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第16章(1 / 2)

(' 安建三十一年,六月初。

安丘县负责征税的范师爷带着差役在各村收粮。

按照纪县令给的账册去收即可。

这事范师爷是做惯了的。

在此地当了十几年的刑名师爷,还能不懂这个。

但这是头一回收粮收的那样顺利。

各家各户跟之前比,几乎抢着纳粮。

也不是他们真的心甘情愿把粮食给出去,而是生怕突然有什么变数。

一亩地只收三成的粮。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啊。

也就一些年纪稍大的农户,遥想四五十年前,好像本地有过两成粮税。

其他时候,那可是一年比一年重。

“纪县令心慈,帮咱们提高收成,还帮咱们减轻田税,真是个好官啊。”

“快交吧,如果以后朝廷令改了,也改不到咱们头上。”

“对,赶紧交。”

安丘县各地,在六月中旬,就把该交的田税全部交齐,心里别提多美了。

怎么感觉,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呢。

炎炎夏日,心里却格外舒爽,不用担心明日吃什么,甚至不用担心秋天冬天吃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更是高兴。

他们并未像大多数人一样去休息,而是继续在田间忙碌。

罗玉村的罗三叔家里还种了春麦,他们家还能再收一季。

虽说春麦收成不如冬麦好,那也是粮食。

按照三成田税来看,他家今年剩下的粮,足够全家十几口全都吃饱!

如果再加上生长旺盛的油菜地,明年说不定能给家里添置一头牛!

这日子,想想就有盼头。

即便如此,罗三叔还是觉得遗憾。

因为他家只顾着种田,没有学隔壁弓家小子养蜂。

如果能分出一房人出来养蜂,那现在家里都有蜂蜜吃了,不用拿捕来的野兔去换蜂蜜糖。

弓家在油菜田里面放的蜂箱,攒了不知多少糖。

毕竟现在那么大片的油菜地,蜜蜂们也忙啊,听说每日都要去割蜂糖。

虽说如今蜂糖产量高了,大家也卖不出去,可放在自家吃那也是可行的。

谁会不喜欢吃糖呢。

有人劝道:“养蜂也不容易,特别累。你家种两季麦子,又种油菜,还带着几兄弟出去猎野兔,砍柴火,已经够累的了,稍稍歇歇吧。”

“不趁着丰年好好攒家底,等以后怎么办?”罗三叔瞪眼道,“跟饿着相比,累算什么。”

他家重孙女刚出生没几日,以后多一口人吃饭,要好好攒粮食的。

说话间,衙门来的差役登记他家孙女的信息。

两岁的幼儿年底会有扶济发放,必须登记在册。

罗玉村如此,其他各村,乃至魏家镇,县城的百姓,都是这样。

即使是本地大户,对此也没什么意见。

衙门倒是对他们有要求,那就是各家佃户的租子要少一些。

今年田税不重,那他们的租子若还如往年,官府会来追究。

有人暗骂纪县令事多的同时,也明白纪县令为何这样做。

还不是为了当地百姓。

作为本地人,即使嘴上骂,心里倒是佩服这个外来的县令大人。

各家全都应下来,同时还盼着纪县令忙完夏税的事,把整顿县学提上日程。

这事确实要紧,纪楚看完夏税的账册之后,便着手准备县学的事。

教谕现在每天美滋滋的,只要县令大人记挂着县学,那一定没问题。

为什么?

看看现在的安丘县啊。

今年收成高,田税却低,县令还带着大家种田养蜂。

哪件事做得不漂亮?

田税这么难的事,都能给他做成了,何况其他。

再者,县学的规划已经出来,他现在忙着跟魏家镇镇长合作,把今年招生需要的费用,以及后续款项算出来。

有了具体数字,再由县里大户们捐钱。

等银钱到账,今年的招生就要开始了。

他去年那会,还埋怨纪大人不给县学拨款,原来在这等着呢。

不愧是纪大人,就是有办法。

所以教谕听到纪县令召他,立刻带着算好的账目去了衙门。

纪楚刚站起来活动,就看到教谕小跑着过来,干脆站着看县学预算。

县学预计招生七十。

包吃包住包课本包笔墨。

一年下来,开支可不少。

但也不至于这么多吧?

教谕还觉得自己罗列的没问题,开口道:“一日三餐每人每天大约二十文,纸张笔墨十文钱,再加上四书五经十五两银子,四季衣服被褥五两。”

总之一连串下来,一个学生一年需要八十六两左右,

七十个学生,就是六千两,再加上其他杂费,基本在八千两了。

供养学生读书,花费本就巨大,教谕觉得,他还是往低了算的。

纪楚翻完账本,笑着道:“想来教谕家境不错。”

官帽底下无穷汉。

更别说教谕还是举人,家境自然可以。

只是当年朝中职位空缺不多,他才当了个教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