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142章 院试(1 / 1)

盘口押注之事,外面闹得沸沸扬扬。

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谁这么大的手笔,押注沈淮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枚铜板。

可惜,暂无人打听到沈淮的具体来历。

金麟阁见过沈淮的那几人,对沈淮有印象,可具体的事情却是一问三不知。

他们想从青萍县的学子下手,结果人家知道的也不多。

可以说,青萍县知道沈淮情况的人,除了魏渠几人,还有林致远和赵云堂和秦靖西,遗憾的是,林致远进入林府后,就一直埋头苦读,没出过府。

赵云堂和秦靖西,住进小院后就闭门做最后的冲刺,压根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此时的沈淮,正在跟几个小伙伴押题。

“听说学正惯爱出截答题,要是截的四书题,我还能解答,要是截的五经题,我可能就凉了。”王宇川搓搓手,很是紧张,“希望夫子教我们的那些方法,我们用不上。”

若是用上,说明情况堪忧。

魏渠戳了戳自己的下巴,“沈爷爷说,狭路相逢,要么赢,要么出局,不管考官出什么题,答了再说。”

“魏渠说的没错。”沈淮看着其他三人,“来都来了,全力以赴就是,畏首畏尾的反而消耗福气。”

“对对对,士气很重要。”陈观连忙抽出腰间的桃木剑,“还没考呢,万万不能先怯场,否则跟不战而逃有什么分别。”

王宇川抽出桃木剑,很有气势的大喊,“弟兄们,冲啊!”

“冲啊!”

没一会儿,院子里‘冲’声震天,惊得沈七刀连忙走出来。

结果看到几个小子拿着桃木剑乱喊乱跳。

后天院试,沈七刀知道他们压力大,确定他们无事后,默默转身离开。

半道上,遇到匆匆赶来的王地主和魏舅舅,连忙阻止道,“没事,别去。”

“我还以为打架了呢。”王地主气喘吁吁的擦汗,“大热天的,他们也不嫌热。”

“院试不比府试,他们心里肯定紧张,发泄出来就好,要是憋在心里,就有我们头疼的咯。”沈七刀笑着抬手示意,“我们去那边聊吧,让他们好好发泄,我们就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就行。”

魏渠几人确实精神紧绷。

毕竟院试的成败,关系到个人前程,没人做到无动于衷。

包括沈淮。

除了押题看资料,他还练枪,享受大汗淋漓之后浑身轻松的感觉。

初五这天,文庙烧香回来,沈淮特意把大家叫到院子,看自己耍枪。

他还给自己的枪式起了一个名字:惊鸿十三枪。

一边出招一边喊口号,从第一枪喊到第十三枪,越喊就越感觉有股能量冲进身体,让人充满力量与希望。

这套台词,是沈淮临场模仿前世网络流行的《夺命十三枪》。

将背景换成科举,同样励志热血。

韩信将军战无敌,他沈淮科举无敌。

冲!

看起来有点中二的行为,却感染着其他人的情绪。

几个小伙伴们纷纷拍手叫好。

六月初六,院试开启。

出发前,沈淮五人聚在院子中央,大声朗诵‘惊鸿十三枪’的台词,然后提着考篮,斗志昂扬的出发考场。

搜检的时候,衙役看到沈淮篮中的符牌、桃木剑,十分无语。

沈淮假装看不见小哥的表情,全程保持微笑,配合检查,然后拿着考牌进入考场。

考场依旧是府试时的模样,只是座位号重新打乱了。

沈淮的位置,依旧在中间。

距离臭号很远,但是中间的位置,不通风,空气十分闷热。

六月的天,真的很热。

刚找到自己的考棚就出了一身汗。

沈淮把东西放好,便坐下来静心。

院试是省级考试,主考官是学政,知府、通判、府学教谕协助,场内监督巡逻的衙役变成了士兵,领队是一位千户。

那些士兵,肃沉着一张脸,气势强大,一看就是见过血的。

尤其是那位千户,虎眸带着杀气。

所过之处,惊得考生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考场内的氛围,变得肃穆起来。

那些考生坐在位置上,老老实实,压根不敢往旁边多看一眼,生怕被千户那双犀利的眼睛盯上。

院试一共考两场。

第一场为正试,过线了才能继续考第二场。

考试内容跟府试差不多,经帖一题,默义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填空题和默写题,对沈淮来说,不难。

他看过题目后,就先把这两题的答案给写了。

五经题:“命者,令也;征者,证也”

这是一道短截,出自《尚书》。

“命者,令也”,这里的命,通常是指命令、使命;而‘令’,可以理解为上级对下级,有权者对受管辖者的一种指示或任务,具有强制性。

比如帝王的诏令,将军的军令,都是‘命’的具体表现,受‘令’者必须服从。

“征者,证也”,‘征’有出征、征伐、征收之意,而‘证’则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和依据,作为‘征’的依据,‘征’要有‘证’,在征税、征调劳役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规定和标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道题目比之前的都要难。

它没有具体的原句让你参考,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广。

需要从字面切入,准确的理解“命者,令也”的意思,结合经典文献,比如《孟子.尽心下》中有“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从中引出“征者,证也”的思考。

另外,还要联系历史实际,从古代政治制度、军事战争,经济赋税等方面来理解。

制度可以举例前朝大梁;战争举例武王伐纣;赋税可以参考前朝。

再结合当下背景,探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两者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不仅要引经据典支撑论述,还要结合实例论证,最后还要给出具体办法。

沈淮的脑子在高速的转动。

想了两刻钟,还是觉得答案不够完美。

此时天气又热,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喝了一口凉白开之后,他的脑子才清醒一些。

理清思路后,沈淮开始下笔,动作一气呵成。

写完五经题,他开始写诗。

诗题只有三个字:和氏璧。

沈淮搜寻了一下关于和氏璧的事情,有历史人物、事件、还有传国玉玺。

确定好方向,沈淮开始打草稿。

他在草稿纸上涂涂写写了好久,确定好之后,抄录到答题卷上。

然后从头到尾检查,确认无误,交卷。

这一次比较严格,交卷离场的时候,草稿都要上交,还要在上面盖章,离开考棚之后,立即被士兵送到一个狭窄的单向通道。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