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杜翰,工部在这次的皇陵坍塌时间中过失,里面存在的贪腐和偷工减料,皇帝真的不知道吗?他多多少少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杜翰又是他绝对的心腹,自己人。
而且,当时解开这件事情的苏全,也算是皇帝的自己人。
直到苏曳江西大捷的消息传入宫内之后,皇帝才恢复苏全官职,并且下旨彻查工部贪腐。
一开始皇帝还不觉得,后来渐渐发现了,苏曳表面看上去顺从,但实际上很强硬,甚至每一次都会逼迫别人退让,包括他这个皇帝。
新军兵变一事,包括最近他要做江西巡抚这件事情。
而且苏曳确实厉害,只要他出手,就能挽回局面。
但是最近,苏曳要办工厂,办洋务。
其实,皇帝并不太知道办工厂办洋务会导致资产阶级崛起,会削弱皇权,会导致地方财权自主等等。
他和父亲道光一样,排斥那种比较大的改变和颠覆。
这也是他们本能的嗅觉。
皇帝一开始也是高兴苏曳的懂事,这样他就不需要直接拒绝苏曳了。
就是想要让苏曳知难而退,好好在江西练兵,早日帮他剿灭发逆。
本以为苏曳这下子应该知难而退了,却没有想到,苏曳发动了京城十几万普通民众。
人人争先投资他的工厂,人人争先把银子借给他。
就算是苏曳带着十几万人的民意,裹挟朝廷了。
很多人一辈子积蓄都投入进去了。
肃顺是绝对不可能做这个坏人的,唯一能叫停的只有他这个皇帝。
所以他很不满苏曳,觉得对方在逼迫自己。
对于这个结果,苏曳当然是有预料的。
想要做事,就一定会对立。
大太监增禄来到苏曳面前道:“阿哥,皇上说他乏了。”
增禄听到这话,心中顿时更加忧愁。
一般这样的封疆大吏,说第二次求见的时候,皇上再说不见,那就会撕破脸皮了。
于是,增禄又进入禀报。
片刻后,苏曳进入三希堂,行礼道:“臣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约有两分钟时间,不理苏曳。
仿佛是看完了这几页书,皇帝将书本合上,放在桌面上。
苏曳道:“臣不敢,臣惶恐。”
“苏曳,你别以为是朕反对你,冷落你,朕是在担心你呀。”
苏曳道:“臣年轻气盛,让皇上担忧了。”
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立刻给朕停下来,把钱还给百姓。
“到了江西之后,你要和胡林翼搞好关系,别弄得太难堪。”皇帝道:“你和湘军在一起,务必要百舸争流,互相精进。”
苏曳拜下道:“臣一定鞠躬尽瘁,不负皇上隆恩。”
苏曳道:“上次臣和英国人谈判,英国人无条件退兵之后,使得朝堂和地方上的大臣有些骄纵轻敌,更加一味强硬,这恐是祸非福。”
当时英国军队占领广州,舰队兵临天津海面的时候,朝野内外,惊慌失措。
经过了短暂的震惊后,又骄狂起来,觉得这英国人完全纸老虎啊。
换谁去谈,只要强硬到底,结果都是一样的。
尤其是叶名琛,因为他被英国人抓了坐牢,为国受苦,未损国格,甚至在牢中,也怒斥洋夷,所以皇帝没有罢免他,让他戴罪立功,署理两广总督。
所以拼命地对英国表示强硬,动不动发函呵斥包令,要让英国人赔款,并且对出兵广州道歉。
搞得整个朝廷也信以为真了,觉得当时洋夷之所以退兵,是他们不敢真正大打,还揭露出当时攻占广州的英国军队中,正规军只有两千多人,剩下都是雇佣兵,还有普通英国人穿上军装假冒的。
而且叶名琛也比历史上收敛多了,历史上他各种强硬,各种向皇
但如此一来,也让朝廷大大低估了英国人的意志,招惹祸事。
所以前段时间,包令和巴厦礼无比恼火,无比郁闷。
什么都不懂,就是蒙着眼睛往上顶,一个赛一个强硬。
甚至,把我们两人的政治命运也捆上了。
所以,包令那边做两手准备。
但这对于他的政治命运无济于事,最多只能弥补。
苏曳道:“尤其是署理两广总督叶名琛,一而再挑衅英国,这非常危险,希望皇上下旨,让他适可而止。”
合着只能你苏曳取得外交胜利?别人就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