮着细小的绒毛。"这些茶沫子是好东西,说明茶叶新鲜。"郑先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不知何时站在那里,手里提着套精致的茶具。

团队成员轮流扮演客人,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如果半夜想吃面条怎么办?"扮演夜猫子的前台小妹问。李师傅大手一挥:"厨房24小时有人,随时来煮。"

"竹编学不会怎么办?"实习生小张故意刁难。周师傅慢悠悠地说:"学不会没关系,看着我编也是种乐子。"他拿起竹篾,三两下编出只凤凰,引得众人拍手叫好。

陈默扮演挑剔的客人,故意说对芒果过敏。早餐时,李师傅果然端来份没加芒果酱的杂粮粥,旁边还放着张手写便签:"过敏体质建议试试咱家的葛根粉"。便签的角落画着个小小的笑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演练到深夜才结束。陈默沿着青石板路巡查,每个房间都亮着灯,像颗颗散落的星子。他推开茶室的门,郑先生还在那里泡茶。"尝尝这个。"老先生递过茶杯,"用新收的山泉水泡的。"

茶香在舌尖弥漫开来,带着清冽的山气。窗外传来虫鸣,间或有夜鸟的啼叫。陈默忽然觉得,这座老宅院正在慢慢苏醒,那些沉睡的故事,正随着茶香、饭香、竹篾的清香,一点点回到生活里。

开业前一天,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李师傅在厨房炖了大锅肉,香气飘出老远;周师傅把竹篾泡在水里,准备明天的体验课;吴奶奶坐在桂花树下,剪了满地的红窗花。

陈默最后检查了遍客房。每间房的桌上都放着本笔记本,供客人写下住店感受。他翻开第一页,想了想,提笔写下:"愿你在这里,既能尝到山的味道,也能找到心的归宿。"

暮色降临时,他站在庭院中央。月光穿过新搭的花架洒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远处传来周师傅劈竹的声音,笃笃笃,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故事伴奏。他掏出手机给林湄发消息:"明天把体验课表再核对一遍,别漏了吴奶奶的剪纸材料。"

手机屏幕亮起时,正好照见墙角新栽的桂花树苗。陈默想起老人说的话,这树要五年才开花。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比花期更值得等待——比如当第一位客人举起亲手做的竹篮,当茶烟混着饭菜香飘出木窗,当围炉夜话里响起第一个故事,这座老宅才算真正活了过来。

夜色渐深,老宅院的灯一盏盏熄灭,只有门廊的灯笼还亮着,像在等待归人。远处的山峦隐入薄雾,近处的竹林随风轻摆。陈默知道,从明天起,这座山院里的时光,将被无数新的故事填满,而那些关于风味与匠心的传承,才刚刚开始。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