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85章 扩大生意(1 / 1)

接下来的日子,沈家处于忙碌状态。

因为田间的禾苗进入拔节期,这个时期的禾苗生长,植株明显拔高,茎秆变粗,需要给它施肥。

沈家用的主要是牛粪,因为牛粪的肥力比猪粪更持久,效果也更好,中途还会撒一些草木灰作为补充。

相比水稻的精心打理,旱田里的粟谷就比较粗糙了,用的是自制的绿叶肥,而且用量还比较少。

至于塘沟那边,随意撒两袋肥下去就完事了。

倒是后山的药田和育苗基地,沈继业和沈七刀非常用心,浇水施肥全部亲力亲为,林氏和黄氏都插不上手。

开春种下的八十颗桐油果苗,已经长出了很多叶子,而且成活率百分百。

沈家为此也付出了很多。

青萍县这个地方,腊月之后就很少下雨,种下的树苗,如果不及时浇水,很快就会枯死。

后山附近没有溪流,沈家只能从后院的井中打水,再挑到半山腰给树苗浇水。

山路不好走,一趟只能挑两桶,到目的地之时桶里的水已经洒了五分之一,够浇五六棵树苗而已。

从挑水上山,到浇完下山,来回需要三刻钟左右的时间。

沈家四个人,需要忙活一天才能把树苗浇完。

而这种体力活,需要维持三个月这样,因为到了四月底或者端午,降雨量才会增多。

沈淮跟着浇过两次,深知其中的艰难。

别看后世的桐油果林一大片一大片的,那是经过技术革新培育出来的优良基因,能适应各种环境。

加之灌溉技术和各种化肥作为支撑。

桐果树的成活率还有坐果率都有保障。

而现在的桐油果树,是纯种的。

无论是坐果率还是适应性,都没法跟现代比。

这也是当初村民们买果实回去育苗却种不活的原因,因为天气干旱,你不浇水树苗就会枯死。

半个月浇一次水,还要从山底挑水到山上,这种辛劳不是谁都吃得消的。

另外,大家还要种田,精力有限。

在这期间,沈继业也跟翠花爹探明了情况。

那个渡口集市,只有初一和十五才会开放,其余时间冷冷清清,便是铺面都是关着门的,只有集日才会营业。

江掌柜也有了正面反馈。

平时每日提供五斤黄芽菜,集日提供十五斤。

双方商议好之后,沈家开始着手准备。

为了确保福满楼的供应,沈继业每天都要种一盆豆芽,送沈淮上学的时候,顺便送货。

轮到沈继亮接送时,便托他帮忙送。

集市的售卖,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淀,大家那股新鲜劲过去了,销量大概稳定在五六十斤左右。

偶尔,王地主家也会订个五六斤。

一个月下来,大概有六七百文的收入。

镇上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沈家开始转战渡口集市,反响并不是很好,销量只有镇上的一半。

除此之外,还要付八文的船费,外加出牛车的工时。

尽管麻烦,但还是能赚到一些。

可人的精力有限,长此以往,黄氏和林氏可能吃不消。

沈淮想来想去,最后在饭桌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爹,要不……你去找翠花爹谈谈?他那么能干,再卖个黄芽菜肯定能忙得过来的。”

沈继业看过来,“你是想让他帮我们卖?”

“帮别人卖哪有自己卖的香?”沈淮说道,“如果翠花爹肯干,我们可以三文两斤的价卖给他,以后我们就不去渡口集市那边了。”

林氏和黄氏猛地抬头,目光‘唰’的一下,集中在沈淮身上。

沈淮任由她们看着。

沈继业快速的算了一笔账,发现卖给别人比自己去卖的强。

可问题来了,“这样的话,利润比较低,翠花爹愿意干吗?”

“按一文半进两文出算的话,利润是不高,若是按份卖呢?”沈淮笑了一下,“一份两文,但一份只有八两,进三十斤的话,纯利便有三十文左右。

顿了顿,又继续道,“在说了,也没人规定,黄芽菜只能卖两文呀。”

“哎哟,还是三郎脑袋瓜子聪明。”反应过来的林氏语气激动,“镇上有固定的豆腐铺子,翠花爹集日才出一次摊,有时候一担豆腐都卖不完。

只要我们跟他好好说道,他肯定心动的。”

黄氏也觉得,“做豆腐很辛苦的,一块卖一文钱,利润并不高,而且他们家半夜就要起来磨豆子了。”

所以,翠花爹卖豆腐的时候,会搭其他东西一起卖。

至于他们家的酒,销量极低,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卖上几壶,平时是没有人买的,因为太贵了。

“我明天便去找翠花爹谈谈。”沈继业的思路也打开了,“若是成了,我再去找几个货郎谈谈。

他们平日里串村走巷,出摊不挑日子,若是他们也跟我们进货,那我们就能赚到更多。”

沈七刀立即提供两个人选,“姚货郎和覃货郎还不错,卖的东西都很实在,也不会吃大家的秤头。”

最主要的是,还能以物换物。

别人就不行,只能掏钱,这两个呢,可以拿等价的东西来交换。

“先找翠花爹,谈成了我在去找他们。”

沈继业是个行动派。

第二天便去找翠花爹谈了,回来的时候,立马让林氏秤三斤黄豆出来泡,大家立马知道事情谈成了。

接着,沈继业开始打听覃、姚两位货郎的行踪。

还没等他行动,就先接到了镇衙的订单,这可把沈家给乐坏了。

沈淮也很意外。

后来才知道,是镇衙小哥带出来的口碑。

那几个人,沈家也认识。

有两个是负责收粮税的,有两个是收摊位费的。

集日碰到,沈家都会送他们一份黄芽菜。

没想到无心插柳,促成了这笔订单。

一个月送两次,每次送十斤,份量不多,但对沈家来说却很有意义,相当于黄芽菜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沈继业借此宣传,黄芽菜的热度再创新高。

与覃、姚两位货郎合作不久,翠花爹便拉他的小舅子上门订货。

沈淮见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便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并保持三天一练枪的习惯。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