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兴元年, 正月二十。
陇西右道各地州府衙门刚刚开门,几位通判便派手底下的知事去往曲夏州,替他们先探探路。
纪楚看着各地来人, 又看了各家的预算,跟他猜测得差不多。
其中以永锦府拨出的预算最多, 其次是咸安府, 接着为仙阳州,善钦州。
各地的税收基本也是这个排序。
而曲夏州的预算则跟永锦府基本持平, 也算是陇西右道一州一府的担当。
几地加下来,一年给常备军拨款五十万两银钱, 用于后勤补给。
平均到五万常备军的头上,一年不过十两银钱。
这些银子,囊括了士兵们的衣食住行。
想想就知道有多头疼。
就算这样,也是各地省出来。
曲夏州跟永锦府就算了,他们各出十五万两,还能维持得住。
咸安府一年十万两。
剩下两个州则是一州五万两, 就算这样, 对这两个州的百姓来说, 也是额外的负担。
不管是仙阳还是善钦,这两地的油菜跟棉花起步都晚。
也好在有这两者补充, 否则那五万两白银, 都不知道要从哪里挤出来。
所以这两地的官员脸色也是最难看的。
你们有钱的地方, 觉得那点钱不算什么, 我们不行啊。
哪哪都缺银子, 这还要配合你们做政绩。
纪楚看着众人,大概知道大家的想法。
对于仙阳州,善钦州的想法, 他更能理解。
只能大家都难,都缺钱。
“后勤补给千头万绪,大人想从哪里做起。”永锦府的官员问道。
纪楚身边的李师爷,以及颜知事站在两侧,看向说话的人,永锦府跟曲夏州出钱一样多,自然也想要话语权,故而头一个提问。
纪楚笑着道:“自然从穿衣吃饭上开始。”
穿衣,吃饭?
永锦府官员下意识道:“大人的意思是?”
后勤补给,无非是衣食住行。
如今的西北常备军,只有棉衣,还无棉被,正好给他们补上。
按照如今的市场价格来说,五万常备军的厚棉被大约需要八万五千两银子。
如果是官府采购,还能再压低些价格。
听到这,永锦府官员高兴了。
说到衣服被褥,肯定要从他们那采购原料啊。
纪通判够意思,这一下子,就回流了一部分银钱到永锦府。
这么大的订单,能让本地商户跟百姓,都能从中赚点银钱了。
咸安府指了指自己。
他们出了十万两,那他们呢?
“粮油也要收购,给常备军补充伙食。”
说到粮油,咸安府官员也笑眯眯了。
好好好,能回去一部分就行。
仅剩的仙阳,善钦两地官员立刻站起来,那他们呢?
不过他们两地,都没什么突出的产业啊。
纪大人打算怎么安排?
就听纪通判拱手道:“两地可听说过安丘沾桥两地修路的事。”
他接下来要讲的,跟当年修路也有关系。
而纪楚当年修路的事情,大家都是知道的。
尤其是曾经的沾桥县令,如今的颜知事,他最为了解。
“当年安丘率先修路,由衙门,以及各地乡绅出钱,本地百姓,以及外来的长短工出力,共同修好了安丘县的路。”
“沾桥县百姓离得近,也从中赚到不少银钱。”
颜知事继续说着。
修路是苦,可在安丘县修路,却能保证一日三餐的同时,保证大家有钱可赚。
当年沾桥县不少百姓赎回田地的银钱,就是从安丘修路赚的。
这点大家都听说过。
甚至当年安丘县修路的待遇,大家也都听说过。
纪大人提起这个做什么?
纪楚道:“仙阳州,善钦州两地百姓,愿不愿意去边关修城墙。”
“待遇跟当年的安丘县一样。”
潜台词就是,苦是很苦的,这点谁都不能否认。
可能挣到钱。
对穷地方的百姓来说,他们最不怕苦,能挣到银钱是最好的。
仙阳州,善钦州两地官员面面相觑。
只要能保证,跟当年的安丘县一样待遇,他们相信两地百姓肯定愿意过去的。
毕竟能保证安全,还能挣钱。
两个穷地方百姓都愿意过去。
永锦府官员先反应过来:“等等,按照这样的待遇,银钱够吗?”
五州府加起来,今年筹集了五十万两银子,棉被加上粮油,顶天十五万两。
还剩三十五万两银子,这些银子,都当作工钱发出去?
就算去掉修缮边关的材料钱,也至少能剩二十万两银子,难道全都当工钱?!
这么算下来。
五州府就是在补贴仙阳州,善钦州两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